五台山,坐落于山西忻州五台县,雄据雁代,盘礴数州,左邻恒岳,右瞰滹沱,北陵紫塞,南拥中原!
这里不仅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汉传与藏传佛教共尊的灵鹫圣境。寺庙最多时有360 多座,至今还有 100 多座,堪称寺庙博物馆!
其五峰如莲瓣托举,台顶平阔若垒玉之坛,梵刹林立,佛塔参天,经幡与云霞共舞,晨钟暮鼓回荡千年,被誉为"五峰捧出金世界,云中净土第一禅"!
那么,100多年前的五台山是什么样?你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通过清朝末年,外国探险家拍摄的照片,看看百年前的五台风貌!
△1907年的五台县城,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
△1907年的台怀镇,坐落于五台山五大高峰之中,山环水绕,峰峦叠翠,故名“台怀”。
这里是五台山寺庙分布中心点,镇上的殊像寺,始建于东晋,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杨林街,这是台怀镇的主干道,100多年前,路面和房屋都很简陋,显得古朴而空灵。
△1907年,菩萨顶的山路。走在这些古老的石阶上,仿佛能听到历史回音,在耳边轻轻响起。
菩萨顶坐落于灵鹫峰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康熙和乾隆登五台山时,均在菩萨顶住宿,这里是五台山最大喇嘛寺院,也是五台黄庙之首
△1907年的菩萨顶真容院,庄严肃穆中,透露着静谧安详。
△1907年的显通寺,初名大孚灵鹫寺,始建于汉明帝时代(公元68年),是国内仅次于白马寺第二古老庙。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寺庙,坐落于台怀镇北侧。
图片中的这座建筑,就是显通寺的“无量殿”,整体用砖石砌成,完美运用了力学原理,没有使用一根柱子,构思巧妙,坚固稳妥,历经600多年风雨,依旧巍然挺立。
△1907年,显通寺院内的铜塔,当时还没有旅游开发,院内看不到游客的身影。
△显通寺铜塔的近景,这精美绝伦的铸造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1920年的真武阁,坐落于五台山阁子岭上,每当暴雨来临,会出现“阁道穿云”的壮观景象!
△1920年的金刚窟,隐于葱郁的山林之间,显得庄严而神秘。
△1920年的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公里,因寺内有“清凉石”而得名。
△1920年的清凉石和千佛塔,这是五台山最引人注目的胜景之一。
五台山地处北纬38°,夏天气温仅有13.7℃,因而被称为“清凉山”,是避暑的天然胜地。
△1920年,东台的北山寺。
大台顶看到的景观各不相同,东台观日出、南海看山花、北台观风雪、西台看月亮、中台顶伸手,似乎就能够摸着星星。
还有一千零八十级大智路戴螺顶。登上戴螺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20年的西台竹林寺
△1920年的中台顶石塔
△1920年,明月池附近的六角十三层砖塔
△1920年,南禅寺的石塔。
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经历过唐中后期的灭佛运动。
之所以保留下来。是因为它在当时只是一座村庙,规模等级很低,上报寺庙时把它遗漏掉了。
经过一千多年风雨,南禅寺的大殿,已经成为国内罕见的唐代古建之一。
△1920年的佛光寺,坐落于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佛光寺为世人所知前,日本的建筑家说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要想研究唐代的建筑,必须得来日本。
梁思成和林徽因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直在寻找。
直到梁思成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看到了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
这张图上,记载了关于佛光寺的内容。
1937 年 6 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经过实地考察,确定了佛光寺是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人说中国没有唐建的论断!
△佛光寺的唐朝塑像
△1938年,五台山的抗日僧人
他们不仅是出家人,还是抗日志士,国难面前,看到的不是红尘俗世,而是破碎山河!他们挺身报国后,又飘然隐退,穿上袈裟修行。
以上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百年前五台山,虽然没有现代化设施和繁华景象,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古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