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0岁以下人来说,很难感受到,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
骑个自行车,后座当个木箱子,箱子里放着棉被,棉被里裹着冰棒。
奶油5分,橘子4分,赤豆4分,真怀念那个味道
那时候没有空调 ,又经常停电,到了夏天,很多人会到外面睡觉,就是蚊子太多 ,一晚上能咬几个包。
80年代,蓝色的中山装,和绿色绿装,是常见的服装,满大街都是。
那个时代,学生们都是自己上下学,从来没有家长接送。
小人书非漫画书,而是名著、神话、影视和小说的图画版
租看的价格是:一分钱一本(一般情况)、两分钱一本(新书、紧俏的)和一分钱两本(老了、破旧了)。
如果书店买的话,要几毛钱一本。
那时候的两口子,打架吵架,打到大街上,动了手。
为了孩子,也不会轻易离婚,那是真正的”打是亲,骂是爱”
现在想想,这是真感情啊!
40年前的婚礼,没有漂亮婚纱照、没有浪漫的仪式。
虽然简单,却很温馨。
那个时代,还没大棚菜,夏天就是黄瓜西红柿,冬天就是白菜萝卜。
油条老豆腐,烧饼粥,茶叶蛋,凉粉面皮,锅盔,这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小吃
那个时候,物资凭票供应,鸡蛋一毛一个 ,猪肉0.8元左右一斤,牛羊1块左右,大米白面一毛八分钱一斤
每月每人二块五的肉票,但需要半夜排队占位置,才能买到。
80年代的搪瓷茶杯,可是妥妥的高档货
那时候的瓶装白酒。大多都在5块钱左右。茅台最贵的时候,也不超过18块。
不过,当时工薪阶层的月工资,在30-50之间,买一瓶18元的茅台,就要花掉半个月工资。
80年代的公园,还没什么电动玩具,跷跷板和滑梯,就是最好的玩具
那时候,还没有一次性塑料打火机。人们用的都是装油的金属打火机,因此还专门有人修理打火机。
那个年代,没有燃气、液化气和电磁炉,农村做饭烧柴火,城市做饭用蜂窝煤。
赶着做早饭的时候,还要拿扇子使劲扇火。
那时候,汽车还很少,架子车和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候没有高铁,都是慢悠悠的绿皮火车。
车内也相当拥挤,下脚地方都难找。
那时候化妆品很少,在简约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没有美颜滤镜的年代,流露出端庄大方的美。
那时候的书包,都是斜挎的帆布包
没有洗衣机,自来水也没有完全普及,人们会在河边洗衣服。
那时候,城市周边还有许多菜地,菜农们摘完菜,直接拉到市场上卖,没有二手菜贩赚差价。
农民也会带着杂粮,走街串巷叫卖。
那时候,插秧播种全靠手工,又累又慢
个子不够高,只能斜着骑行车,相当考验胆量和技术
没有专用的学习桌,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写作业。
边看电视,边打毛衣,现在电视快成摆设了,打毛衣更是接近失传。
那时候没有电脑,电视也少见,如果附近村里放电影,和伙伴们结伴走几里夜路看电影。
有时还要经过坟地,大家又害怕,又受不住对电影的好奇,和伙伴们一路吵吵闹闹的过去,也就不怕了。
那时候,电视还是稀罕物,每到晚上,村民们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围坐在一起观看节目。
黑白屏幕上,只有几个频道,但每一个节目,都能引起热烈讨论
80年代的小巷,虽然很简陋,但也很温馨
80年代的地铁车厢,还没有人山人海的上班族。
那个时候,这个小朋友的一身装备,会引来多少孩子羡慕的目光。
时光已经远去,这些怀旧的画面,却难以忘怀,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