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的1.8名万士兵,在53门野战炮掩护下,对京城发起总攻。
经过3个小时激战,美军第14步兵团炸开广渠门,率先突入城中。
英军的印籍步兵营在朝阳门,与清朝守军展开白刃战,双方在城楼反复争夺7次,镶白旗佐领崇礼率领的120名八旗兵全部阵亡后,城门宣告失守。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眼看事情不对,在15日清晨仓皇出逃,守军也一哄而散,八国联军趁机蜂拥而入。
这场战斗的前后究竟是什么?
笔者复原了一些百年前的老照片,来回顾那段历史。
△八国联军的合影,他们号称5万人,实际人数2.5万,日本出兵最多,有1万人。
其次是沙俄4000人。最少是意大利,象征性出兵80人,属于打酱油的角色。
△八国联军的炮队,正在做攻城前的准备。
△清军的武毅营,他们是直隶提督聂士成的部下,是抗击八国联军的主力,手里拿的,可不是大刀长矛!
武毅营的装备是——7.9毫米连发毛瑟步枪、6发左轮手枪、射程3000米克虏伯野战炮、马克沁重机枪、诺登飞多管机关炮等先进武器。
从装备性能上来说,武毅营丝毫不弱于八国联军,但组织度和训练度太差,而且和义和团有矛盾,双方水火不容,互不支援。
八里台桥一战,聂士成孤掌难鸣,最后时刻身穿朝服,戴上花翎,率领300亲卫反冲锋,结果全部倒在了联军的炮火下。
△甘军士兵,他们是甘肃总兵董福祥部下,装备的也是马蒂尼亨利步枪,是当时英军的制式装备,武器性能同样不弱于八国联军。
他们在正阳门的战斗中,击毙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然后一路护送慈禧和光绪到达西安。
△义和团员,他们用的才是大刀长矛,人数最多,但装备也是最差的。
△攻城的英军士兵,一些清朝人还在帮他们架梯子。这种事在1860年的鸦片战争时就发生过。
没想到时隔40年,又再次上演。
△被联军炸开的城门,这种古老的防御设施,原本是阻挡“冲车”用的。在热兵器面前,变成了摆设。
△被炸开的城墙,一群清朝黄包车夫在附近等活。似乎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和他们没有关系。
△列队的进城的联军士兵,他们仅付出了2000人伤亡的代价,就拿下大清的首都。
△准备进入紫禁城的联军士兵,
△乾清宫里的联军士兵,庄严肃穆的金銮殿,成了他们拍照的背景墙。
△地上摆满了瓷器花瓶,有相当一部分被他们带到了海外。
△沙俄士兵
△日军士兵
△英军士兵
△美军士兵
△意大利士兵
△奥匈帝国士兵
△法军士兵
△1900年10月,天津直隶候补道谭文焕,被处斩前的一瞬间,随后首级被悬于天津北门示众。
谭文焕是《辛丑条约》里,被八国联军要求处决142名大臣之一。
△被处斩的义和团员,行刑的同样是清朝人,后面站着联军的监斩官。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当时的清军,装备水平一点都不差,而且占据人数和主场作战的优势,还有义和团牵制对手,主帅也能身先士卒冲锋。可以说,有相当多的有利条件。
然而,最后仍然一败涂地,真的是令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