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冷,雪后寒”。这句民谚俗语蕴含的地理知识你了解吗?

硕果廉博说事 2024-11-28 08:08:39

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你清楚原因吗?

一,雪后寒是指下雪过后天气更加寒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 积雪反射阳光:雪的表面洁白,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高,能够反射走大量太阳光,使地表接收的太阳热量大幅减少,导致气温下降.

- 积雪融化吸热:雪融化时需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根据研究,1克零度的冰融解成零度的水要吸收80卡的热量,大量积雪融化会吸收可观的热量,使气温进一步降低.

- 冷空气南下:降雪时往往是冷暖空气交汇,雪后冷空气通常会全面南下进驻,带来更低的气温,形成冷空气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和融化降温共同作用,合力拉低气温.

- 云层减少散热:下雪时天空中云层较厚,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减少地面热量散发。雪后天气转晴,云层消散,地面热量快速向大气中散失,导致气温降低.

二,“霜前冷”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

首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只有当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骤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才会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霜。在霜形成之前,冷空气来袭,使得气温快速降低,人们会明显感觉到寒冷。

其次,在冷空气来临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要想形成霜,需要足够的冷却时间。这期间,空气温度持续下降,而且一般是晴朗无云的天气状况居多。因为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较多,气温相对较高;但是到了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急剧下降,这种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条件为霜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而降温过程就会让人们在霜前感觉到冷。

另外,从热量交换角度看,在霜即将形成之前,地面热量在快速地向上层大气传递和散失,热量的快速流失让人产生寒冷的感觉。

1 阅读:3
硕果廉博说事

硕果廉博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