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䨻背后的“系统”,李宁不为人知的一次变革

懒熊体育 2024-11-25 12:08:49

离李宁科技大秀过去不到半年,李宁又开发布会了。上一次,李宁发布了一款单只仅仅89克的跑鞋,这一次,又发布了一款单只275克左右的篮球鞋。

这么轻的鞋真的能放心吗?

时间回到10月24日,在一场CBA常规赛中,山东队的高诗岩突然爆发,砍下生涯新高的43分,这一晚,高诗岩脚上穿着的一双纯白色李宁球鞋引起很多了鞋迷的注意。

直到一个月后,11月23日,李宁正式对外揭开了这双被命名为“ULTRALIGHT 2025”的轻量化篮球鞋的神秘面纱。而与之一起发布的,还包括了两款反伍系列的外场篮球鞋反伍游击1 SUPER、反伍追猎1 SUPER和李宁最顶尖的竞速跑鞋飞电系列第5代的三双跑鞋。而这6款新品有一个共性:都搭载了李宁最前沿的球鞋中底科技——超䨻。

对于球鞋爱好者来说,“䨻”这个生僻到一些输入法都不一定有的字,在过去5年里已经成为了十分熟悉的存在。2019年诞生的䨻中底科技,曾是李宁鞋类研发的集大成之作。不过,“超䨻”的出现,不仅仅是新增一款中底科技,它意味着李宁鞋类研发从追求单项创新,逐渐转变为寻求平台式的全面突围。

比起十年磨一剑,李宁公司建立的研发模式更类似“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他们似乎离这个源头又近了一步。

▲这个周末,「超䨻䨻发 轻弹绝顶」超级快闪落地上海南京东路世纪广场

䨻向超䨻,从“点”走向平台

2019年,韦德之道7首次将䨻放置在前掌位置。当时,对于李宁这一神秘的缓震材料,外界所能获知的唯一信息,就是鞋垫上印着的一句“YOU WILL KNOW”。

在那不久后,李宁公司正式公布了“䨻”这项全新中底科技,其材料经过超临界珠粒发泡,获得远超传统化学发泡中底的诸多性能。而随着搭载全掌䨻的驭帅13䨻发售,球鞋爱好者们更直观感受到了䨻的神奇。这双鞋日后登顶各大球鞋博主的年度榜单,时至今日仍旧不乏讨论。

“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基本都经历过学习、消化、吸收到再创造这个过程。更早那个年代,我们会看国际品牌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够学习追赶靠近一点,就算一种胜利。”李宁集团鞋研发创新系统总经理徐剑光告诉懒熊体育,但在他看来,驭帅13䨻是划时代的分水岭。紧接着2020年底上市的驭帅14䨻同样被认可,他开始确信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超越不是没有可能。

除了篮球鞋,䨻其实更早被应用在跑鞋上。2019年9月,李宁在推出䨻科技的同时,还推出了基于䨻科技的国产第一双竞速碳板跑鞋飞电1代,期望实现竞速跑鞋领域的弯道超车。

初出茅庐的飞电1代定价2099元,直接对标耐克当时最高端的ZOOMX VAPORFLY 4%,也遭受了不小质疑。“人家说你凭什么?”徐剑光回忆起来,甚至觉得当时有一丝悲壮。

不过这双被李宁本人称之为“核心科技顶级竞速跑鞋”的飞电,自2019年至今,已经持续迭代到第五代,逐渐成为国产跑鞋的代表作之一:使用了跖枕科技的飞电2代,是国产第一双搭载复合助力系统和实现底面一体化的竞速碳板跑鞋;2022年柏林马拉松,埃塞俄比亚选手塔杜·阿巴特(Tadu Abate)穿着飞电3 ULTRA拿到第三名,这是中国运动品牌首度登上马拉松世界六大满贯领奖台;今年2月,法国选手莫哈德·安杜尼(Morhad Amdouni)同样穿着飞电3 ULTRA,以2:03:47的成绩打破法国国家纪录,并将中国跑鞋带入“203时代”;而搭载李宁最速曲线的飞电4代,则成为第一双拥有前后双段助推系统的竞速碳板跑鞋。

现在来看,“YOU WILL KNOW”,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李宁希望将国产运动鞋的发展带入全新篇章——以䨻中底科技为序幕,国产运动鞋的科技创新,将是这一篇章的主旋律。

䨻问世之后,成了李宁鞋类研发的重要基点,围绕着䨻,研发人员延展出两个维度的思考。其一是如何纵向升级中底的性能,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其二是如何横向拓展䨻的应用场景。

这才有了后来䨻丝、极限䨻丝和超䨻的出现。

䨻丝是李宁将中底材料应用到鞋面材料的一次创新。而衍生出的极限䨻丝,其材质强度和耐磨性能进一步升级,强度提高700%,耐磨提高240%,可以应用在户外品类,应对更复杂的环境,为越野跑鞋等产品提供更强大的鞋面防护功能。

但更重磅的突破当然是超䨻。比起最初采用超临界珠粒发泡的䨻中底科技,超䨻除了在材料上继续优化组合,在工艺上则押注注胚发泡,最终在不降低材质强度的基础上,得以大幅降低材料密度,密度最低可至0.07g/cm³,同时脚感更轻弹。

从0到1很难,从1到10也并不简单。李宁集团鞋化工研发高级经理王旭在发布会上提到,超䨻的专项研发历时两年半,“早期市场上超临界小胚设备都是针对EVA发泡,而针对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TPU、PEBA、TPEE材质并没有匹配的设备,所以从技术和设备上均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产能也十分有限。”

为此,李宁研发团队最终选择联合合作伙伴自主设计搭建控制系统,在无数次的实验中筛选最合适的原料,又因为市场上尚无针对该工艺的材料,他们又联合大型材料厂商,通过分子链结构设计自主研发。通过不断迭代,使材料和工艺两者达到最佳匹配状态,最终才有了超䨻科技。

这个过程也收获了意外之喜,因为实现了设备和材料的双向突破,解决了早期工艺产能少的局限,飞电全系列得以大规模量产。更重要的是,从2019年䨻问世,6年4次突破,从单一科技扩展到䨻科技平台四项技术,实现了从“点”到“平台化”的构建。

截至2023年,䨻科技已经应用在超过60%的李宁鞋款中,覆盖跑鞋、篮球鞋、健身、羽毛球以及运动生活等多个业务线。据懒熊体育了解,䨻与超䨻、䨻丝与极限䨻丝会并行存在,不难预料,随着超䨻和极限䨻丝的出现,研发人员会依据各自特性,推出适配更多场景的产品。

而随着ULTRALIGHT 2025等一系列鞋款的发布,这种可能性已然变成了现实。其中,新材料科技带来的一项最显著升级,无疑是“轻量化”。

极致轻量,一段21年的追逐

275克,这是42码ULTRALIGHT 2025单只的重量,这让它足以成为市面上最轻的篮球鞋之一。

去年年底,IBM咨询公司给李宁研创团队提供了一份行业调研,其中一组数据引起了内部注意,那就是大众消费者购买篮球鞋最看重的要素里,轻量和透气排进了前五。乍一看这是有些违反常识的一组数据:通常来说,防止受伤,是大多数篮球爱好者选鞋时的刚需,而越轻的鞋子就越难提供稳定性和支撑。

但这个洞察却又和李宁长期的运动员合作观察所吻合。

作为CBA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和装备赞助商,李宁从2012-13赛季开始为CBA球员提供球鞋装备,在和球员的沟通过程中,研发人员发现,轻是球员选鞋时的重要加分项。这其中,有两双鞋不得不提。

2012年,李宁推出了一双名为超轻10的篮球鞋。当时,恰逢李宁和CBA的合作正式开启,为了给球员提供优质鞋款,李宁篮球直接沿用了发售到第10代的超轻系列跑鞋的部分设计理念。

“超轻10是李宁篮球鞋轻量化创新的首款爆品,许多球员都非常喜欢。”李宁运动科学应用研究专业经理杜鹏在超䨻发布会上说。有意思的是,2022年,在超轻10发布十年后,李宁篮球推出一双超轻2022,呼应十年前的经典老款,新鞋同样受到曾凡博等球员的青睐。

既有调研报告的数据支持,又有轻量鞋款在CBA球员间的口碑佐证,研发人员无法不意识到轻量化的重要性。无巧不成书,超䨻的应运而生,让球鞋轻量化有了现实支撑。如果说以前的球鞋变轻,是以减少材料,削减性能为代价;那现在的轻量化,则可以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材料密度来实现。

于是,ULTRALIGHT 2025,亦即“超轻2025”诞生了。四分之三掌超䨻搭配Light Foam Ultra中底框架,GCU材质作为外底,䨻丝鞋面,加上轻质高强度异形TPU片提供支撑。各类科技材料的组合应用,保证了这双球鞋的实战性能,同时,鞋的重量被降低到275克左右。

▲ULTRALIGHT 2025。

“李宁篮球团队是把轻量作为篮球鞋的功能需求来看待的,它是我们研发的众多诉求之一,并不是最终目的。”杜鹏介绍说,“一双优质实战好鞋的首要目标永远是满足高强度的实战需求。”

不过,熟悉李宁的鞋迷可能知道,李宁对于“轻”的执着实则由来已久。今年早些时候,李宁伽马一代就将单只球鞋的重量做到了300克以内,而该品牌5月发布的竞速跑鞋龙雀,单只重量更是能低于89克。若再往前追溯,以轻量化为特质的鞋子,李宁其实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推出。

徐剑光记得,当年大家还没有那么多复杂想法,就是开发产品的同事拿一个样品和设计师交流,大家发现这鞋跟常规鞋子不一样,很轻,于是决定试着做出这个有点特别的产品。李宁跑鞋设计部首席设计师孙京颐则在一档纪录片中回忆到,那是2004年,大多数品牌还都在围绕“减震”下功夫,他们认定“轻”是被忽略的元素。

2005年,超轻系列第一代“RUNFREE”诞生了,到今年,该系列已经出到第21代。超轻系列不仅是国产品牌唯一存续超过20年的跑鞋IP,还是李宁当下销售表现最好的跑鞋之一。根据李宁公司2024年中期报告,以䨻中底科技为核心打造的三大跑鞋IP:“超轻”、“赤兔”、“飞电”在今年上半年累计销售超500万双。

回顾超轻系列的发展,第一代以羽毛为灵感,奠定以“轻”为先的系列主题;后续迭代过程里,设计师尝试将鞋身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统一,风筝、雨燕、蝉翼、轻舟、十字绑缚等元素都曾作为设计灵感融入历代产品,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待到以䨻科技为代表的新材质出现,孙京颐直言,“看到未来几年跑鞋发展的方向”。

通过超轻系列跨越21年的长跑,我们得以透视一个长盛IP的发展路径:由发掘用户需求和市场空白而诞生,从设计语言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寻求创新,直到技术突破后迎来又一次蜕变。其实不难发现,这也李宁品牌的发展路径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系统性创新,让超越变成可能

2018年是李宁品牌建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李宁集团营收正式突破百亿;年度财报说明会上,集团提出“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

紧随而来的2019年,李宁朝着专业运动领域走出了踏实一步。当年9月9日,他们在深圳发布搭载䨻科技的两款竞速跑鞋飞电和天马,李宁本人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两年大家比较多是通过时装周来了解李宁,我希望大家也能看到李宁的运动科技和运动基因。”

▲飞电系列第5代的三双跑鞋。

提到那场发布会,很多人的注意力或许会被首次搭载䨻科技的两款产品所吸引,实际上,应用在飞电和天马鞋上的李宁䨻疾速系统,不仅有䨻,还有外底的GCU止滑耐磨科技,以及一块内嵌式全掌异构碳板。

徐剑光向到场媒体解释称,打造顶尖竞速跑鞋,不能只靠前沿科技,最重要的是不断打磨调校产品,让每个功能发极致。

䨻的成功,让李宁公司更加重视研发创新,但其内部也形成了一种共识,技术创新不能为了突破而突破,而是要以满足运动功能的实现为前提。徐剑光告诉懒熊体育,李宁的产品研发创新有两大支柱,第一个是包括材料、工艺、结构等在内的科技研发,第二个是运动科学研发。

“运动科学研究大概2008年就成立了,但那时做的一些研究报告跟应用离得太远。”徐剑光提到,“2020年开始,我们要重新梳理这个体系,运动科学研究的作用在哪里?如何发挥?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事情。”

2020年,李宁公司依照IPD集成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将原来的鞋研开发生产系统拆分,生产的部分归到供应链系统,研发的部分则成立新的鞋研发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底层技术研发的平台,鞋研发创新系统的成果将支撑集团各个业务线的所有产品,但工作内容直接向集团CEO汇报。

在李宁内部,单个的技术突破,例如䨻,属于点的突破。由点及面,鞋产品科技平台被分成四大模块:中底、大底、鞋面以及结构。研发要支持的不仅是某一款鞋,而是多个品类,以及不同品类对于运动功能的不同需求。继而,运动科学研究参与进来,既为研发提供方向性指导,也对研发成果进行测试验证,从而实现闭环。

刚刚分拆成立时,鞋研发创新系统只有20来人,在随后三年多里,人员规模翻了三倍,其中技术研发团队硕士占60%,博士占30%。根据此前界面新闻的报道,这些人中不仅有制鞋专家,还包括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高分子材料学、纺织学、结构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高级研发人才。

自此,李宁的产品研发流程有了一些变化。过往做业务规划,要先等设计师画图稿,再进行开发打样测试,如今则完全不同,技术平台先输出一套科技规划,对不同品类的具体产品提出明确升级方向,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再以此为基础,结合其对产品趋势的判断,形成完整业务规划。

也即是,以往的流程中,新产品或许是由某个“点”上的创新或创意来发起,但如今,一切被放置到一个更大的“面”或者说金字塔里,均由底层的专业技术储备驱动。它开始表现得像它的业务部门命名那样,是一种全新的“系统”。

正是鞋研发创新系统成立之后,李宁内部开始构思四大科技平台,超䨻的研发也是在当时就被提上日程。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李宁科技大秀时,官方制作了一张李宁科技编年史的长图,从图中明显看出,从2020年开始,李宁的研发成果进入一个井喷阶段——䨻丝、碳核芯、最速曲线、极限䨻丝、超䨻等纷纷问世。这些成果又不断相互组合,被捏合在了各类新品上。

徐剑光介绍说,如今鞋研发创新系统每年会做一次总体技术规划,每半年和产品系统等李宁内部其他部门进行一次深入同步和沟通。他做了一个比喻,“以前是有什么牌就得赶紧打出什么牌,现在变成手里有很多牌,要看怎么组合来打,什么时候打。”

有意思的是,发布会上,除了已经公布的中底科技和鞋面科技,䨻科技平台里还有一个被命名为“X科技”的分支。据懒熊体育了解,䨻的更多应用暂时会从这里孵化,其中目前尝试较多的就包括3D打印。“ 3D打印的䨻是未来我们认为具有无限可能的一种尝试,这个技术暂时还没有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我们目前也在慢慢摸索方向。 ”徐剑光告诉懒熊体育,3D打印能够根据运动功能需求做定制化,还能更好地做到结构减震和材料减震的结合,在生产制造上自动化程度很高,有可能颠覆传统的制造模式。

䨻科技平台在未来会慢慢成为李宁一个代表性的、标签性的技术,而鞋研发创新系统的任务,就是如何挖掘出这个平台更多的价值,“材料的突破性创新、硬件的创新,周期往往比较长,一项技术的长盛不衰,有时并不是需要去扭转发展方向,关键是要看它的可延续性、可拓展性。我们想打造的,应该是一个具备历史传承性的科技。”徐剑光说。

这样的一个新“系统”,是近年来聚光灯下的李宁公司不为人知的一种内部改变。或许再过一些年回看,这也是“䨻”的出现给这家1990年创立的体育用品公司带来的比产品更重要的财富。它在满足消费者持续提升的运动需求、确保李宁鞋产品的竞争力和不断升级之余,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中国运动品牌在科技研发上的信心和跟国际品牌掰掰手腕的决心,就像此前在许多其他行业和领域已经发生的技术故事一样——追赶、创新,等待超越。

当然,实现真正的超越需要一个研发创新系统之上的更大品牌系统。这是另一个故事,也是给予李宁的另一个更大挑战。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24

懒熊体育

简介:从商业角度解读体育,跟随懒熊读懂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