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那个战火纷飞、局势动荡得让人窒息的重庆,军统特务就像一群阴魂不散的幽灵,把整个城市搅得不得安宁,仿佛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他们窥探的眼睛,这地方简直就是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就在这紧张到极点的 5 月,军统西南站跟打了鸡血似的,突然得到了一份超级机密的情报。啥情报呢?原来,中共地下党的关键人物康乃尔,计划在当天傍晚前往曾家岩茶馆,和其他地下党同志碰头商量大事。这消息可把军统那帮人兴奋坏了,他们马上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一场天衣无缝的抓捕行动,心心念念着要是把这些地下党一网打尽,那可就能在上级面前好好露一手,名利双收。
另一边,有个叫王化琴的女子,她在军统的密码破译组干着一份机密活。巧得很,这份要命的密报就这么被她看到了。这王化琴和康乃尔可不是一般的关系,他们小时候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玩伴。这下可把王化琴给难住了,一边是自己靠着吃饭的军统,要是不听话,自己的小命可能都不保;另一边是儿时的好友,情谊也不能不顾啊。她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王化琴心一横,在下午 3 点的时候,使劲咬了自己的舌头,疼得她眼泪止不住地流,可还是强忍着装作突然发病了。趁着去医院的机会,她瞅准时机,从医院的后窗户翻出去,撒腿就往曾家岩茶馆狂奔,一路上心里就想着一定要赶在军统之前通知康乃尔,哪还管得了自己这么做可能会把命给丢了。
军统这次的抓捕计划那可真是做得严严实实,一点漏洞都没有。他们派了好些特务,乔装打扮成普普通通的茶客,早早地就混进了茶馆,坐在那儿慢悠悠地喝茶聊天,可眼睛却一刻都没闲着,死死地盯着门口,就等着康乃尔他们现身。茶馆外面呢,还埋伏着十几个像鬼魅一样的便衣特务,手里都紧紧握着家伙,只要里面一声令下,就会像饿狼扑食一样冲进去抓人。行动的时间被定得死死的,就在傍晚 6 点准时开始,分秒都不能差。
王化琴这边,在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重庆街道上拼命地跑啊,路上有好几次都差点摔得鼻青脸肿,但她还是咬着牙坚持着。5 点 45 分的时候,她终于赶到了茶馆。一进去,就感觉里面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烟雾缭绕,茶香和烟草味混杂在一起,让人闻着就难受。特务们化装成的小贩在周围走来走去,眼睛像探照灯一样警惕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康乃尔和几个同志正坐在角落里,低声地说着话。王化琴定了定神,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他们桌前,轻轻地说了句“康先生,外面有人找”。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康乃尔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他立刻起身,跟同伴们使了个眼色,几个人迅速从茶馆后门溜了出去,动作快得就像一阵风。
就这么几分钟的事儿,军统特务们冲进来的时候,人早就没影了,气得他们直跺脚,破口大骂。这下可好,王化琴因为擅自离岗,马上就被军统给关了起来,一关就是 6 个月。好在她父亲有点本事,到处托人说情、送礼,到了年底,总算是把她给捞了出来,这才躲过了一劫。
时间过得飞快,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以为能过上太平日子了。可谁能想到,1951 年初,重庆市突然掀起了一场肃清反革命的风暴。这一下,王化琴可就倒霉透顶了,就因为她以前在军统干过,马上就被列到了重点调查的名单上。2 月的一天早上,几个公安干警直接找到了她工作的小学,亮出逮捕证,二话不说就把她给抓走了。
被关在重庆市看守所里,那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牢房又黑又潮,只有一张破破烂烂的木板床,还有一个脏兮兮、臭烘烘的马桶。每天早上 5 点就得被叫醒,晚上 10 点才能睡觉,干啥都得规规矩矩的,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审讯的时候,审讯员拿着她在军统的档案,一项一项地问她。王化琴心里明白,自己得实话实说,就一直强调自己在军统主要是破译日军的密电,从来没有干过针对共产党的坏事。可是在那个时候,就凭她这军统特务的身份,就够让人怀疑的了,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简直比登天还难。
狱中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王化琴身体越来越差,人也瘦得皮包骨头。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在苦苦思索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有一次审讯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了 1940 年救康乃尔的那件事,就赶紧跟审讯员说了。这一说,还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审讯人员开始四处调查,找当年的记录。费了好大的劲儿,还真找到了一些线索。
这时候,重庆市公安局有个老干部,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份关于 1940 年曾家岩茶馆事件的详细记录。顺着这个线索,他们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已经在华东工作的康乃尔。康乃尔一听这事儿,啥也没说,马上写了一份证明材料,把当年王化琴怎么冒险救他的事儿,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这份证明送到专案组后,专案组的人重新审查了王化琴的案子,发现她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反共的事情,而且还救过共产党员,这在当时的军统特务里,可真是个稀罕事儿。
到了 1951 年底,专案组终于给出了结论:王化琴无罪释放。当牢房的门打开的那一刻,王化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站在外面的竟然是专程从华东赶来的康乃尔。这 11 年前的救命之恩,总算是有了回报,两个人激动得眼泪哗哗地流,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王化琴和康乃尔的缘分,得从 1935 年的成都说起。那时候,王化琴家经常搞一些文人雅士的聚会,康乃尔因为他父亲的关系,也经常来参加。两个年轻人都读过不少书,一见面就聊国家的事儿、文学作品啥的,虽然有时候想法不太一样,但都怀着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后来抗战爆发了,两个人的命运就像两条交叉的线,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康乃尔加入了共产党,开始干地下工作,整天提心吊胆的,为了革命事业到处奔波。而王化琴呢,阴差阳错地进了军统,每天也是忙得晕头转向,破译那些让人头疼的密电。可这身份的差别,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1940 年的那次营救,就像一把火,让他们的情谊变得更加深厚了。
1953 年,康乃尔调到华东工作后,还专门抽空回重庆,在曾家岩茶馆和王化琴再次重逢。茶馆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可他们想起以前的那些事儿,还是感慨得不行。后来在康乃尔的帮助下,王化琴到了重庆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1955 年,又因为康乃尔的提议,王化琴调到重庆外文出版社做翻译,用自己的本事为新中国出一份力。虽然两个人不能经常见面,但逢年过节就会写信,说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互相鼓励,这份情谊就这么一直延续着。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重庆市文史研究馆搞了个口述历史的活动,邀请抗战时期的那些老人来讲讲过去的事儿。王化琴就成了第一批被邀请的人,她把自己的经历,从去日本留学,到进了军统,再到救康乃尔,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遭遇,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这些故事被整理好,收到了《重庆抗战史料》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同年冬天,康乃尔也从上海赶过来参加这个活动。两个老人坐在一起,回忆着以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眼里闪着泪光。康乃尔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王化琴虽然在军统,但一直坚守着正义,这是非常难得的。
后来,1980 年重庆市档案馆找到了关于曾家岩茶馆事件的详细档案,1982 年王化琴在重庆大学演讲,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的学子们听,1985 年曾家岩茶馆变成了革命历史纪念馆,还专门有一个展区讲述王化琴救康乃尔的事儿,1990 年王化琴把自己的日记和书信捐给了重庆市档案馆,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王化琴和康乃尔在那个混乱不堪、危机四伏的年代,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王化琴原本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乖乖地听从军统的命令,这样也许能保住自己的安稳生活。可是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良心,没有抛弃和康乃尔的深厚情谊,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而康乃尔也没有忘恩负义,在王化琴陷入绝境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她证明清白。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不管在什么时候,良心和正义感都是我们绝对不能丢掉的东西。时代会变,我们的身份和处境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永远都不会过时。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难想象他们当时面临的那些艰难抉择,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学到,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做一个善良、有良知的人。希望这个故事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人性的伟大和信仰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也能有勇气去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