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内幕:赢家真的是蔺相如与赵国吗?

写乎 2019-06-24 21:34:04

作者:许云辉

(蔺相如)

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个贪婪愚蠢、自取其辱、输得几乎被扒光马裤的反面典型,来反衬赵国使者蔺相如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国与赵国“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两回合较量中真正的操盘手和胜利者。蔺相如只是他玩弄于掌股之上的棋子。

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且如何花式吊打蔺相如?

(一)艰苦创业

西周初年,赢姓部落还仅仅是居于渭水流域的一支游牧部落,“秦始封之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准许“邑之秦”,赏赐了一块方圆不足50里的立锥之地,秦从此踏上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秦非子的五世孙秦襄公审时度势,在“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时,“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成为秦开国之君;其后数代秦王薪火相传,疆土蚕食东移,觊觎中原。

(赵武灵王)

秦穆公时,“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终于成就春秋霸业;秦孝公在战国时任用商鞅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并迁都洛阳,虎视中原。

秦昭襄王即位后,文任范雎为相实施“远交近攻”之策,将秦国内部治理成被荀子盛赞为“治之至也”的理想国家;武以武安君白起为帅对外鲸吞蚕食,以至“疆域之大,六国罕有与之匹敌者”。秦昭襄王主谋五国伐齐,大败齐国,结束了齐秦抗衡时代,秦国跃居战国七雄之首。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已举兵占据巴蜀和黔中,夺取魏国河西,多次大败楚军,消灭六国一统华夏的胜利曙光已经隐约闪现在东方地平线上。

(二)华夷之争

但是,与秦国东北部接壤的赵国,犹如一块巨大的绊脚石,阻挡住秦军东进的步伐。赵国地处中原与北方草原结合部,自三家分晋赵籍立国后,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一飞冲天,隐然有与强秦分庭抗礼之势。至赵惠文王时,更是“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综合实力跃居关东六国之首。

于是,华夏大地被分成壁垒森严的两大阵营。西方阵营,强秦一家独大,似洪水猛兽扑向东部;东方阵营,以赵韩魏楚为首的中原集团携手并肩组成铁墙铁壁,苦苦撑持半壁河山。

而赵国作为抗秦的前沿阵地,不仅责无旁贷肩负着遏制秦国东进的重任,还理所当然捍卫中原文化的先进旗手。

秦赵之间的较量,本质上代表着西戎游牧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的冲突与交锋。秦国起源于蛮夷的不争事实,使得它综合国力再强大,依然充满文化自卑。当时的地域划分以中原为标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原诸侯自命礼仪之邦,充满文化优越感和自豪感,视秦国为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儿和蛮夷之邦膻腥味儿的暴发户。

《战国策》载赵魏对秦嗤之以鼻:“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直到西汉,贾谊还在《治安策》中骂骂咧咧将秦国与禽兽相提并论:“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所以,在具备足以问鼎中原的军事实力前提下,如何全方位提升秦国的综合软实力,展现秦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一统大业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成为秦昭襄王的当务之急。于是,秦赵交锋的性质决定了两国除了战场上兵戎相见,更重要的还是外交舞台上的外交伐谋、折冲樽俎。

所以,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让和氏璧重见天日。于是,流落天下的楚地异宝和氏璧恰到好处突然现身赵国,成为秦国和赵国交锋的媒介和道具,更充当了考验两国君主政治智慧的试金石。而秦昭襄王自始至终掌控全局,完美展现出一个真正王者强者形象。

(三)完璧归赵

在这第一回合中,秦昭襄王巧布诱饵,精心布置,组合出招,大获全胜。

首先,秦昭襄王巧布诱饵,以城易璧。

天下没有比和氏璧更适合的诱饵了。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献璞玉与楚厉王,被视为废石,砍其左脚并逐出楚国。楚武王继位后,卞和回国再献璞玉,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右脚。直至文王继位,卞和怀抱璞玉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才感动得楚文王剖璞得玉,命名“和氏之璧”,始为名扬天下的楚镇国之宝。

400年后,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予灭越功臣昭阳。昭阳酒宴时取出炫耀,众宾客轮番把玩观赏,宴会后和氏璧不翼而飞。和氏璧失窃的第一嫌疑人,是正在楚国游说的张仪。

张仪被楚国逮捕严刑拷打,终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张仪忍辱负重,带着和氏璧辗转投奔秦国后,献连横之策,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283年,在人间销声匿迹50多年的和氏璧,突然神秘出现在赵国首都的自由市场上,被“幸于赵王”的宦官缪贤以500巨金收入囊中,旋即又被赵惠文王横刀多爱,继而“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秦昭襄王)

和氏璧出现的时间地点过于吊诡,情节发展太过顺利,和氏璧清晰地深镌着秦昭襄王诡谲的笑容。

秦昭襄王抛出张仪携至秦国的至宝和氏璧,意欲何为?

因为此时,秦赵正处于战略缓冲阶段。秦国的战略目标主要针对楚国,因而对赵国仅采取警戒性防御措施;虽然《战国策》自豪宣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且使“秦不能得所欲”,但“秦强而赵弱”却是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

赵国得到异宝,秦国请求以十五城交换,使讲究礼义的中原诸侯目睹的不是西域雄狮倚强凌弱强取豪夺,而是秦昭襄王谦恭有礼以物易物,在舆论上占尽上风。

反观赵国朝廷,面对秦国信函,君王优柔寡断,臣子手足无措,君昏臣庸,患得患失,应对无方,苦心经营多年的强国形象,因了秦国的一纸书信而被打得现出原型。秦昭襄王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漂亮的开局。

其次,章台接见,激怒相如。

秦昭襄王特意在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统解读为秦昭襄王“负其强”故意羞辱蔺相如,我以为不然。

赵国作为惟一能与秦国抗衡的东方强国,本当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关键时刻却到了“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地步,只能将宦官头子缪贤的门客蔺相如火箭式提拔为赵国大使送往秦国当炮灰,足见赵国已是人才凋敝,黔驴技穷。

秦昭襄王虽已明知蔺相如身份,但并未将赵国使团拒之门外,而是精心挑选偏殿接待赵国使者,使赵国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

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后的表现耐人寻味,欣喜之余随手将和氏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这个轻蔑的动作,除了证明秦昭襄王早对和氏璧了若指掌外,还释放出如此信息:和氏璧对你们赵国是秘不示人的天下共传之宝,对我也就是一件逗身边人高兴的稀罕物儿而已。

蔺相如果然中计,怒火中烧,施展小聪明想骗回和氏璧。秦昭襄王对他的小心眼心知肚明,故意潇洒“授璧”。蔺相如怒发冲冠,声称将玉石俱焚。如果蔺相如在秦廷毁玉,那么不仅砸了赵国的玉,更砸了秦昭襄王的戏,毁了秦国彬彬有礼的形象!秦昭襄王为缓和矛盾,叫人拿来地图,煞有介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蔺相如见好就收,不提砸玉。

这一回合,双方战成平手。

再次,将计就计,欲擒故纵。

双方都明白,地图上的十五城纯粹是画饼充饥。秦昭襄王有亡羊补牢之计,蔺相如也有瞒天过海之能。他脸不变色心不跳撒谎说,“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足见中原君王隆重知礼,所以要求蛮夷出身的秦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双方再做交易。

这个愚蠢的建议正中秦昭襄王下怀,他正希望天下人看到强秦如何知书达礼、理待友邦、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所以将计就计“遂许斋五日”。

秦昭襄王特意安排蔺相如一行下榻广成传舍。

“传舍者,脱粟之饭,免其饥馁,出入听其自便,下客居之。”广成传舍三教九流出出进进,鱼龙混杂乌烟瘴气,治安部门难以监视布控盯防。

秦昭襄王将赵国代表团安排到这样的下等宾馆,仅是为了羞辱赵国使团吗?非也!他是为蔺相如安全转移和氏璧提供便利。

为配合完璧归赵行动,秦昭襄王密令秦朝治安机关和边防部队对鬼鬼祟祟“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的蔺相如随从视而不见,甚至为其保驾护航,让他一路平安“归璧于赵”。

当完璧归赵行动结束后,蔺相如笑了,自认为不辱使命;秦昭襄王也笑了,和氏璧那块烫手的山芋,终于被他借蔺相如之手成功甩回了赵国。

最后,故意受辱,礼送使者。

秦昭襄王严格遵守约定,静心寡欲远离荤腥不近女色,踏踏实实斋戒五日后,摆出最隆重的“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自恃已完成完璧归赵伟业,更清楚戏弄强秦后果,索性先发制人耍豪横,秦廷之上骂祖宗:“你们秦国从秦穆公到现在的二十多个君主,都是些出尔反尔的家伙!我估计你小子也不是东西,所以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祖国去了。我就这儿站着,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蔺相如的算盘打得很精:杀了我,我舍生取义必定天下传名,你秦国滥杀无辜的恶名也将臭名远扬!

不料,秦昭襄王棋高一着。蔺相如撒泼后,秦国君臣的反应非常奇特:“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许多版本的注解都将“嘻”译为“无奈或惊讶发出的声音”,我以为不然。

从秦昭襄王自始至终玩弄蔺相如于股掌之中的招数中分析,“嘻”字是秦昭襄王预言得到印证的感叹,应该理解为“哈哈,诸位,我的预言如何?”群臣之“嘻”则是“哈哈,大王果然料事如神!”

蔺相如耍小聪明的完璧归赵,使得赵国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公理和正义完全站在秦国一边。秦昭襄王对蔺相如这套小把戏心知肚明:你想杀身取义博美名,我偏礼遇有加送回国。因此,秦昭襄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完璧归赵这回合争斗中,和氏璧作为双方斗智斗勇的道具已经退居其次,维护和展现国家形象才是斗争焦点;秦昭襄王以和氏璧为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始终占据道义与法律的制高点;反观蔺相如,不识大体,鼠目寸光,将和氏璧看得高出国家利益和形象,挖空心思耍小聪明,出尔反尔做小人,背信弃义无廉耻,彻底站到了中原诸侯道德礼仪的对立面。

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将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原因总结为“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并假设如果秦昭襄王怒斩蔺相如后,立刻派武安君白起率十万大军兵临邯郸城下,责问和氏璧去向,追究赵国失信之责,那么,一次获胜可使蔺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是归属秦国。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显然,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并全身而退,绝非不畏强暴大智大勇,而是秦昭襄王高屋建瓴稳操胜券指挥若定。第一回合,蔺相如赢得和氏璧,输掉赵国的诚信;秦昭襄王“以空言求璧”丢了和氏璧,却展现了秦国仁义形象。

(四)渑池相会

完璧归赵事件发生后第四年,秦昭襄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昭襄王为什么突然想向赵惠文王示好?

战国七雄相互攻伐,实力此消彼长,疆域版图或大或小,天下格局变化不大。秦国继续实施远交近攻策略,先与楚和好,又拉拢韩魏以孤立赵国。公元前282年,赵国猛烈攻击附秦的魏国时,秦将白起趁机三次杀入赵国西境攻城拔寨,拔石城、杀二万人(另一次拔赵国两座城池),秦在与赵四年的拉锯战中略胜一筹。但就在秦赵为魏打得不可开交之际,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楚国突然大举反攻强秦,不久夺回黔中郡,兵锋直达秦属巴郡。楚军因兵力不足,转兵南下,企图南翼包抄秦军。后院起火,秦昭襄王只得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单方面宣布停火,向赵惠文王挥舞起橄榄枝。

赵国也正处内外交困之时:在西部抵御秦军已是苦苦撑持,齐国又在东部狠狠捅了赵国一刀。曾遭五国联军打得犹如死蛇一般的老牌霸主齐国,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居然奇迹般扭转战局,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齐国死灰复燃摧枯拉朽,不仅击碎了赵国企图取代齐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也严重威胁到盟友燕国的安全。因此,赵国也无力东西两线作战。于是,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两大敌对集团共同赶往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渑池。

渑池会上,秦昭襄王再次完胜蔺相如。

第一步:引蛇出洞。

敌对国家谈判,选择中立地带谈判,历来是国际惯例。

秦昭襄王为什么选择渑池?

因为渑池本为韩邑,后被秦所取,属于秦赵战略缓冲交界之地。一旦发生不测,秦国占尽地利,赵国鞭长莫及。秦强赵弱的客观现实和渑池的地理位置使得“赵王畏秦,欲毋行”,和谈尚未开始,赵王未战先怯先输一局,秦昭襄王的心理战完全奏效。

渑池宴上丝弦悦耳,觥筹交错,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共同回顾两国的传统友谊,为未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频频干杯,其乐融融。

趁着酒兴,秦昭襄王突然请求赵王展示才艺,鼓瑟助兴。

赵惠文王不知是计,摇头晃脑弹拨一番。

秦国御史秦御史立刻上前郑重其事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王方知中计,无地自容。两个平等国家,一个刺眼的“令”字,确有恃强凌弱之嫌。但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演奏的乐器,是由伏羲发明、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的、代表中原先进音乐文化的雅器琴瑟。所以,秦昭襄王安排这一情节的真正目的,在于引蛇出洞,逼蔺相如出手!

蔺相如果然按捺不住,跳出来以牙还牙:“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说文解字》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秦国权贵酒至半酣,常击缶和拍腿来为节奏高歌。后流入民间,以至“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

蔺相如随手抓起酒宴上的盛酒之缶请秦昭襄王敲击,正合秦昭襄王心意。为什么呢?

敲击盆缶本是秦声特色,与赵王鼓瑟代表中原音乐一般,作为才艺交流无可厚非。如果赵惠文王针锋相对,请求对方击缶为乐,秦昭襄王反倒骑虎难下。但因为有了第一回合的较量,秦昭襄王料定蔺相如必然挺身护主。果然,蔺相如不仅跳出来,还将秦国“击甕扣缶”为乐的娱乐现象提高至国家层面的音乐对比和文化较量。蔺相如的表现远远超出秦昭襄王的预期,使他喜出望外,期盼着蔺相如淋漓尽致的表演。

(赵惠文王)

第二步:示弱击缶

外交无小事。渑池会上,秦国群臣严守国际谈判纪律,充分显示出秦昭襄王御下有方,威信服众。蔺相如贸然出头,正好凸显赵惠文王无力驾驭局面与下属的尴尬,以及其他赵国大臣的无能。

秦昭襄王故作满脸怒容,断然拒绝蔺相如,因为他深知,蔺相如不会轻易放弃,必然还有更厉害的后招。他需要的,就是让蔺相如再现四年前在秦廷那样撒泼的表演,来反衬自己的智慧仁义。

果然,蔺相如一条道走到黑,捧着缶跪到高富帅酒桌前,死乞白赖反复请求遭拒后,孤注一掷威胁:“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昭襄王笑了,他知道,这回合自己赢定了!

所以,秦昭襄王乜斜着高举缶盆威胁自己的蔺相如,心底暗笑:蔺相如丝与自己相距不过五步,手中凶器不过是盛酒的陶罐,这恰似穷途末路的庄稼汉以玉米秸威胁猛虎一般,虚张声势而已。自己即便不避不闪被击中头部,也断无性命之虞,且从“左右欲刃相如”可知,秦昭襄王的侍卫们迅速做出反应,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将蔺相如当刺客名正言顺当场格杀。但秦昭襄王和谈的目的尚未达到,绝对不能因为蔺相如的挑衅而制造流血事件。

于是秦昭襄王以严厉的眼神制止住左右,满足了蔺相如令赵国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的虚荣心。

(白起)

第三步:众志成城。

司马迁以文学家特有的浪漫想像虚构出如此场景:当秦国侍卫蜂拥而上时,“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亮了一嗓子,如同孙猴子的定身法镇住了秦国的大内高手们。如此夸张描写,堪与《三国演义》中张飞“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媲美!这声石破天惊的呐喊,还吓得秦昭襄王满脸不快地“为一击缶”。蔺相如越俎代庖命令赵国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蔺相如喧宾夺主的表演已经完全压住了赵惠文王的风头,秦国群臣将矛头指向赵惠文王,齐声高呼口号:“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口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带有明确的纲领性和鲜明的鼓动性。

秦国的口号经过认真演练,群臣呼喊起来整齐划一气势如虹,给赵惠文王造成极大心理震慑。蔺相如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双方表面形成势均力敌,但秦国一方同心同德,喊声震耳欲聋,显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赵国一方自始至终仅蔺相如单枪匹马孤身应战,形只影单,相形见绌,赵国君臣离心离德自顾不暇之态显露无遗。

蔺相如在秦廷咄咄逼人的表演,秦昭王渑池会理屈词穷的窘态,让天下弱者至今仍沉浸在以弱胜强的意淫中。

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误读而已!

(五)真相大白

代表赵国国家形象的蔺相如,由于一步登天飙到政治舞台,便如同打了鸡血般亢奋。既没有政治家外交家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更缺乏纵横捭阖的外交家才能,还急于证明自己赤胆忠心足智多谋,所以总将国家利益置于脑后,单打独斗逞匹夫之勇,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事件的智斗过程中,两次落入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毂中。

反观代表强秦国家形象的秦昭襄王,身为王者,为谋取国家最大利益,为将秦国政治形象展示于天下,成功运用“示敌于弱”战术,故意忍气吞声示弱妥协,为军事实力超强的强秦展示出两次良好友善的政治形象,成功地花式吊打自以为是的蔺相如,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其后,秦昭襄王西灭袭扰秦国多年的义渠国,东亡东周,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三十多年后,嬴政继往开来。横扫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赵惠文王)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五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8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