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李严的死,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下的黑手

贪吃的骆驼 2024-10-25 07:50:23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战大败的刘备,开始在白帝城安排后事。

刘备当年的主要安排就三点:

第一,自己死后,继位者是傻儿子阿斗;

第二,诸葛亮同志负责辅佐蜀汉的内政;

第三,李严同志主抓军事口的工作;

这个安排虽然简单,但很合理,嫡长子继承皇位,没有人能说什么,辅政大臣一文一武,可以相互制约。

但是刘备没想到,可能想到了也没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诸葛亮同志的责任心太强了,强到什么程度呢。

刘备前脚一死,他就给自己加了副益州牧的担子,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蜀汉基本就只剩下益州这一个州了,而州牧这个官职可不仅仅是管理内政的,担任这个职务的人,还能把手伸到军事口。

诸葛亮的这个操作,看似是给自己加担子,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向军事口伸手做铺垫,这种明显侵蚀自己权力的举动,本该让李严很生气,将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但史书中对此毫无记录,也就是说,当时的李严可能没意识到,或者他意识到了,但根本不在乎,毕竟诸葛亮之前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接触过一线军事工作。

诸葛亮拿到益州牧的职位之后,紧接着就开始统筹南征,最后虽然有一些有心人力劝丞相不要亲自去一线,但是丞相坚持要去。

当时南征的难度远没有文艺作品中高,成功了也不算露大脸,而失败了,那可就有人要看笑话了,不知道是不是基于这种原因,李严再次无视了诸葛亮对军事工作的“染指”。

结果南征进行的很顺利,诸葛亮借此机会向蜀汉上下展示了自己在军事口的能力,然后就开始北伐曹魏。

当时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以蜀汉当年的实力,要想打赢曹魏,那是非常困难的,正常人是不会主动去揽这份责任的,但是丞相为了蜀汉的未来,还是咬着牙做了,而李严再次选择了袖手旁观(他可能做了一些小动作,但最终没能影响到丞相)

丞相接连进行了两次北伐,但都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丞相的统军能力却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果不出意外,丞相在蜀汉的地位,将会与日俱增。

此时的李严只要不是脑袋出了问题,应该看出了其中的危机,但他再想做点什么,已经不太容易了。

公元230年,曹魏那边眼看丞相两次北伐都未能竟全功,就想主动出手打一打蜀汉,曹魏那边实力雄厚,一出手就是四路大军同时进攻蜀汉。

当时蜀汉这边眼瞅着就要面临重大危机,丞相赶紧调动一切资源,准备打一场艰难的防守战,李严这个主抓军事的辅政大臣,自然也被丞相安排了进来。

此时李严就是有一万个理由,也应该先把防御曹魏的事做好,但是此前一直“反应迟钝”的李严,突然来感觉,面对诸葛亮的调动部署,他开始拖延,然后谈条件,丞相为了顾全大局,只好给了李严一些好处,李严这才从自己的防区,前往一线。

就在蜀汉这边严阵以待时,曹魏那边因为天气等方面的因素,竟然半道撤兵了,而且这次曹魏那边带队的主将曹真,在撤退之后,报病危了。

丞相一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赶紧组织再次北伐,这次的北伐,丞相打的算是顺风顺水,如果不出意外,那么丞相这次将会有战略性的突破。

而就在胜利在望时,李严在后边突然来信,说粮草和后勤物资不够了,诸葛亮一看要断顿,只好撤兵,但他回去之后,李严却说这是假消息,自己根本就没说过这话。

但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拿到证据,于是李严被贬,后来诸葛亮死后,李严跟着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李严当年为什么要那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前两次诸葛亮没有真赢,而这次诸葛亮大胜的机会却很大,如果诸葛亮凯旋,那么李严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有拖后腿的动机,但他真干没干,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诸葛亮去世以后,掌控蜀汉政权的人,都是诸葛亮的嫡系,当年能动摇这份传承的魏延,在丞相死后就因为要反而被挂了,另一个能动摇这份传承的,就是曾经和诸葛亮同为辅臣的李严,如果你是以严谨著称的诸葛亮,你会留下李严这个隐患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