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如愿拿下了汉中。
一般情况下,完成了一个大的攻坚目标之后,聪明的领导都知道要及时论功行赏,因为只有这样,下次你再安排工作的时候,大家才能有动力。
除了项羽那种把印把子磨圆了也不想放手的人之外,这种操作属于领导的基操,刘备这个老兵油子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当时的刘备集团来说,除了正常的分红之外,还有一件事引得大家翘首期盼,那就是汉中这块新地盘的管理权,会花落谁家。
在大多数人的推测中,三爷张飞的可能性最高,因为前面有二爷的例子在前,汉中又是一块很重要的地盘。
不过老刘最后定的人选,却让全军上下都大吃了一惊,因为刘备定的人选是魏延。
魏延是什么人,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而且直到刘备打益州的时候,他才以部曲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中,而这个时间点,二爷都已经是荆州的话事人了。
那么个要背景没背景,要资历资历又不够厚实的魏延,为什么会被老刘青睐呢?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魏延自从吃上了老刘家的粮食以后,表现的是非常突出,当时刘备和刘璋翻脸时,麾下人数不过万,对面却是本土作战的精锐,但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魏延竟然能凭借军功升迁到牙门将军。
可能一般人对这个官职不太感冒,因为这个官职好像并不高级,但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这个职位是老刘特设的,东吴和曹魏那边虽然也有相同的设置,但是基本没人拿下过这个荣誉。
蜀汉这边在魏延之前,也曾有人拿到过这个职位,那个人叫赵云,当年因为他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继承人,才获得的此职位,由此可见,魏延当年的这个牙门将军,应该不单单是个杂号将军,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那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赵云当年还算是魏延的前辈,为啥不让赵云或者比赵云可能还猛的三爷上呢,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
第一,魏延同志不光勇于任事,善于啃硬骨头,还擅长动脑筋,是李云龙那样的智勇双全型的优秀干部,这样的干部,在安排到一线独领一军,镇守一地时,领导比较放心;
第二,魏延同志虽然加入集体的时间比较短,又没有深厚的个人背景,但他代表了很多类似的新同志,大力提拔魏延,有利于给这批新同志树立榜样,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公开说明的原因,那就是自从关羽这个元从老将独领一方以后,刘备作为领导开始要考虑权力的制衡问题了;
除了上述的两个原因之外,魏延的个人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纵观整本《三国志》,三爷和赵云其实都没有在战略上,有过什么独到的见解,但是反观魏延,人家一直都由露脸的表现,尤其是在丞相出征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谋”。
且不说“子午谷之谋”诸葛亮没有采用的原因,但这份胆识和谋略,当时的武将,还有谁能胜过魏延。
因此在刘备在世时,魏延一直都挺被器重,但是等刘备去世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刘备去世时,留了俩人帮他照顾后主阿斗,这俩人分别是只负责文职的诸葛亮,以及只负责军事工作的李严。
诸葛亮对于这个安排并不甘心,因此每两年就通过一系列手段染指了军事,并通过禁军的人事安排,控制住了刘禅,然后真心为国的丞相又发动了北伐。
在第一次北伐时,按照同志们的想法,魏延等老人应该被重用起来,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提拔了一批自己人,尤其是对自己把兄弟马良的弟弟马谡,更是委以重任,而后又否决了魏延的建议。
丞相的第一次北伐,是所有北伐中,最有胜算的一次,但是因为马谡的掉链子,结果导致诸葛亮这次北伐失利了,后来魏延又在历次北伐中,屡次建功,于是魏延的官职也慢慢提升了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细节: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字面的意思大家一看就懂,这段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魏延和诸葛亮一直不对付。
为什么不对付呢,除了单纯的工作思路不同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丞相当时一直是一言堂,李严都被他搞了下去,而魏延可能不光想当第二个李严,甚至还想当丞相这个角色。
那么结果呢,丞相前脚刚死,魏延就被办了,魏延的死和丞相有没有关系呢。
跟谁获利谁有嫌疑的推定,丞相应该是可以被列为嫌疑人的,因为在丞相和魏延死后,蜀汉的政事,还是丞相的人一家独大,如果魏延不死,那么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
从魏延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领导开始讨厌你的时候,你要么像司马懿那样隐忍,要么干脆走人,可别学魏延,一边让领导讨厌,一边还等着被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