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诺妈~
家有男孩,临到入学的年纪,父母们大多有一个考虑:都说男孩比女孩晚熟,该不该让男孩晚上学一年?
我一个朋友,就是抱着这样的困扰来问我,当她听说我家小诺当年上幼儿园时,哭了整整半学期才适应;小学一年级家长会,当我离去时,他还要哭鼻子。同学听了非常诧异,不由更担心。
的确,她家儿子月份偏小,相比同龄的孩子,说话慢、做事慢、情感也慢……她非常担心自己家的儿子到了小学跟不上节奏,又或者是受了欺负,因此非常忐忑。
01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说起这个话题,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个同学家的孩子。
抱着同样的顾虑,同学在儿子该入学的年纪,愣是找了诸多关系,帮孩子办了一个假病历,顺利留园,拖延了上小学的时间。
同学这么做,自有她的考量,毕竟在孩子的成长早期,每一个月的成长都很珍贵。孩子与孩子之间,差上几个月,各项指标就会有很大差异。包括身高、包括认知、包括交流等等,都会占有不少的优势。
然而,当孩子怀揣优势在幼儿园“鹤立鸡群”时,各种不经意间的“风言风语”,却中伤了孩子。
“你看,强强都读小学了,你却还读幼儿园呢!”
“读了小学,你可是比别人低一年级哦~”
“他呀,留级的,不能跟我们一起上小学……”
虽说是大人打趣孩子,可孩子不明真相,“风言风语”传入孩子耳中,到头来成为孩子的心伤。
同学说,有一阵子,她家儿子常常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特别笨,不能去上小学呀?”
同学只能各种理由宽慰孩子。
对孩子入园的保护,却结果成为了孩子上小学的牵绊。好在,孩子平日里性格阳光,才没有因此落下心病。
02
我家小诺是个男孩,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机灵鬼儿似的,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送入园后,却成为班里哭得最久的一个孩子。
同学曾问我:如果有机会重来,你会为孩子考虑晚上学一年吗?
我想了想回答:从情感考虑,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待在家里多养一阵子,但从理性来看,再不适应,也得适应。
衡量孩子晚入园的标准,不是年龄,而应该是孩子成长水平。
譬如我家小诺,当年每天送入幼儿园啼哭,主要是孩子成长早期的家庭养育模式导致的分离焦虑。
因为工作关系,孩子平日里养在奶奶家,周末回自己家。两头养,两边跑的生活模式让孩子极度不适应。常常是好不容易一头熟络了,就要分开,如此往复,孩子在情感上对“分别”这件事,特别抵触。
虽然,他也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但每天早上的别离,总会让他伤心一场。
所以,若时间更够回逝,我更愿意改变的不是让孩子晚入园或入学一年,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养育孩子,帮助他去适应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03
也有不少家长追崇国外的教育理念,譬如德国,平均入学年龄6.8岁,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诚然,入学年龄是一条硬杠,但透过年龄去看孩子的教养,你却会发现,那属于德国孩子的国情。
在纪录片《德国制造的孩子》中,我们会发现,在德国,孩子的成长都是父母亲力亲为。相比学知识,在德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家长和老师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规则意识、技能发展、创造力培养。
然而,孩子生活的国情不一样,我们的孩子未必就能适应德国孩子的养育方式。
04
现代父母,比起我们的父母一辈,更重视养育常识。家长能够意识到男孩子成长发育慢,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要用“晚上学一年”来帮助孩子,却是一件需要斟酌的事。
不仅对孩子来说,他会背负各种非议,这个问题会不会成为孩子的心结尚未知。并且,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件有压力的事。
孩子的确入学晚了一年,的确在心智上更成熟了一点,“时间牺牲”会给潜意识带来压力,那意味着:我的孩子要更优秀。
孩子若在校表现不错,是应当;但若孩子成绩依然不出色,晚上学一年的压力,久而久之会成为指责:“你都比别人晚上学了一年,怎么还没跟上学习?”
久而久之,父母逼孩子,孩子逼自己,两败俱伤。
好比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茜茜,卖掉大房子,落户老破小。为了顺利入学重点小学,做妈的辞职在家全职带娃一年,孩子在家跟着妈妈拼命学习一年。
非议很多,压力很大,做妈的咬牙抗下,只因为她知道:代价太大,孩子必须通过入学考。
最后,孩子生生被逼成了抑郁症。
05
晚上学一年也好,早上学一年也罢,决定孩子在学校的优势,不是年龄和身高,而是来自孩子练就的内功,即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孩子是否具有充足的安全感,良好的专注力,是否有规则,是否有好习惯……这才是真正帮助孩子走得更远的利器。
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孩子的学习生涯很长,也很慢,也许孩子因各种原因在一开始没有赶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永远落后。
学校是一个统一教学的地方,家庭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双管齐下,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助力。
所以,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孩子一点信任,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环境里去成长,才不会承受太多不该有的压力。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养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