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咱中国有过好多回让国人都特别吃惊的地震。那地震的破坏力可大了,还造成了不少伤亡。每次一提起这些地震,心里就特别难受。
1975年2月,在辽宁海城那儿发生了一场7.3级的大地震。好在政府提前把预警工作给做好了,所以这次地震的伤亡人数,在同级别地震里算是最少的了。
。
【从小失去父亲,跟随母亲工作调动四处奔波】
。
毛远新一岁的时候,那军阀盛世才觉得时候到了,在蒋介石的鼓动下,跟共产党彻底闹掰了,然后就使劲儿残害在新疆的共产党员,把在新疆的共产党员都给抓起来关进监狱了。就这么着,还在襁褓里的毛远新跟着他父母一块儿进了大牢。
一开始,一家三口是被关在一块儿的,互相能晓得对方的情况。可到了1943年春节刚过,盛世才下命令把毛泽民和他的妻儿分开了。打那以后,毛远新就跟着妈妈朱旦华过日子,他爸爸慢慢地变成了他记忆里一个挺遥远的形象。
1946年,4岁的毛远新终于自由了。那时候,他还小,对周围的事儿啥都不懂。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早在1943年9月的一个深夜,被军阀盛世才下令给秘密地残忍害死了。和他父亲一起牺牲的,还有陈潭秋、林基路等那些意志坚定、绝不屈服的共产党人。
没过多久,毛远新跟着他妈妈一块儿回到了延安。毛主席知道朱旦华和她儿子回到延安后,专门邀请他们母子到杨家岭自己家去。就在杨家岭的窑洞前,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侄子毛远新。
头回见到毛远新,毛主席感觉就像瞅见了小时候的毛泽民。五岁的毛远新,那小脸蛋圆圆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活脱脱就是当年毛泽民的样子。这一下子,毛主席好像又回到了在韶山冲和兄弟一块儿相处的日子。
朱旦华跟儿子说,眼前这个高高的伯伯是他父亲的大哥,叫他管毛主席叫“大伯”。毛远新牢牢拽着妈妈的手,有点害怕地喊了声“大伯”。
毛主席缓过神,蹲下身子,朝毛远新摆摆手说:“娃呀,过来,到大伯这儿来。”
毛远新乖乖地走过去,毛主席一下就把毛远新抱进怀里,仔细地瞧着,脸上带着笑,很亲热地跟毛远新讲:“我得好好瞧瞧润莲的娃。”
看到毛主席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毛远新那股子生疏劲儿很快就没了。被毛主席抱在怀里的毛远新,忽然特别天真地问毛主席:“大伯,为啥您有毛泽东和毛主席这两个名字呀?”
听到这话,毛主席乐得大笑,把侄儿一下子举得高高的,问道:“咋你也有俩名字呢?”
毛远新歪着脑袋,一脸疑惑地问朱旦华:“妈,我是不是就叫毛远新这一个名字啊?”
朱旦华还没来得及回应呢,毛主席就点了点毛远新的小鼻子,笑呵呵地说道:“你呀,还有个名字,叫小——调皮呢。”
这下知道答案啦,毛远新乐坏了,淘气地笑个不停。毛远新一到,毛主席全家都可高兴了,大伙都挺喜欢他。李讷比毛远新大半年呢,这堂姐弟俩一见面就特别合得来。从延安再到西柏坡,他俩常常一块儿玩耍。
1949 年 6 月,朱旦华和方志纯成婚,由于工作方面的需求,他们从北京去往南昌。就在同一年的 7 月,毛远新在北京育英小学考完了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后,跟着妈妈一块儿去南昌过日子了。
回到南昌后,毛远新在法院前的一所小学上学。这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交流都说南昌话,毛远新啥都听不明白,特别不习惯,就吵着要回北京的育英小学读书,他实在是太想北京的生活了,也特别想念那儿的老师和同学。
朱旦华成天忙着工作呢,她就安慰毛远新说,在南昌待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惯啦。
【回北京读书生活,感受伯父的关怀慈爱】
1951 年 10 月,朱旦华得去北京参加全国妇联会议。毛远新听说这事儿后,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一块儿去北京。朱旦华实在没办法,只好在国庆节前,带着毛远新又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朱旦华开会带着孩子不太方便,康克清就说先让孩子在自己家待着。工作需要,朱旦华也就答应了。然后康克清把毛远新接到自己家,让他住了几天,之后还带他去看了毛主席。毛远新一到丰泽园,那高兴劲儿就像小鸟归林似的,李讷也特别开心,两个孩子在毛主席跟前欢快地跑来跑去玩闹着。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家里的气氛老是有些冷清。这时候,毛远新来了,让这个家又有了新的生气。
妇联会议完了以后,朱旦华专门到中南海去看毛主席,打算唠唠家常,然后带毛远新回南昌。毛主席先问了朱旦华一些南昌的事儿,最后说到了毛远新读书教育的问题。朱旦华大概说了说毛远新上学的学校,有点不好意思地表示孩子还没适应南昌的生活,孩子想回育英小学念书。毛主席听了朱旦华说的这些,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毛主席看着坐在身旁的毛远新,很认真地讲:“在我这儿就像在温室里,跟着妈妈才能经历风雨,见识世面呢。”
毛远新听完后回应道:“我不住你这儿,我住学校呢,咋能说我是温室的花朵呀?”
“您知道啥是温室的花朵不?”毛主席面带笑容地问他。
“我不太清楚,听您这话,反正那不是啥好物件”,毛远新噘着嘴,看上去好像有点委屈呢,把毛主席逗得哈哈大笑。
瞅见伯侄俩在那儿你一句我一句地斗嘴,江青把朱旦华拽到一旁,小声讲:“自打岸英没了之后,主席很少能笑得出来。今儿个稀罕,主席笑得这么高兴,就把孩子留在这儿吧,能陪着主席说说话,让主席解解闷儿。”
朱旦华望向毛主席,只见他坐在藤椅上,握着毛远新的一只小手,两人有来有往,那场面真是其乐融融。回北京读书是毛远新盼了好几年的事儿,朱旦华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么着,10 岁的毛远新再次回到育英小学上学,并且又住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家里。
毛主席一直把毛远新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就算工作特别忙,只要一有空闲,就乐意给侄儿讲些故事。有一天,毛远新缠着他伯父给自己讲《水浒》,毛主席就给他讲了鲁智深的事儿,还说鲁智深不遵守寺庙的规矩,老是用大盆吃肉,拿大碗喝酒。
听到这儿,毛远新心里那一堆疑问又冒出来了,他脑袋一歪,问道:“啥是寺规呀?”
毛主席笑着讲,“寺规”呢,就是和尚得遵守的那些个规矩,这寺规的头一条就是,和尚得吃蔬菜,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
有一回吃晚饭,桌上有盘竹叶菜,这可是毛主席打小就特爱吃的。那时候物流不行,这南方的蔬菜在北京挺稀罕的。毛主席挺高兴,夹了一筷子竹叶菜放到毛远新碗里,让他吃。可毛远新却摇摇头不肯吃,毛主席还以为这孩子挑食呢,就问咋回事。毛远新特正经地说:“我才不想当和尚哩。”
这话说完,一桌子人都稀里糊涂地瞅着他,就毛主席在那哈哈大乐。李讷不懂,问她爸笑啥呢。接着毛主席就给大伙讲了鲁智深的事儿,全家人听完都乐得不行,李敏和李讷笑得直说肚子痛。打那以后,只要毛远新不情愿干啥事,李讷就逗他:“你咋又不想当和尚啦!”就因为毛远新来了,丰泽园里多了不少欢快的笑声。
毛主席特别爱运动,游泳更是他的心头好,他觉得游泳能让人身体强壮,还能让人更自在。这不,毛远回北京的头一年,毛主席就让警卫带着他去中南海湖里学游泳啦。
毛远新不会游泳,来北京前都没下过水。每次一进水,水要是没过胸口,他就紧张得大喊,两只手乱扑腾,可就是浮不起来。瞧他练了半天也没啥长进,警卫就想把救生圈扔给他,毛主席赶忙摆手不让,接着教毛远新:“套着救生圈学游泳可学不好,得不怕水,才能把水征服了。手往前伸再往后划,这不就浮起来了?再接着往前划。”
在丰泽园里,毛主席对自己的几个孩子都一样看待,啥东西要是给了李敏、李讷,那也肯定少不了毛远新的。毛主席带孩子们出去,不管是去北京市郊,还是去北戴河,总会把毛远新这个“小尾巴”带上。毛主席爱叫毛远新“小豆豆”,刘思齐、李敏和李讷也跟着这么叫。可毛远新不乐意李讷也这么叫他,毕竟他只比李讷小半岁。这时候,李讷就说要跟他比高矮。一提到比高矮,毛远新就没辙了,因为一直到小学毕业,他都比李讷矮大半截呢。
家人们凑一块儿那氛围总是特别好,又暖和又贴心。毛远新跟李敏、李讷似的,很顺口地管毛主席叫“爸爸”。而毛主席在跟他聊天还有写信的时候,也会说自己是“父”。
平常啊,毛主席就算工作特别忙,也一直记挂着毛远新的学习情况。有一回,毛主席问毛远新觉得啥课最让他犯愁。毛远新想都没想,就说作文课。
毛主席一下子就笑了,说道:“这就没错啦,写文章得是有感受、有想法了才写,可现在老师出的题目呢,常常是学生不了解或者没兴趣的,硬要学生绞尽脑汁写出一篇来,那肯定头疼啊。”
1960 年,毛远新高中毕业了,得知自己被保送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念书。他挺高兴,赶忙把这喜讯告诉了大伯。可毛主席却不这么看,直接给毛远新浇了盆凉水,说:“靠国家保送读大学算啥能耐?有能耐自己去考。”
毛主席这么说自己,毛远新可不服气了,干脆利落地说道:“那我自己去考!”
“那就是清华和北大,你姐李讷是凭自己的本事考上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1961年放寒假的时候,毛主席在广州开会,把放了假的毛远新也叫到了广州。那个时候,毛远新好几个中小学的同学正好都在广州呢,他们多数是哈军工的学生。和这些同学交流完以后,毛远新对哈军工挺感兴趣的,就忍不住跟毛主席说:“伯伯,我想去哈军工。”
毛主席满是慈爱地看着毛远新,笑着讲道:“不晓得陈赓要不要你嘞!”毛主席这么一说,毛远新就明白毛主席赞同自己的想法了,那心里头高兴得不得了。
接到毛远新想转学到哈工大的电话后,陈赓在电话那头回应说:“毛远新那可是高材生啊,欢迎他来,让他转系就行。”
就这么着,毛远新在清华无线电系读了半年,然后转到哈军工去了,在那儿的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接着念书。
1965年暑假的时候,毛远新从哈军工毕业啦。说到工作的事儿,毛主席提议毛远新去找空军的吴法宪谈谈。之后呢,毛远新被安排到某团部当参谋,可毛主席对这个安排不太乐意,说:“都还没当过兵呢,咋就能当官呢,得重新安排一下。”
【大胆发布地震预报,紧急采取措施挽救人民生命】
1975年,33岁的毛远新当上了沈阳军区政委,还成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有人说从1974年起,辽南那旮旯的营口、海城等地接连发生了好多回地震,把老百姓吓得不行,整天心慌慌的。
作为辽宁省主要领导的毛远新,上任后把好多精力都放在了预防地震的工作上。要知道,地震预报那可是世界科研的难题,就算是现在科技很发达了,地震预报也没法保证完全准确,更别说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了。咋把防震工作做好,别让国家资产受损失,也别让老百姓受伤亡,毛远新面临的压力可老大了。
1975年2月3号晚上,在海城地区,一晚上连着出现了33次地震。这些地震里,大部分的震级都在4级以下。不过,地震这么密集地发生,让毛远新特别发愁。
辽宁省地震局的朱凤鸣主任觉得,在接下来的一到两个星期里,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大地震。他马上就把自己的这个看法跟毛远新讲了。
毛远新听了有关部门的汇报,那可是相当重视啊!这事儿关乎老百姓的性命,不能耽搁,得赶紧进行防震预警,还得把具体安排都给做好喽!
毛远新说:“这情况太紧急啦!我觉得,得赶紧开会研究一下,然后让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快速地把震情预报播出去。”
可会议开的时候,省委有些同志不赞成冒冒失失地就进行广播:“这电台一播出去,那全世界可都知道了。要是过几天地震还没来,那不得闹个大乌龙啊。这责任谁来承担呢?”
毛远新表示:“重点是得让老百姓从那些不牢固的房子里出来,尤其是到了晚上,可别在屋里过夜。”
不过有些同志心里还是犯嘀咕,觉着外边零下十几度呢,要是地震好几天都不来,那不光人得冻出毛病,发布预报还肯定会引起恐慌,连生产都得受影响。鞍钢好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那块儿,要是影响了鞍钢的生产,那也是相当严重的事儿。
这些意见不是没道理,虽说专业机构观测到了些迹象,说的也只是可能会有大震,不是肯定会有。啥时候会发生,谁都没法儿特别肯定。让好多老百姓一直在室外待着,是有挺大风险的。
防震这事儿得赶紧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这可是大事儿。一般来说,得先向中央汇报请示,但地震这玩意儿说不准啥时候就来了,哪能还按原来那套一步步向上请示啊!毛远新和省委领导一商量,觉得情况太紧急了,这可是关乎生命的事儿,得赶紧做决定,不能犹豫,得马上行动!
这时候,毛远新站了出来,讲道:“赶紧把地震预报消息发出去,要是有啥问题,我来担责!”
1975 年 2 月 4 日 10 时 30 分,省委给全省打了个电话通知,还发布了临震预报:从这天开始,辽南那块儿的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都别在屋里待着,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啥的,都得弄到室外去。各级干部、民兵全都得下去,挨家挨户地去动员老百姓。在生产队还有城镇的居民区,就用大喇叭广播来动员群众……
那时候是冬天,东北那旮旯的晚上冷得要命,毛远新怕有些群众扛不住这严寒,跑回屋里去,就特意把命令管得更严了,让党员干部和解放军带头,在马路上睡,千万别有那种侥幸心理跑回屋里去!
在毛远新的匆忙安排下,整个海城市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动员行动。海城的各级党员干部以及街道工作人员,一家一户地去做宣传动员工作,告诉大家得赶紧做好避震的准备。那时候,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挺高的,都听党的话,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依照上级的指示,顺利完成了转移。
1975 年 2 月 4 号晚上 7 点 36 分,从大地深处传出一阵隆隆声,这地啊晃得厉害,好多人都瞧见了,一道道蓝色的地光跟红色的火球从地底下一下就蹿起来了,天空好像有雷在响,这大地就跟要崩开似的疯狂震动,房子也是成片成片地垮塌了……
这次海城发生的大地震,强度有里氏7.3级呢,震源深度在16到21公里之间,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震后统计出来,全省有超过百万间房屋倒塌了,伤了一万多人,死了一千三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不愿意离开家的老人。地震专家说,要是正常情况的话,这场大地震能让十几万人伤亡呢,好在海城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实际伤亡人数比预计的少了90%!
后来啊,毛远新出差的时候路过北京,就回了趟家去看主席,还把海城地震的情况仔仔细细地跟主席说了说。主席听完汇报后,就跟毛远新讲:这一回,你也有功劳!
后来,国际上都认可,海城地震是人类历史上头一回准确预测地震,也是积极组织民众撤离的成功典范。多亏了毛远新在紧急关头的果断决定,才让海城百姓躲开了一次极具破坏性的灾害,这可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虽说后来因为一些历史问题,毛远新的人生遭遇了很大挫折,可直到现在,海城老百姓依然感激他当年为海城做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