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王稼祥逝世,贺子珍伤心不已:如果不是他,我怕早死在异国了

底层史观啊 2025-03-20 14:25:11

1970年,王稼祥同志在信阳工作一年后,终于又回到了咱首都。这次回来,主要是因为他需要治病休养。之前他被安排到信阳,而现在为了身体着想,他回到了这里。

王稼祥多年投身革命,身上落下了不少病痛,特别是年纪大了后,肠胃问题越来越严重,只好回北京看病。这回在北京休养了好久,他的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病情有了好转。

可谁都没想到,1974年刚开头,王稼祥的心脏病就猛地犯了,结果这一病,就再也没能好起来,撒手人寰了。

王稼祥走后,很多人都伤心不已,但贺子珍的表现尤为特别。她当时眼里含泪地说:“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客死他乡了。”

【贺子珍负气出走】

贺子珍说的是真话,王稼祥真的是她的救命大恩人,这事儿得追溯到八十多年前了。那时候,具体的事儿是这样的。王稼祥在关键时刻帮了贺子珍一把,让她从危险中脱身。所以说,王稼祥对贺子珍来说,那就是个大恩人,这事儿可一点不假。

1937年秋天,贺子珍在延安待了一年多后,突然间就走了,而且那时候她还怀着孩子呢。她可不是因为有啥重要任务,也不是去走亲访友,就是和毛主席闹了点别扭,一气之下就走了。

毛主席在她离开的时候动情地说:“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形势变了,以后绝不会再让你像以前那样辛苦了。”

不过,贺子珍性格刚强,心里那道坎始终过不去,最后她还是决定走,直接去了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

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想让她回来,就派警卫员带着亲笔信到西安去接她。但贺子珍这时铁了心不回头,还送回一条手帕,算是告别了。

贺子珍琢磨着,不回延安的话,该去哪儿呢?她首先想到的是上海,毕竟她想找家医疗条件不错的医院,把早年留在身体里的那些弹片给弄出来。

可就在贺子珍准备出发那会儿,八一三事变突然发生了,紧接着就是整整三个月的淞沪大战打响了。

没多久,钱希均,也就是毛泽民的媳妇儿,就先回到了西安。她跟贺子珍说,别去上海了,还是回延安更妥当些。

贺子珍虽然放弃了去上海的计划,但她已经表明了那么坚定的态度,肯定不会轻易改变主意,要强的人通常都这样。

正当贺子珍左右为难之际,一个好消息让她瞬间打起了精神: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去苏联疗养并深造。

这个消息给贺子珍指了条明路,她马上决定要去苏联。一方面,苏联的医疗技术更先进,能帮她治病;另一方面,那里是革命者心中的圣地。贺子珍琢磨着,一边治病一边努力学习,争取早点成为一个有真本事的革命女性。

因此,贺子珍铁了心要去苏联,为的是接受更厉害的马列主义教育。但那时候,贺子珍压根没想到,这一趟苏联之旅,会成为她一辈子的心痛。

【在苏联的艰难岁月】

1937年快结束的时候,贺子珍终于从新疆迪化出发,踏上了去苏联的路。那时候,她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跟贺子珍一起走的人,大都是革命打仗时受伤或生病的战友,像长征路上双脚冻坏没了的徐梦秋,还有第三次反围剿战斗里左臂被截掉的蔡树藩,以及娄山关战役中右腿截了肢的钟赤兵等等这些干部。

贺子珍之所以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其实是因为她经历过不少苦难。长征那会儿,她为了保护战友,结果被敌机扔的炮弹给炸伤了。虽说命是保住了,但身体里却留下了好多弹片,这些弹片一直让她挺难受的。

毛主席常常宽慰贺子珍,说等以后日子宽裕了,肯定想办法把她的伤治好。这些话挺让人心里暖和的,可也知道不容易做到。现在好不容易盼来了个机会,贺子珍心里头那是真想把握住。

听说贺子珍打算去苏联,毛主席心里还是琢磨着,想再拉她一把,让她回来。他觉得,就凭贺子珍那性子,再加上一句俄语都不会,到了苏联那儿,指定得吃亏,适应不了那边的生活。

贺子珍一到迪化机场,毛泽民就已经在那儿等着了。他现在是新疆省主席盛世才手下的财政厅长,一个劲儿地劝贺子珍留下来。

就算贺子珍人已经在莫斯科了,还是有人会给她捎来毛泽民的话,想让她改变主意。但这些都是白费力气,贺子珍性格太倔,谁的话她都听不进去。

到了莫斯科,贺子珍很顺利地就进了共产国际党校的一个分部去学习,她还给自己取了个别名,叫“文云”。

开学以后,贺子珍的学习之路挺顺畅。那里的学习环境很宽松,让她能够畅所欲言,跟同学们大胆地讨论各种问题。这样一来,她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得到了提升。

没错,确实碰到了一些难题。头一个就是俄语,这对贺子珍来说可不简单,她学起来挺费劲的。

再来说说生活方面,党校的学员呢,他们的生活开销都是由红色救济会来管的。不过呢,因为贺子珍的级别不够高,所以她能享受到的待遇就比较普通了。但话说回来,跟过语言关比起来,这个生活上的困难还算好解决一些。

1938年4月初那会儿,贺子珍在谢琴诺夫妇开的产医院里生了个男娃,这是她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小宝贝。贺子珍给他起了个苏联味儿的名字,就叫廖瓦。

可命运却在这时跟她捉了个迷藏,廖瓦仅仅存活了十个月,就因肺炎离去了。这丧子之痛,她几乎扛不过来,毕竟在这之前,贺子珍已经与四个孩子走散,廖瓦是她失去的第五个宝贝。

站在廖瓦的墓前,贺子珍哭得稀里哗啦,出国一年多来,这是她头一回动起了回国的念头。但现实是残酷的,贺子珍清楚,她已经没法回去了,因为毛主席已经另组了家庭。

一连串的挫折让贺子珍心里头特别难受,她开始琢磨自己当时的选择是不是错了,整个人也越来越没精神。

没过多久,毛泽民也来到苏联调养身体。他特意去找了贺子珍,好好跟她聊了聊,不停地安慰和鼓励她。这样一来,贺子珍才慢慢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1940年夏天,党校的课程学完了,那时候跟贺子珍一起到苏联的同志们,大部分都回国了,就剩下六个人还留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说到贺子珍,她决定不回去,而是和张梅同志一起留了下来。两人被红色救济会安排到了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当起了幼儿园的老师。

不过,贺子珍的脾气和身体状况做这个工作真的不太合适。只要小孩一哭闹,她就会头疼得厉害,心里也烦躁得很,有时候还会忍不住冲小孩发脾气。

后来的日子里,贺子珍尝试过好多活儿,比如当裁缝、管仓库、还有在厨房帮忙啥的,不过这些工作她都没能一直做下去。

缝衣服和厨房里的活儿,都得有十足的耐心才行,这对十六岁就上战场拿枪的贺子珍来说,可真是难为她了。至于为啥不当仓库管理员,那是因为她俄文不行,填那些单据的时候,头疼得要命。

贺子珍又一次体会到了那种孤单和没着没落的感觉,她苦笑了一下,说:“就算我躲在蒸饭的甑子底下,怕是也得活活饿死。”

但在那时候的苏联,东西都是按你干的活儿来分的,不干活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贺子珍就只能在儿童院里头找些活干,好歹能养活自己。

这会儿,贺子珍算是彻底明白了毛泽民以前讲的那句话,“靠别人活着真不是滋味”。但眼下,她已经没了退路可选。

【王稼祥的关键援手】

1941年春天,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她唯一还在身边的孩子,也跟着来到了苏联。按理说,母女俩能团聚本该是件大喜事,但对贺子珍来讲,这后面却也藏着不小的压力,特别是过了没几个月之后。

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突然对苏联发起了猛烈攻击,五百万大军在长达近千公里的战线上迅速推进。苏联红军刚开始时被打得节节败退,莫斯科面临着巨大威胁。

这时候,苏联真的是“全力支援前线”了,国内的东西都靠定量分配。大人们每天就分到八百克面包,小孩们则是六百克,就这么简单。

尽管已经很少了,可面包还是不够用,儿童院大多时候只能靠土豆填饱肚子。当然了,吃的这些也不是白来的,每个人,包括小孩,都得为前线出力。小朋友们得学着做针线活,钉木箱子啥的。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贺子珍只好忍痛把随身的手表、钢笔还有衣服都给卖了,就为了换点吃的。可就算这样,她们母子还是缺柴火烧。莫斯科的冬天冷得要命,滴水都能立马结冰,这样的日子真是太难过了。

贺子珍为了活下去,好几次给共产国际写信求救,可她压根不知道,共产国际那时候已经快不行了,后来干脆就解散了,压根没人能伸出援手。

就在贺子珍感觉最没招的时候,又一件事儿让她彻底崩溃了:李敏竟然也染上了肺炎!贺子珍已经失去了五个孩子,说啥也不想再失去这最后一个宝贝。她使出了浑身解数,就为了给李敏找个治病的机会。

不过,国际儿童院的头儿玛尕洛夫对中国人态度很差,他根本不关心李敏的情况,甚至还埋怨贺子珍,说她好几天都没交上给前线战士做的毛衣和袜子了。

这种关头,贺子珍哪有心思去织毛衣啊,她满脑子只想着怎么救活女儿,到处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好让女儿能活下去。

但是,玛尕洛夫对贺子珍那不服管教的样子更加粗鲁,他直截了当地吼起来:“你赖在这儿不动弹,是想让子,贺子珍的火气彻底被激起来了,她满心悲愤,和玛尕洛夫大吵了一架。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不,贺子珍跟玛尕洛夫吵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她被对方扣上了精神病的帽子,直接给扔进了疯人院。

在精神病院里,贺子珍可真是遭了大罪了。她被硬灌了好多治精神病的药,平时的生活也受尽欺负。这事儿,成了贺子珍心里头一块永远不想揭开的伤疤,太痛了。

就在贺子珍经历重重困难的时候,王稼祥的出现就像救星一样。说起王稼祥,他在党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记得当年遵义会议,要不是他投了那关键一票,毛主席可能还回不到领导的位置上。现在,王稼祥又出手帮了贺子珍一把。

抗战结束后,王稼祥又一次前往莫斯科,不过这回是为了治病休养。那时候,他住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上的柳克斯公寓里,好多在苏联深造的朋友们和学生都常来看望他。

在和这些人的聊天里,王稼祥无意间听说贺子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让他惊讶得不行。

接着,王稼祥找上罗荣桓,两人琢磨着怎么救贺子珍出来。商量妥当后,王稼祥和罗荣桓一块儿去找苏联方面谈判,想让他们把贺子珍送到莫斯科看病。要是她没啥大问题,就得给送回国。

不过,苏方没答应他俩的请求,回复说:“上面琢磨了下,觉得贺子珍同志来莫斯科不太合适。”

王稼祥并没有轻言放弃,他想了个办法,说让自己的老婆朱仲丽来帮忙看看贺子珍的病。朱仲丽可是上海东南医学院的硕士,看病这事儿她绝对在行。不过,苏方这回还是没答应他的请求。

王稼祥接连碰壁,但他一点都没泄气,反而说话更有底气了:“你们再帮我跟领导说一声,我作为党的代表,有权探望自己的同志。要是她病得重,那就得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莫斯科去。还有,贺子珍的身体得重新查查看,要是真没病,那你们可得给我个说法。”

最后,王稼祥的坚决立场见效了,苏联那边同意放人。没多久,王稼祥和夫人在精神病院的长凳上见到了贺子珍。但这几年她受的苦太多,贺子珍看上去憔悴不堪,夫妻俩差点没认出来,这就是当年那个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大姐。

一看到王稼祥夫妇,贺子珍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根本憋不住。她直接冲过去,紧紧抱住朱仲丽,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了。

后来,王稼祥夫妇把贺子珍接到了柳克斯公寓,她在那儿被照顾得很好。当他们确定贺子珍身体无恙后,王稼祥就跟苏联那边商量,想让贺子珍回国,这次苏联方面点头答应了。

接着,王稼祥又给毛主席发了封电报,说想让贺子珍回国。毛主席很快就回了电,说:“没问题,完全赞成!”

到了1947年秋天,贺子珍终于带着李敏,那个在儿童院康复后一直待着的孩子,动身回家了。没过几天,她们俩就来到了哈尔滨。

贺子珍终于从那如同噩梦一般的苏联日子里解脱出来,但遗憾的是,她和毛主席之间的感情裂痕,到现在已经无法弥补了。

1949年的时候,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回到了他身边,开始和他一起生活。而另一边,贺子珍去了上海,并在那里一直生活到了她生命的尽头。

虽然之后和王稼祥接触不多,但贺子珍心里一直记得他救过自己的命。甚至在王稼祥去世后,她对朱仲丽感慨道:“要是没他,我可能早就客死他乡了。”

【结语】

十年光阴匆匆过,再见面时一切都变了样。说起来,贺子珍这一辈子,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其实好多事儿本不该这样。

说到底,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人性格都太倔了,夫妻间要是都这么要强,那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少摩擦和磕碰。

其实,毛主席已经展现出挺大诚意,想改善他们俩的关系,但贺子珍因为心里有好多顾虑,最后还是决定离开,去了别的地方。

经过一番坎坷之后,贺子珍心里头开始泛起悔意,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太倔了。可人生这盘棋,一旦走错一步,就再也没法回头了。

2 阅读:102
底层史观啊

底层史观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