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接触过或者听说过“鹦鹉学舌”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看,它就是在指鹦鹉模仿人讲话这件事情。
类似鹦鹉这样,模仿人说话的行为,被称为模仿言语行为,或鹦鹉式学语。这种行为在人类孩童时期也会出现,它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能够有效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库”,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这种模仿行为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顺利度过模仿阶段,当孩子在语言使用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们就可能长期陷入在模仿阶段中。自闭症孩子便是其中之一。
KL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其他存在模仿行为的自闭症孩子一样,他喜欢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很容易记住别人说过的话,也能将这些话与类似的场景联系起来。
有一次,KL从台阶上摔倒时,他坐在地上痛哭,同时大喊着:“你没事吧?你没事吧?”
等到妈妈赶来关心他后,他又开始自言自语:“你没事的,宝宝,你没事的!”
说完,他就一把推开妈妈,跑到别处去了。
这种复读现象在KL身上每天都会出现:当KL想要别人帮忙时,他会说“我来帮你!”;当他在做一件(对他)很困难的事情时,他会自言自语“你需要帮忙吗?”;当有人对他打招呼时,他会说“你好,KL!”……
一般来说,自闭症孩子出现模仿行为时,多是为了表达某种目的,比如提出请求、希望互动、引起注意、回答问题等。由于这种行为能够很好地强化孩子的语言功能,所以孩子常常会不自觉地去执行它。
心理学家 Prizant 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孩子虽然会重复说别人的语言,但往往不知道语言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很容易混淆语言的用法。
比如,他们无法识别人称代词会随着说话者的变化而变化;也无法将单个单词从复述的句子中分离出来;想让他们用这些单词造句,那更是天方夜谭。
因此,模仿行为也被一些治疗师称为“最难矫正的行为之一”。
家长可以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授他们一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语言。举个例子,当家长问孩子“你想吃零食吗?”,孩子可能会重复“你想吃零食吗?”,为此,家长应给孩子示范一个合适的答案,比如“是的”、“我想吃冰激凌”。如果担心孩子混淆“你”、“我”这些人称代词,可以考虑让孩子统一用名字自称,用“你”称呼他人。
这种“替孩子说话”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学会正确的代词和语法,最终说出非模仿行为的句子。
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还不会回答问题,那么尽量不要使用问句。比如,当孩子想上厕所时,家长可以教孩子说“XX(名字)要上厕所”。
另外,对话期间尽量不要使用太复杂的指示动作,因为存在模仿行为的孩子往往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家长的动作代表什么意义。
当孩子拥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时,就可以尝试以下训练方法了。
1986年,McMorrow、Fox等学者提出该训练方法,被证实能够有效减少孩子的模仿行为。
首先,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三十个问题(可以标注序号),分别是十个身份问题,十个互动问题,以及十个事实问题。
身份问题是指孩子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多大了?”、“你住哪里?”
互动问题是指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你喜欢吃什么?”、“你爱玩什么游戏?”
事实问题是指一些生活常识类的事情,比如“树叶通常是什么颜色?”、“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准备好所有问题后,家长就可以开始按顺序询问孩子了,期间需记录下孩子答对和答错的题目数量。之后,再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制作一份小卡片,并教孩子念出卡片上的内容,当孩子能够持续正确地念出卡片内容时,就可以将这些卡片用于回答问题的提示卡了。
接着,重新提出之前准备的三十个问题,每提一个问题,就做一个“噤声”手势,让孩子安静一会,然后指向对应的提示卡,让孩子根据提示给出正确回答。
当孩子能够用提示卡回答大部分问题时,就可以撤去提示卡了。
之后的训练中,家长需再从三十个问题中选择连续的十个问题,然后在提问时使用“噤声”手势,让孩子思考一会再作答,如果孩子回答正确,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和鼓励。如果答错,则要提供反馈和帮助。如此重复。
如果孩子表现不错,可以继续尝试让另一个人进行提问,且提问顺序随机打乱。
如果孩子已经能够从容回答所有问题,那么就可以准备全新的问题了,提问时,应继续使用“噤声”手势,让孩子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作答,如果孩子答错或开始模仿行为,不要理会,直接说出答案,并重新向孩子提问。
McMorrow等人还指出,建议家长教孩子用“我不知道”来作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回答,与模仿行为相比,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给出的错误答案或者“我不知道”等内容,因为这也是孩子正在脱离模仿行为的表现。
如果家长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上述训练,可以尝试通过其他途径来减少孩子的模仿行为,比如一些专业的治疗方法(言语治疗、游戏疗法等)。如果有这样的打算,建议提前与专业治疗师沟通,让治疗师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这可以让治疗师为未来的训练制定更合理的方案。
语言发育迟缓是自闭症儿童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虽然模仿行为会让人感到不安,但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坚持进行合理的训练和治疗,孩子的语言能力终究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