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惯于强辩;智者,善于静思

棉花糖味的梦 2024-12-04 13:32:41

鲜有人晓,周润发也曾被外界评为“争议颇多的艺人”。

在他从业多年后的一次专访中,记者问他,怎样做到在诸多争议里前行。

周润发淡然地回应道:“莫要句句争辩,需时时内省。”

愚者,惯于强辩,在唇枪舌战中损耗自身。

智者,擅于静思,在沉稳平和里提升自己。

01 愚者强辩

文学家老舍讲过:“言语本是沟通的桥梁,可乱用起来就成了伤人的利刃。”

古人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不管探讨何事,都爱强辩一番。

话还没听全,便急不可耐地提出反对,急切地想要亮出自己的看法。

哪怕彼此想法一致,也要换种说法争论一番。

不顾实情,不讲情理,不在意他人想法,只为强辩而强辩。

却不知,越是层次高的人,越不愿与好斗嘴的人打交道。

当强辩成了习惯,得罪的是旁人,受损的是自己。

知名主持人杨澜早年主持时,也曾有些让人不满之处。

每当嘉宾发表观点,她时常会立刻强辩道:“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太认同呀!”

这句常用语在她的节目里屡屡出现,而这话一出口,氛围瞬间变得别扭。

有好长一段时间,杨澜都没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没觉得有啥不妥。

直到一次朋友聚会,一位朋友对她说:“你这么顺利,工作肯定特轻松呗。”

杨澜说:“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呀。”

结果,朋友强辩了一句:“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太认同呀!”

杨澜心里顿时觉得,这朋友说话咋这么让人不舒服,一股委屈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恰在这时她才猛然察觉,自己的说话方式是多么不招人喜欢,甚至有点伤人。

此后,她改变了以往的访谈风格,少去强辩,多了些认同,多了些启发。

慢慢地,嘉宾们更愿意敞开心扉,她的口碑也渐渐好了起来。

作家梁实秋说:“莫总想靠着言语占尽上风。”

惯于强辩,往往伴随着偏执的性格、糟糕的人缘、短浅的见识……

一心想着靠言语压人一头,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02 智者静思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心智越完备,越晓得克制自己随时冒头的强辩欲。

真正的智者,以静思取代争吵,把强辩化作省思。

在尊重不同见解的同时,也能突破认知壁垒,逐步充实自己。

书法家启功,曾被某个同行在刊物上公开撰文批评。

对方诟病他的书法:笔法虽熟但韵味不足,只重传统写法,创新之处寥寥。

甚至口出狂言:“若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风格,或许能成为一个二流的书法家。”

不光是言语上的尖刻,那人还配了幅漫画,将启功画成一个被古人束缚的书童。

文章发表后,众人一片惊愕,许多人为启功鸣不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启功本人却一声不吭,自始至终不回应、不反驳。

私下里有人问起这事,他还平和地说:“话虽说得难听,可也有些可取之处。”

此后,启功花费诸多精力钻研书法创新,最终成为书法界的大家。

庄子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又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世上,诸多深刻感悟,就藏在他人的言语里。

面对他人的滔滔不绝,下意识强辩,就等同于拒绝进步。

认知层次高的人,则懂得保持静思,静下心来接纳不同意见,遇见更好的自己。

03 达者豁达

曾经听闻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钻研古代建筑的老学者,常去古玩市场淘宝。

一次,他和助手看中了一尊与唐代建筑相关的小摆件。

摊主不屑地说:“你们眼光太差,这就是个普通货,我这儿有《营造法式》的仿本,过来瞧瞧吧。”

老学者笑着说:“不用了,就选这个。”

摊主听后,出口嘲讽道:“读了点书就以为自己是行家,哪个物件值钱,还是我更懂。”

助手在一旁气不过,与摊主理论起来,争得面红耳赤。

老学者没有上前争辩,反倒摆摆手表示歉意,随后带着助手离开。

回去路上,助手满心不快,老学者开导他说:

“卖货卖的是利润,赏物赏的是韵味。那位摊主只能站在一个摊位后面估量一件物品。”

因为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看法不同。非要争高下、判对错,往往是各执一词。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真正豁达的人早就明白,人有立场,事有角度,心境越豁达,心态越平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