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激荡,华夏大地在列强的觊觎下,国门洞开,民族危亡悬于一线。值此乱世,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笔为剑、以血荐轩辕,欲为华夏寻一条重生之路。章太炎,便是这混沌暗夜中极为耀眼的一颗星。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当时北大很多名师都是出自他门下;他言辞犀利、思想激进,和梁有为、孙中山、袁世凯都有过蜜月期,也都交恶。
一、早年求学:国学根基的铸就同治七年戊辰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 1 月 12 日),章太炎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章太炎自幼聪慧,在外祖父朱有虔和父亲章濬的悉心教导下,开启了求知之旅。外祖父朱有虔出身书香世家,对章太炎的成长影响深远。1890 年,父亲章濬离世,章太炎谨遵父命,投身杭州诂经精舍,师从晚清经学大师俞樾。
二、投身革命:从改良到激进的转身(一)大清的友谊1894 年,听闻康有为设立强学会,章太炎 “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渴望在这变革的浪潮中寻得一丝曙光。戊戌变法的失败,如一盆冷水,浇灭了章太炎对改良的最后一丝幻想。
1899 年夏天,章太炎东渡日本,在异国他乡,他的思想迎来了新的转机。他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共同探讨救国之道,后又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坚定,其著作《訄书》第一版在苏州问世,由梁启超题签,书中蕴含的批判精神和革新思想,如投石入水,在学界和思想界激起千层浪。
1901 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发表《正仇满论》,如一颗重磅炸弹,直击改良派要害。文中,他尖锐批判梁启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 对梁启超试图维护清王朝统治、抵制革命的主张予以迎头痛击,字里行间尽显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1903 年,章太炎来到上海爱国社任教,彼时抗法拒俄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康有为却逆势而动,发表《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公然反对革命党攻击满族统治者,鼓吹立宪保皇,妄图复辟光绪帝。章太炎怒不可遏,挺身而出,挥笔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封公开信如利剑出鞘,逐条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谬论。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康有为所谓的 “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则是让国人 “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光绪帝不过是 “未辨菽麦” 的 “小丑”,当初赞成变法也只是为了 “保吾权位”,一旦复辟,必将把中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其言辞之犀利,观点之深刻,让康有为的保皇言论原形毕露,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二)洪宪的友谊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之后,章太炎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主张解散同盟会,并和一些立宪党人在一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聘任章太炎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他不愿常驻南京,返回上海。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上台,章太炎幻想袁世凯“厉精法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袁世凯给了章太炎一个总统府高等顾问的头衔,不久又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调出北京。章太炎兴致勃勃地跑到东北去“兴办实业”,设东三省筹边使署于长春,拟《东三省实业计划书》,提出“设立三省银行,以圆易吊,使民易知”,财政部长梁士诒不肯盖章,章太炎“实业计划”落空,感到“大抵政府之与我辈,忌疾甚深,骂亦阻挠,不骂亦阻挠”,于是决计“辞差”,“奉身而退”。
1913年4月,章太炎从长春返回上海。7月,孙中山、黄兴举兵武力讨袁,章太炎却不信赖,说什么“讨袁者亦非其人”。他既骂袁世凯“用心阴挚,正与西太后大同”,又说孙中山“与项城一丘之貉”。此时,章太炎已彷徨歧途了。8月,章太炎“冒危入京师”,一去就被软禁,只到袁世凯去世才抓住机会跑出来。
(三)民国的友谊1902 年正月,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两位革命先驱一见如故,共同商讨推翻清朝后的诸多事宜,从典章制度到土地赋税,再到建都问题,无一不涉。《訄书》重印本《相宅》和《定版籍》中,就记录了他俩当时的讨论情况。
1906 年 6 月 29 日,中国同盟会特派专人至沪迎接他赴日。在日本,章太炎加入同盟会。
1917 年,张勋复辟,闹剧上演,章太炎迅速与孙中山携手,南下广州,投身护法运动。他出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为孙中山起草《大元帅就职宣言》,誓言 “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积极联络西南军阀,期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护法讨逆。然而,军阀们各怀鬼胎,表面拥护护法,实则借机扩充地盘,护法运动最终失败,章太炎的政治理想再度受挫,对军阀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此后,章太炎与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上渐行渐远。他提出 “联省自治” 主张,认为应虚置中央政府,强化地方权力,以各省自治为根基,构建联省自治体系,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这一主张与孙中山追求的全国统一、中央集权背道而驰,反映出他在复杂局势下探索救国之路的迷茫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