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兰与墨竹、墨梅一样,都是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家所喜欢的题材。因为传统哲学中比德思维的作用,兰花的花色素雅、花容端庄、花香清远,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画好墨兰的两个前提基础,即最基本的理法要求,理是物理,法是笔墨技法。墨兰的基本理法,虽然从变法(具体表现技法)的角度来看,各有其特点,但从本法的角度讲,与墨竹、墨梅等都是一致的,都是在遵循物理、画理的基础上强化笔墨的表现力。这里特别要注意一点,即墨兰的表现技法所遵循的是理,而不是物形。理有物理、画理之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理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侧重。宋元时期以物理为主,明清时期则侧重于画理的表达。
从宋元时期赵孟坚、赵孟頫等人的墨兰作品来看,对自然界兰花色彩的摒弃及物象具体细节形态特征的简化与概括,促使宋元的文人画家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理论层面,比如赵孟頫提倡作画不求形似,即不去追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二是从技法层面,加强书画结合的努力,提倡以书入画,强化笔墨表现力。提倡笔墨表现力的作用,正是为弥补色彩的单一性和物象的简化概括所带来的审美不足。宋元文人仕宦画家提倡笔墨表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达对象的生动神韵与表现自我的精神意蕴。从宋元墨兰作品中笔墨表现与状物形似的关系来看,其关系显然是以书入画。那么,我们怎么去分析墨兰作品中的笔墨运用与书法之间的联系呢?对于墨兰作品的笔墨分析,我依然从图像学的角度提几个可供深入展开的思路。
图1 :左:自然界中的春兰;中:宋佚名《秋兰绽蕊图》局部;右: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局部
首先是要研究绘画作品中点画形态与自然界物象形态的关系(图1)。点画形态是指具有笔法运用的点、线和面的具体形态。物象形态则有绘画中的物象形态与自然界的物象形态,前者是对后者在画面中的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尤其是以线条为基本构成元素的墨兰中,绘画中的物象形态直接呈现为一定的线条形态。因而研究墨兰中的物象形态与自然界的物象形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墨兰中的点画形态与自然之兰物象形态的关系。在点画形态的内部,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笔锋运动,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通过对两者形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探讨点画形态与自然界物象形态的异同和原因,以及与笔墨运用的关系。墨兰的点画形态,既是表现自然之兰的笔法形态,也反映了画家的风格个性与审美思想。
图2:赵孟頫《兰竹石图》局部
其次是要分析笔法运用与物象质感的关系(图2)。笔法运用是指蕴藏在绘画点画中的各种用笔方法的运用情况。物象质感有绘画作品中的物象质感和自然界的物象质感之分。通过对绘画点画中所体现的质感与自然界的物象质感之间的比较,分析蕴藏在绘画点画中的笔法运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墨兰用笔与用笔的联系与区别。
图3:赵孟頫《兰竹石图》局部
再次是研究笔势、节奏与生命精神的关系(图3)。对书法技法的借鉴,远远不止依托于具体点画形态的用笔方法;对书法中笔法、笔势与笔意的运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书入画。
图4:左:赵孟坚《墨兰图卷》局部,中:赵孟頫《兰竹石图》局部,右:雪窗《兰图》局部
绘画作品中的笔势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性:一是笔势具有运动性和力的属性。笔势本身就体现为一定的运动势态,是与笔锋运动共存的,并在运动和力的作用下产生驱动性,从而诱导与推动审美主体思维感性的定向运动。二是笔势具有前后连贯、顺而不逆的顺序性或趋向性。三是笔势具有一定的风格属性。不同的绘画作品,其点画用笔与笔势的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个性。对笔势的运用,使线条的笔墨表现力得到明显强化,增强线条的力量感和节奏感,从而更有利于情感、个性、意趣与思想的表达。比如图4,从赵孟坚、赵孟頫到雪窗,兰花的表现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从中可以看到技法的传承联系。但若从兰花花瓣之间的组合所体现的笔法、笔势来看,赵孟頫确实有他的高度,相比“二赵”,雪窗明显弱了很多。这些笔墨运用的微妙之处,是用语言难以表述的,我在前面提供了三个分析研究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临摹学习赵孟頫等人的墨兰作品,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提升自己的笔墨运用能力。尽可能去想象还原作者挥毫之时的心理状态和运笔状态,去品味其中的微妙变化,并去模拟、分析,认清与古人的差距所在,在分析研究与实践中自我成长。
组花方式即一朵花上花瓣的排列方式。这一研究方法是为了探讨兰花的排列方式是否合乎物理,以及画家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据花瓣的排列方式,兰花的组花方式可以分为不交叉与交叉两种类型。宋元墨兰基本以不交叉为主,首开这一风气的就是赵孟坚,然后就是元代的赵孟頫,并一直影响到明代的文徵明、陈淳等人。
元代雪窗的墨兰组花方式以不交叉为主,部分作品可见副瓣的翻折处有交叉,但与清代以来交凤眼的交叉方式有别。从传世作品来看,明末清初时期才看到较为显著的花瓣交叉画法,比如八大山人、石涛的墨兰作品。根据组花方式是否规律化以及规律化程度的不同,组花方式一般可分为程式化、非程式化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程式化倾向三种类型。非程式化类型是指无固定模式的、尽量参照自然界兰花组织方式的组花方式;程式化类型是指在长期的绘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规律化的组花方式;程式化倾向类型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比较固定的、规律化的程式化倾向,又体现出类似自然界兰花花瓣组合的丰富变化,即在规律中求变化、丰富中求统一。
(左)赵孟坚《墨兰图卷》局部,(中)赵孟頫《兰竹石图》局部,(右)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
判断绘画中兰花图像的组花方式是否合乎物理表现,首先是看一组花瓣是否都生长在花柄的末端,即花瓣是否与花柄末端直接连接或对应;其次是看其组花方式是否具备自然界兰花组织方式的规律性和丰富性。因此三种组花方式本身与是否合理并无直接对应关系,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程式化类型是指相对比较固定的、规律化的组花方式,是对一朵兰花花瓣的生长变化规律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但若过于概念化与程式化,缺乏一定的变化,就违背了自然万物以生长变化为核心的内在规律,这与通过物理来表现物象神韵的中国绘画思想则又是背道而驰的。
舌瓣是由内层心片中的向下一片进化而来,也称唇瓣。舌瓣多为白色、黄色、绿色,其他颜色较少。舌面上常布有斑纹或点,这是双钩设色兰花作品中比较刻意描绘的细节形态特征。我们现在画墨兰时的点蕊技法,其实画的不是兰花的花蕊,而是由舌瓣的表现技法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宋代的双钩设色兰花作品中,舌瓣的表现是比较注重物形的。如这件宋佚名《秋兰绽蕊图》中,画家不仅表现了舌瓣,也描绘了蕊柱(鼻头)。
(左)自然界秋兰,(右)南宋佚名《百花图卷》局部
在南宋佚名《百花图卷》中,舌瓣已经开始出现简化处理,甚至舌瓣直接不画,以点蕊的方法代替舌瓣。赵孟坚《墨兰图》是现存最早的墨兰作品,舌瓣已经消失,点蕊不再交代舌瓣的外部形态轮廓特征,赵孟坚的点蕊方法,是复杂多变的点的组合。这一点蕊方法,成为宋、元、明时期墨兰的主要表现方式,如赵孟頫、雪窗、文徵明、陈淳等人的墨兰作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画家也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如宋末元初郑思肖《墨兰图》中所画的春兰刚刚开放,捧心瓣尚未张开,有苞片;舌瓣依然单独存在,没有以点蕊的方式代替舌瓣的形态特征。画中可以清晰看见舌瓣与点蕊。明代画家沈周的墨兰也有舌瓣,点蕊也很琐细,未作概括。
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墨兰点蕊方法才出现新的变化。而石涛的墨兰作品中无舌瓣,点蕊也极为简要,已经概括为一至三个的点,有连贯的笔势,如同书法点画的书写性表达。由此可见,省略了舌瓣,以交凤眼、破凤眼的交叉法表现五个花瓣,并以高度概括的一至三个点来处理点蕊,这一高度提炼的程式化处理方法在明末清初已经趋于成熟。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墨兰中舌瓣的点蕊方式的变化可以明代末年作为一个分界线,点蕊时对舌瓣的物形重视程度逐渐下降,点法从琐细逐渐转向概括,点的数量从不确定的较多数变成较确定的一至三个点。这一过程,体现了以书入画的笔墨表现力的引入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