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过后,抚州的这些离乡背影里,都藏着怎样的故事?

老徐说情感 2025-02-21 15:23:30

短暂的归家团聚,转身又是离别

春节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刚刚把年夜饭的欢声笑语收入记忆,元宵一过,许多人便要打点行囊再度出发了。

在抚州的火车站外,人声嘈杂,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

一位年轻的妈妈紧紧牵着孩子的手,另一只手握着一张回北京的车票。

送她的老人一边叮嘱着什么,一边把行李拖车推得更近一点。

孩子扯了扯妈妈的衣角,依依不舍地看着她,轻声说:“妈妈,我舍不得你走。

”妈妈听了没说话,扭头眨了几下眼睛,挤出一个“没事的”笑容。

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车站里,分别似乎比团聚更常见。

短暂的几天相聚,是许多务工人员一年最大的期待。

但生活总要继续,列车一启动,家就留在了身后,而未知的打拼在前方等待着。

离开家乡的人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大多选择藏在心里,只留下一句:“等明年再回来吧。

沉默不语的深情:装进行李里的惦念

在即将出发的务工者行李箱里,总能找到一些极为“家乡特色”的物件。

带着家里的米粉、腊肉,或是无比普通的土鸡蛋,甚至还有人打包了一件理不清用途但“爸妈一定让你带上的东西”。

乡愁可以藏身于这一个个食材里,也可以是提前晾晒好的被子,或一瓶自己泡的辣椒酱。

一位从抚州回北京打工的老大叔说:“母亲知道我走,半夜还在煮花生。

拗不过她,就带上了。

”提起母亲,他笑了笑,不再说话,表情却显得无比珍重。

另一个大哥则在行李车的角落放了块布,这是自己家做的花布,被做成了被套。

看上去很随意,但对于他来说,这个在外漂泊的家里,不管多远还能有家乡的一些东西伴着。

行李越重,牵挂越深。

有些人在包里塞了这么多,却依然只用一句“没什么好带的”淡淡带过。

这些装着牵挂的物件,成了他们这些年和家乡紧密相连的小小纽带。

“北漂”与“漂泊”:家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许多抚州的农民工来说,家的意义不总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和家人团聚的那种感觉。

不论是在家乡的小院里,还是在城市里只租得起的单间里,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无论在哪都觉得像“家”。

一位已经在厦门扎根的大哥说,他每年春节都雷打不动地回抚州。

一回到家,老父亲就喜欢坐在堂屋里念叨过往的事,母亲则一遍遍地给他添饭。

他觉得很温暖,但当镜头转向他时,他却笑着说:“回来一趟很累,要顾虑好多,这些年我发现,其实和父母一起去厦门生活也可以。

而那些不得已独自漂泊的人呢?

他们大多沉默寡言,提到家时往往只说一句:“没办法”。

每一次的选择背后,是各种推崇家庭、责任与现实的权衡。

而这些复杂的情感,又往往变成年底和年初之间的沉默和疲惫。

行囊里的家乡味,是在外奋斗的力量

外出多年的人,似乎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坚强,但那份“坚强”其实藏着一份不安和想念。

一位在石狮卖鞋的大哥这次带了整整一箱家乡特产,他说:“带点米粉,带点咸鸭蛋,图个方便,也是自己吃着习惯。

”他没多解释,但很显然,这些东西在异乡为他提供了一种细微但坚定的心理安慰。

还有人带上了母亲炖的肉干;有人塞满了乡里特有的小吃;有人甚至直接带了一只鲜活的鸡,准备到外地先租房再慢慢洗干净。

这些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不容易被漂泊吹散的家乡味道。

这些带着家乡味的行囊,不仅让他们在异乡找到一丝熟悉的感觉,更在他们疲惫时提供了一份支撑。

每当米粉在锅里翻滚、腊肉在锅里煎得滋滋作响,那一刹那,他们仿佛重返了家乡的厨房。

结尾:漂泊是为了更好的团圆

外出务工,带来的不仅仅是疲惫,更有一种深藏内心的割裂感。

一边是对家乡割舍不下的眷恋与记忆,另一边是为了生活不得不中断的守候。

从离别到团聚,再到新的远行,这样的循环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缩影。

每一次奔赴异乡的旅途,也许他乡已经熟悉,却总有那么一瞬间想起家乡的模样;每一次归家的列车,满满装载的,不只是人,还有一整年的故事与期盼。

人生总在出发和归来之间徘徊,而这些背负行囊的务工者,他们究竟为了什么坚持?

或许答案很简单:是为了下一次归来时,可以带给家人更好的团聚。

无论家在何处,那份依赖和爱,却永远不会变。

0 阅读:1
老徐说情感

老徐说情感

分享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一起探索情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