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很彷徨:拿中国赚的钱,来补贴美国、日本市场,真的对么?

互联网乱侃秀 2025-04-24 12:12:48

台积电近日公布的2024年股东会年报,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其全球布局中,唯有大中华区的工厂持续盈利,而美国、日本、欧洲的工厂都在亏钱,不同地区的工厂,经营状况有显著差异

而这种地域性盈利失衡,正将这家芯片代工龙头,推向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也引来了大家的热议。

以南京工厂为例,这座2016年投产的12英寸晶圆厂,近年盈利能力持续攀升。

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间,南京厂累计贡献净利润477亿新台币,2024年更是大赚260亿新台币,相当于每天净赚7100万新台币。

而相比之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厂,四年间累计亏损394亿新台币;日本熊本厂三年亏损79.33亿新台币;德国德累斯顿厂2024年单年亏损约5亿新台币。这些海外基地的亏损总额,已接近南京厂贡献利润的总和。

为何只中国大陆盈利,而其它海外地方的工厂在亏钱呢?其实,盈利差异的根源在于产能周期与成本结构。

南京厂依托成熟制程(16/28纳米)和早期投资优势,产能满载率高达95%,折旧成本早已摊销完毕了,且中国的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更低,所以利润持续攀升。

而美日欧工厂最近才刚开始建设,同时因为聚焦先进工艺,设备投资强度是南京厂的3-5倍,且处于产能爬坡初期,设备折旧与人力成本吞噬了潜在收益。

某半导体分析师测算,海外新厂的单片晶圆成本比南京厂高出40%-60%,在需求萎缩的当下,盈亏平衡点遥不可及。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长期盈利能力。机构预测,即使后续美日工厂产能完全释放,其综合毛利率可能跌破45%,远低于台湾省内本土厂55%-60%的水平。

原因在于:美国电价是台湾省的3倍,日本水资源成本高出50%,欧洲的人力支出更是台湾省的2倍。这些结构性成本差异,将长期压制海外工厂的获利空间,侵吞台积电的利润。

那明知道在美国、日本、欧洲建厂,不那么的赚钱,台积电还要这么干呢?

其实台积电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通过全球建厂绑定核心客户,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亚利桑那厂毗邻苹果、英伟达、AMD总部,熊本厂服务索尼、瑞萨等客户。而德累斯顿厂瞄准欧洲车企。

这种"贴身服务"策略确实巩固了客户关系,但代价高昂——用南京厂每年260亿新台币的利润,填补海外基地的亏损黑洞。

当然,这种"以盈补亏"模式也引发了大量争议。支持者认为,分散产能可确保技术主导权,避免被单一市场掣肘;批评者则指出,过度押注政治筹码,可能削弱财务健康度。

某基金经理坦言:"台积电正在用股东在中国市场赚的钱,为海外扩张买单,这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赌注而非商业决策。"

所以,这些数据背后,让人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么干,真的值得么?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要用时间来证明,现在没人谁可以给个明确回复。

0 阅读:2
互联网乱侃秀

互联网乱侃秀

尽量不吹牛,实事求是聊聊科技、数码、互联网、创投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