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从改编到元叙述,将影片的视听化效果展示出来

巴斯历史集 2025-01-23 15:37:48

妲己媚眼如丝,纣王昏庸残暴,姜子牙封神台前一挥打神鞭……这些耳熟能详的画面,是如何从文字跃然于银幕,又如何在改编中被赋予新的生命?

IP就像是大家都很喜欢的、可以在各种平台上用各种方式来制作的好内容,就像是版权一样。IP的特点就是可以跨到不同的领域,既可以卖钱,也可以在不同的媒体上展现。而且,根据它有多少粉丝和影响力,IP还能分成大IP和小IP。

比如说,《封神演义》就是这样一个大IP,因为它有很多粉丝,影响力也很大。所以现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都会拿《封神演义》的故事来改编。和改编差不多的一个词叫跨媒介叙事,就是在一个故事的基础上,用新的故事内容来扩展它的世界,让这个世界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

改编剧本通常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这是它们最大的不同点。举个例子,《鬼吹灯》这本小说因为天下霸唱的笔下生花而深受读者喜爱,变成了一个很有潜力的IP,后来它还被拍成了电影《九层妖塔》和电视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寻龙诀》。

但是,现在很多改编作品在内容上都比较类似,没有很好地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来给故事带来新的创意,结果就是内容比较平淡,不容易让观众觉得新鲜。问题出在没有用理论来指导改编,主要是靠从业者的经验和市场反应来决定。改编这个词在行业内用得挺多,但确实不太有理论支撑。从广义叙述学的角度来看,改编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叙述方式。

(二)元叙述

要想明白什么是元叙述,先得搞清楚“元”的意思。米切尔说“元”这个词,其实是指“再次呈现”。所以,元叙述就是从“另一个或者一些、一种,甚至自身”的叙述文本开始的,它其实就是在说“关于叙述的事情”。

元叙述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很常见,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打破界限”,就是让叙述的内容不再那么清晰。而且,元叙述还能让故事听起来很不一样,“把那些本来一看就懂、大家都很熟悉的东西都拿掉,让人感到新奇和好奇”。

改编小说为电影时,得遵循电影这门艺术的特性。电影是视听艺术,主要通过镜头的组合来叙事,还会用音乐来营造氛围。这就让电影有了自己的一套规则和界限。把小说变成电影,其实就是在不同媒介里说同一个故事,就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讲述方式。

现在很多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封神演义》这个中国神话玄幻的大热门IP,吸引了很多影视作品根据它来拍。比如,《封神第一部》这么个大电影,网友都说它改得挺离谱的,像是“魔改”。但其实啊,从元叙述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魔改”正是小说变成电影必经的一个步骤。

二、《封神第一部》里的视觉局限

(一)看图说话的难题

小说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它更擅长用语言来传达抽象的想法,而不太擅长直接展示具体的画面。读者在看书的时候,得自己用想象来勾勒出故事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小说文本就像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它擅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串起来,让人明白为什么这样会发生。不过,它不太擅长描述地点和环境,只能让人想象出一个故事世界的样子。而电影就不同了,它擅长用画面直接展示世界,让人享受视觉上的美感。

电影就像是用镜头说话,不用太多话和动作就能把故事讲清楚。镜头的语言很丰富,像是光线的亮暗、形状、远近和布局等,不同的镜头组合还能讲出不同的故事。把小说改成电影,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那些文字符号变成画面符号。

语言文字能够形成最确定的叙述模式,而视觉符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视觉符号之间的转换需要受众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充。图像媒介擅长让观众在空间的符号感知中浸入某些视觉符号构建的空间,并在空间向度上感知故事世界。

或者说,通过视觉化的叙述,表征人物的特征和环境的外貌,擅长用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以镜头的特写来展示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切换和故事情节的推进。因此,相较于小说文本,电影以视觉符号为主,辅以声音符号、语言文字符号。将小说文本改编为电影文本,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视觉符号得到恰当运用。

《封神第一部》这种神话奇幻电影,画面上要营造出奇幻的感觉。画面得大,这是必须的。电影里展现殷商都城和战争场景时,经常用从上往下拍的远镜头。这样一来,城邦和人物看起来就很小,周围的环境却显得很宽广。大小对比特别强烈,观众看了不仅觉得场面很大气,还感觉出那时候人的命运变化无常,像是被神秘力量牵着鼻子走。

随着电影变得商业化,为了最大化商业利益,电影必须突出其“动作—画面”的基本特点。在电影院,大屏幕和立体影像的观影感受和个人在家用屏幕上看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电影院的大屏幕更能让人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除了那些壮观的画面,还有一些特写镜头能让观众感觉就像真的在现场一样。比如在《封神第一部》里,殷寿受伤后鲜血沿着石头往下流,正好滴到封印狐妖的容器上,狐妖因此被惊醒了。

看那鲜血滴落,镜头特写,屏幕放大延时拉近,观众就像跟着血滴一起把狐妖唤醒,感觉就像是那滴血自己活过来似的。

简而言之,《封神第一部》在画面上玩出了新花样,它把《封神演义》的故事、人物和奇幻元素都融进来,但又没完全照着小说的来,不是那种简单的因果、线性或者说教的叙事方式,而是按照电影的特点,从画面符号上做了全新的打造。

现在很多改编作品只是把原来的故事又讲了一遍,没有好好利用各种媒介的特点来丰富故事世界,也没好好考虑不同媒介本身应该怎么讲故事,结果就是不同媒体的观众感觉不到乐趣。

大家觉得改编就是为了让故事能通过更多渠道传播,所以很多改编作品就只做到了复制故事,没深入去研究元叙述理论,也就没有真正去创新,所以这些改编出来的东西大家都不太喜欢,观众也不认同。

(二)内核框架

电影通常喜欢用“弗赖塔格三角”来构建戏剧性的故事,它包含五个阶段:开头铺垫、逐渐升温、达到高潮、慢慢降温,最后是结局。整个故事都是围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模式展开的。电影需要在短短的时间内集中展现矛盾和冲突,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电影就像是玩空间游戏,通过切换不同的场景来讲故事。这就考验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怎么平衡视觉上的美感跟故事里的矛盾冲突。

电影主要用画面和文字还有声音来说话,它们一起帮忙传达意思,画面就像是个调音师,给整个意思加了个基调。因为电影的特殊性,它用镜头当语言的基本单位,再配合剪辑技巧,就像拼图一样,创造出独有的艺术效果。

电影的镜头就像一个个小图标,单独看可能意思不一样,但放在一起看,就像拼图一样,意义就变了。这种变化让电影充满了魅力,因为每个镜头和组合都能带来新鲜的感觉。电影主要通过画面讲故事,时间一般就是1到2小时。

相比之下,小说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可以写很多很多内容。比如《封神演义》,有100回,还有好多民间故事可以讲,篇幅很长。但电影就不一样了,时间有限,要么一个电影讲完,要么拍个三部曲,也得挑挑拣拣,不能全讲。

奇幻电影靠的是一堆精彩的画面来吸引观众,让人感到刺激。不过,要是没有点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故事就不够好,可能就只是个追求感官享受的玩意儿。

《封神第一部》是根据宋元时期的《武王伐纣平话》还有明代文人修改过的《封神演义》改编的。这本小说讲的是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因为史书上对那会儿的事描写得挺简略,所以后来人们编了很多故事,还加进了不少神仙鬼怪的东西。早在宋元时期,说书的人就开始讲这个传说啦。

《武王伐纣平话》是元朝至治年间说书人讲的故事本,而《封神演义》则在前面故事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编出了许多情节,让两大阵营的斗争看起来更加错综复杂。武王攻打纣王,本是臣子反对君王,按老规矩来说,这可是违背常理的,历史上对这事的合理与否一直有争议。

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里说,纣王是个不仁不义的家伙,那种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独夫”。所以,武王攻打纣王不算弑君。《孟子·离娄章句上》还说:“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而失去人民,就是失去了他们的心。”

孟子说,商纣王失去天下是因为他自己作的孽。他提出了“民为重,国家次之,君主最轻”这样的民本和仁政理念,这解决了武王伐纣是否合理合法的问题。《封神演义》为了让人们觉得武王伐纣是对的,特意夸张了纣王的暴行,还编造了各种神仙来帮助武王的故事,说是天意要让纣王受到惩罚。可现在看,这种正义感的强调对现代观众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更爱看那些奇幻又神秘的神魔故事。

0 阅读:1
巴斯历史集

巴斯历史集

袁浩淼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