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2025-04-03 03:21:43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

《万历十五年》里有讲到一种弹劾首辅大臣申时行的办法,叫做:"去皮见骨",其逻辑以及本质,和各种霸凌、pua的本质是一样的:

循序渐进的侵犯打压,试探边界,观察当事人和看客的反应,步步深入,最后导致被侵犯者不堪重负,彻底垮台崩溃。

张居正下台后,申时行出任首府,出于天赋,以及在前任和后台那里得到的教训,他的职场态度为:蕴藉。时事要求申时行在职场上成为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和事佬。但是显然在职场上,不站队的和事佬是最难当的,因为人一旦中立,无论哪个队伍的人都可以骂你首鼠两端。

反对他的以年轻的京官居多,刚开始他们还没有完全摸清万历对申先生的真实态度,一时不敢造次,于是他们首是质问:张居正的四个儿子三个得中进士其中两个人翰林院,申时行当日为会试时主试官之一,难道和他没有关系?

这一质问没有动摇申时行的地位。他们接着又建议,今后大学士的儿子一律不得参加会试,这矛头显然是针对申时行的长子申用懋。再接着他们又弹劾吏部尚书杨巍,说他用人办事都逢迎内阁旨意,言外之意乃是首辅专权跋扈。

这两次攻击依然无效,但是他们参劾礼部尚书徐学谟却取得成功,徐被迫去职。参劾者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在选择万历陵基的地址时,没有广泛地听取堪舆专家的意见,以致没有选到一个真正的吉穴,但真正原因乃是徐学谟已被视为张居正的私人,而他在最近又把女儿嫁给了申时行的次子申用嘉。

书中讲到,这种攻击是经过深思熟虑,按照预定步骤进行的。攻击者常常从一些小事开始,诸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等,有时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个冤案,参一个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琐事,或者以论水利和研究马尾巴发难引出本题。

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而成大事,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

在程序上讲,发展中的步伐则须前后衔接,第一步没有收到效果之前决不轻率采取第二步。

而且出场交锋的人物起先总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种方式,大凡久在政zhi圈子里的人物,都已看透,他们可以从青蘋之末,预测大风暴的来临。

你看,任何一段新的关系,任何一个新的环境,必然都是以各种试探开始的,也就是大家互相摸底的过程,试探对方的边界,能力,喜恶,底色。然后看人下菜,因地制宜,判断要不要和这个人和平相处,要不要更进一步的亲密,要不要嫌弃打压无视对方。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灾难。很多事情往往是一开始没有及时回应,不在意,导致对方逐渐放肆起来,把敌人的胆子养肥了,最后矛盾积重难返,自己彻底完败。

这就是有的网友说"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欺负我"的原因,因为一开始大家试探你时,你没有及时察觉,或者察觉了不及时反击觉得我可以忍忍,给人留下了软弱可欺,迟钝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加大欺负打压的力度,必须得让你感受得到才行,不然他们的"欺负"等于没发挥作用。因为你的"无视"让人愤怒嘛。所以,虽然我们常说迟钝是一道保护伞,但往往也是一道诱饵,会引发别人加大力度的恶。

反过来说,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深情,即使是夫妻,即使是挚友,并不是我们成为夫妻和朋友那一刻,我们就拥有了身后的情谊和完全的信任支持,而是共同的经历,漫长的时间,不断地考验,关系才到位的。

所以交浅言深是大忌,生活中的普通朋友交往,必须是从天气八卦等与自身无关的事开始,然后再延伸到共同的圈子话题,再延伸到个人的泛生活,然后才到个人的私人生活,最后才到精神和情感世界的交流。

一上来就跟你精神情感交流的,真的很少,而且不正常,会让人害怕的。又不是做心理和情感咨询,一上来就交代家底会让人很有心理压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种情谊往往不长久。

面对边界试探,我们要防止被温水煮青蛙。而建立情感呢,则要提醒自己凡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我们唯一必须要保持的是,在所有关系中,在每一步,忠于自己的感受,不要骗自己。只要你保持真实的自我,别人才知道到底该把他们自己调整到哪个度,来"适应"你。如果无法适应,他们自然会放弃,这就是双向筛选。

很多让你不舒服的点,你不说,别人就会以为你很喜欢。你不反抗,别人会默认你可以接受。你喜欢的不表达,别人又怎么能知道,你是那么的喜欢呢。

不要扭扭捏捏让别人猜,更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自己自我克制,没有意义,只显得我们矫揉造作,我弱我有理,起不到一点实际作用的。



1 阅读:7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小石头说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