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入伏,农谚“头伏有雨,伏伏有雨”,下雨好还是晴天好?

农民说农 2024-05-17 23:02:57

入伏,指的是三伏天的第一天,也是初伏的开始。每年入伏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传统历法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指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日子)。

由于入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相配合来决定的,夏至日期不固定,“庚日”也有一定的变化,再加上存在闰月的原因,导致了每年入伏时间也不一样。

今年夏至时间是6月21日,往后数第3个庚日在7月15日,所以,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是从7月15日开始。每年头伏的时间都是10天,而今年头伏时间段就为7月15日至7月24日。

“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关于头伏,民间流传着不少农谚,其中“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句流传比较广泛。意思是说,如果头伏下雨了,那么中伏和末伏也会有雨,或者降雨较多。

而这里的“头伏”有2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有人说指的是入伏当天是否下雨;其二,指的是在头伏整个十天内有雨,都算下雨。据笔者所了解,赞成前者的居多,也就是如果入伏当天下雨了,预示着整个三伏天降雨天气都比较多。

夏季是高温多雨的气候,尤其是进入三伏天以后,温度高、气压低,而海洋气流恰好相反,温度低、气压高。当海洋气流的风吹向大陆以后,热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降雨。

如果在三伏天入伏时就出现降雨天气,可能预示着海洋气流吹向大陆的风比较活跃了,也就增加了中伏和末伏降雨的几率。

三伏天期间降雨天气多好不好?

从人们的感官以及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多数朋友都不太喜欢三伏天长时间炎热,如果一直不下雨,天气炎热干燥,日常生活会不舒服。而对于室外工作的人们来说,还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因此,单从这个角度来回答,三伏天期间降雨天气适当增多,比较受大家的喜欢。

而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三伏天期间降雨过多,有利也有弊,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多少。

三伏天期间,是夏季作物生长的灌浆期,比如玉米处于抽雄、开花、灌浆期,过于干旱的墒情下,玉米植株因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会影响生育期一系列的生长,导致有效玉米棒形成较少,后续灌浆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而有适宜的降雨,土壤墒情较好,玉米植株吸收到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一系列的生长,促进玉米高产。

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三伏天期间降雨过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发生了涝害,就属于水分过于充足了。当玉米植株长时间被浸泡在水中时,根系无法正常呼吸,时间过久之后,就会形成烂根,无法再进行水分和养分的传输。

如果积水能褪去,轻则造成减产,如果积水好几天都不下去,就有可能造成绝收了。所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三伏天降雨过多,有利也有弊,就看降雨量多少了。

“淋伏头,晒伏尾”

不少地区还流传着“淋伏头,晒伏尾”的说法,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如果在入伏(或头伏)时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三伏天的降雨可能会主要集中在头伏和中伏,等到了末伏时,降雨就会减少,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这种天气下,势必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长时间处于干旱时,农作物长势较弱,植株自身抵抗力也会降低,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如果去浇水,三伏天期间又比较热,再加上玉米植株长势已高,也不适合去田间浇水。

看到这,不少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农谚“头伏有雨,伏伏有雨”和“淋伏头,晒伏尾”,所蕴含的寓意是不同的,那么是不是错误了呢?

原因可能在于农谚所流传的区域不同,比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古人们在总结经验时,就会出现寓意完全相反的农谚。

7月15日就入伏了,我们这边流传的是“头伏有雨,伏伏有雨”,问问大家,你们那里呢?

1 阅读:86

农民说农

简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