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导航正式开通之后,国际导航市场的格局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GPS已经不再是各国的唯一选择,格洛纳斯和伽利略这两套系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梯队,除了本国自用之外,基本上失去向外发展的机会。
北斗系统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提供七种服务,主要包括定位导航授时(RNSS)、全球短报文通信(GSMC)国际搜救(SAR)、星基增强(SBAS)、地基增强(GAS)、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区域短报文通信(RSMC)。
其中在全球范围内可以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及国际搜救的服务,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位定点,区域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北斗系统当初设计这么强大的服务能力,就是奔着世界第一去的,“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有100%的自主可控能力,不然就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受某些国家的制约。北斗正在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做了过100%的自主可控,具体在哪些方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内容比较长,请大家耐心看完,看完之后你一定会为中国的北斗的点赞!
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涉及空间段,地面段,用户端等三个部分。空间段主要包含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因为涉及核心技术和核心利益,主要是国家在投资建设;而地面段包含的内容就很多,有基础器件,终端,基站等等,产业价值较高,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是相关企业竞争的重点;而用户端主要是一些终端服务,比如导航,测量,授时等应用。随着终端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用户端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比如我们出门就用打开高德搜索目的地,在这方面的类似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一块市场充满了想像空间。
空间段因为是国家层面在建设,肯定是100%完全自主的,在这里也不做太多讨论,我们主要看一看地面段和用户端。
产业链上游:地面段的核心是基础器件,主要有天线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及板卡。
这些器件的性能决定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的全球提供商主要有美国的博通,高通和英特尔,欧洲的意法半导体,U-BLOX,日本的富士,吉野等厂商,这些国际主流芯片厂商发展较早,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国产芯片厂商突破技术瓶颈后,在北斗三号芯片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而且在总体性能上还要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北斗芯片研发及生产厂商北斗星通在2020年8月的新闻分布上表示,国产的28纳米北斗芯片已经量产,22纳米已经处于客户验证阶段,预计在2021年就能大规模量产。
与智能手机不同的是,导航定位芯片只需要性能达到要求就可以,并不需要用到太先进的工艺,所以7纳米,5纳米的工艺基本用不了,现在导航定位芯片的主要代工厂是上海华力微电子,有朋友说为什么不是中芯国际,这个@红蚂蚁也不是太清楚。
我国的卫星导航芯片现在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且出口量也在逐年提升,根据2019年数据,卫星导航芯片及模块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亿片,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芯片之外,天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器件,没有天线就无法接收到北斗的信号,现在用的大部分都是陶瓷天线,陶瓷天线也是核心技术,已实现在国产对进口的完全替代,同时也出口到100余个国家和区,目前国内天线厂商主要中海达,盛路通信,四创电子,振芯科技,华力创通,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当前国内北斗天线技术已基本成熟,最先实现 100%国产替代。
另外一个重要硬件就是用于信息解调和解算OEM板卡,当前国产 OEM 板卡已打破海外公司的技术垄断。OEM 板卡即通过芯片、电路和相关嵌入式控制软件,集合而成的板级产品,相当于电脑主板,在信号接收后进行信息的解调和解算,是高精度终端的核心器件,占终端总成本的 60%以上,按功能可分为测量型板卡和导航型板卡。
2016 年,上海司南导航突破高精度北斗/GNSS 模块核心技术,推出拥有覆盖北斗三频段以及GPS 定位卫星系统信号的接受能力的 OEM 板卡 AT100,并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打破海外公司对中国高精度OEM 板卡的技术垄断,2018 年国产OEM 板卡市场份额约为 30%。当前板卡领域主要公司包括合众思壮、司南导航、北斗星通、华力创通等公司,已有多款北斗 OEM 板卡产品投入市场使用,其中华测导航生产的高精度 OEM 板卡接近国外主流水平。
据测算,OEM板卡将达到千亿级规模,当前板卡的价格都比较贵,国产全系统高精度OEM板卡价格在3000-10000元之间,预计到2025年,虽然板卡价格有所下降,整个市场规模也将达到6300亿元。如果这些板卡由外国公司制造,价格会更高。
产业链中游:卫星导航的产业链中游分为终端设备和系统集成。
终端设备承载导航定位功能,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竞争集中于消费终端。产品包括车载导航终端、便携式导航终端、高精度测量终端等。进一步可分为专业终端产品和消费终端产品,专业终端产品包括高精度测绘终端、授时终端等,主要用于军工等领域,对精度要求高且价格昂贵;消费终端包括各类导航终端,用于车辆导航、监控、信息服务等。消费终端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规模比专业终端大,民企进入较为容易,因此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集中于消费终端市场。北斗导航系统在消费终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技术的进步。
目前,华测导航、南方测绘、中海达和占据高精度装备产品 90%以上市场份额。终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市场成熟且集中度高,具备上游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从民用消费端看,由于消费升级和物联网进程推进,北斗终端应用领域大规模增加,虽手机、汽车销量有所下降,但车联网布局拉动智能汽车对高精度导航终端和系统的需求,可穿搭设备产量的不断增加、安防系统、农业无人驾驶等领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未来终端应用的领域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将得到凸显。
卫星导航在民用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卫星导航在民用领域的引用主要为测绘、位移监测、农业机械、安防和机械自动化,充分利用卫星导航高精度、低时延的优势,相关市场具备明显发展优势,北斗系统的正式落地,改善信号盲区问题,使精度大幅提升。
市场规模将呈上升趋势。卫星测绘充分利用卫星导航高精度 GNSS 技术,大幅度提升测绘系统精度,市场经历依赖进口到产品出口的进程,国产测绘产品逐渐成为主流,价格基本稳定在 2-3 万元/套,国内市场份额主要由合众思壮、华测导航、中海达主导,产品价格相对稳定,随北斗 3 号产品推荐,设备置换率将有所提升,预计导航测绘仪器市场规模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位移监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市场规模上升。位移监测针对位置在空间中变化的监测,主要应用于地质灾害、桥梁、隧道等监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未来将进一步实现市场化推广,当前有合众思壮、华测导航、中海达、华力创通等公司布局相关业务。2015 年位移监测市场规模达到 15.27 亿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42.40 亿元,
产业链下游: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营服务虽然处在下游,但是价值占比居产业链首位。卫星导航产业链中,下游运营服务主要是为终端用户提供位置、监控、高精度定位等服务,价值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 年下游价值占比达 41.6%,未来中上游相关厂商可能逐渐向下游进行业务布局。
运营服务可细分为星基增强定位服务和地务,为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星基增强系统通过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搭载卫星导航增强信号转发器, 实现对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地基增强系统主要用于地面应用,涵盖勘探、检测控制等领域,通过接收地面基站的差分修正信号,达到提高精度目的,优化后的精度达毫米级至亚米级。
星基与地基增强定位服务均实现国产系统替代和布局。在星基增强定位服务部分,Trimble 早在 2011 年推出全球精密定位服务,具备先发优势,但国内公司于 2015年相继推出多款星基增强服务系统,达到实现领先水平,且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控制权。地基增强系统主要由国家北斗办和国家测绘局主导。除以下公司外,四维图新、北斗星通、中国卫星等公司也在下游领域进行业务布局。
总结:上面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情况,整条产业链都达到100%自主可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完全满足自用的同时,不仅可以为外国提供北斗导航的信号,而且连技术,设备和服务可以一起打包出口,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外国对北斗系统的部署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很多成本,更有利于北斗向全球的推广。
我是红蚂蚁,一个有思想的斜杠青年,关注我,为中国科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