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即将结束他的四年任期。在他最后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他自豪地宣告,与中国的关系处理得不错,双方虽有竞争,但从未陷入直接冲突。他甚至显得颇有信心地指出,中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然而,在这场告别秀之后,回顾这四年的中美关系,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与拜登稍有不同的结论。
中美关系:稳定背后的波折
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其言辞间透露的乐观或许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实际上,这四年来中美关系可谓经历了不少风雨。就在拜登任期内,美国对华政策时常摇摆不定,一边倡导合作,一边却在南海问题和对台军售上步步紧逼。这种“两副面孔”,凸显了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彼此的外交关系增加了复杂性。
就像一只巨大的“灰犀牛”事件,台海危机的爆发几乎彻底破坏了中美沟通的桥梁。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访台引发的涟漪,是拜登政府始料未及的。时至今日,这场危机的余波仍未完全消散。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场所谓的“气球事件”。要知道,在巴厘岛峰会之后,两国的外交关系本已稍有好转。谁曾想,一场误判被政客们炒成了一场闹剧,不但打破了来之不易的和谐,还让国务卿布林肯取消了访华行程。经过一番波折,中美关系不得不通过“王沙会”进行补救,这才逐渐回暖,为后续的高级别访问铺平道路。
究竟是谁在说谎?
拜登在讲话中宣称,美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优势地位,但这一说法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尽管外交部并没有直接回应拜登的这些话,一句简单的评价:“过去4年中美关系虽然经历跌宕起伏,但总体实现了稳定”,实际上已经为这场外交辞令的较量盖棺定论。
中美关系的稳定,并不是美国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必须指出,这种相对的稳定是双方在多次交锋后的一个妥协。当美国的外交舞步在南海或台湾问题上过于激进,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总是准备好坚决反制。
来自太平洋另一侧的杂音
但拜登的信心和乐观,并不能消除美国内部的疑虑。英国《卫报》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争议不断,这样的成绩单恐怕很难支撑起“全球同盟战略”的美梦。说白了,拜登所谓的“胜利”,更像是为自己的政绩书写的漂亮话。
这种过分自信的演讲,给下一任总统留下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正如特朗普在卸任前的三把火,下一位美国总统或许也将在同样一个高压锅中找到自己。未来的中美关系究竟会呈现何种局面?是延续拜登的“止跌企稳”,还是再度走向对抗,我们不得而知。
美方的战略误判
错误的战略认知,是当前美方最大的短板。冷战思维早已过时,却依然顽固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策略。尤其是在定位中国为“最大战略挑战”时,美国显得手足无措,频频自相矛盾。
拜登任内的最后一年,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试图通过一些务实的合作来缓和紧张局势。在执法、禁毒等特定领域的有限合作,显示出两国间尚存的共识。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合作无法掩盖其内在的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