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仿造的第一款制式长身管火炮是什么?54式76毫米加农炮

萨沙1928 2024-12-10 14:00:59

解放军仿造的第一款制式长身管火炮是什么?54式76毫米加农炮

50年代开始解放军全面苏制化,尤其火炮都是清一色的仿造苏联。今天的主角54式76毫米加农炮就是其中之一,参加了解放军历史上的多次战斗,不过很快就被淘汰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中印战争期间,由于战场地形非常特殊,解放军只有一种长身管火炮参战。这种火炮就是赫赫有名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

54式是中国在1954年,仿造苏联Zis-3型76毫米加农炮的产物,也是50年代解放军全面苏制化的一个产品。

Zis-3型的名气很大,是二战苏德战场的功勋炮。

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沙俄就研发了多种76毫米口径的野炮,参加过多次全面战争。

M1902式76毫米野炮是沙俄的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在1902年研发成功的野炮。

该炮参加了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苏波战争、苏芬战争等历次大战。

该炮一直生产到1931年,直到二战初期的苏联红军装备高达2000多门,还库存了数量巨大的76毫米炮弹。

事实证明,M1902式笨重、粗糙、操作繁琐,但炮弹威力、射程和精度都可以满足实战要求。

只是,沙俄的76毫米野炮毕竟是20多年前的产品,技术上早已过时,需要更新换代。

从20年代开始,苏联对M1902式进行多次改善,推出了M1936师属炮(F22)、M1939师属炮(F22USV)。

苏军对这两种76毫米野炮不太满意,认为性能有一定提高仍然落后于世界。

在1940年,苏联正式研发新一代76毫米野炮。

萨沙在这里多说一句,关于野炮、山炮、步兵炮、加农炮、榴弹炮的区别。

严格来说,野炮、山炮、步兵炮、加农炮都属于榴弹炮。只要不是仅能直瞄炮击的平射炮,那么它们就是榴弹炮。

榴弹炮是个大概念,可以具体划分为野炮、山炮、步兵炮、加农炮。

所谓野炮,也就是野战榴弹炮的意思,这是最早诞生的火炮。

野炮主要用于野外作战,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精度较高,是军队的主要火炮。一般来说,野炮的重量和体积较大而且不可以拆卸,必须整体用车辆或者马匹拖曳,机动性较差。

山炮可以看作改良的野炮,它的射程、威力、精度都比野炮要差,却有着非常优秀的机动性。山炮的重量和体积较小,尤其重要的是可以拆卸为几部分,由骡马甚至炮兵背着行军。

也就是说,山炮几乎可以出现在大部分步兵作战的战场,包括崎岖的山地上。自然,如果大家都在平地上炮战,山炮的火炮性能是大大不如同口径野炮的。

步兵炮则是一种轻量化的山炮。

山炮虽机动性比较好,然而重量和体积仍然偏大。

以二战期间,国军装备性能极佳的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为例,重量仍然有近800公斤,拆卸后需要8匹马才能背负行军。

这么重的山炮,难以快速跟上山地部队和轻步兵的前进速度,于是轻便的步兵炮就诞生了。

以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例,口径只有70毫米,火炮的威力、射程、精度都无法同75毫米山炮相比。

但是,92式步兵炮重量仅有200多公斤,可以拆卸成3部分,由3匹骡马背负前进。如果逼急了,92式步兵炮还可以拆卸成7个部分,由7个炮兵扛着长距离行军。炮兵平均背负重量大概是30公斤,人体还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92式步兵炮的机动性很好,可以跟上一线步兵急行军速度,也可以赶赴几乎所有步兵能够到达的战场。

自然,92式步兵炮如果用于和敌人山炮、野炮正面炮战,那就是找死。即便如此,它毕竟是炮,仍然能够起到很强的掩护炮兵作用。

至于加农炮,本来是一种军舰的舰炮。当年的海战有很大特殊性,远距离的炮击命中率极低,炮战均是在目视距离直瞄炮击。所以,加农炮要求弹道平直,以提高命中率,增加破坏性。

所以加农炮主要指,炮击仰角小于45度的榴弹炮。

一战和二战时期,受到火炮技术上的限制,很多野炮的炮击仰角不到45度,也可以被称为加农炮。

如今天我们说的到54式既可以说成野炮,也可以说成加农炮。

沙俄、苏联的欧洲战场地形以平地为主,虽然河流较多,但总体比较平坦,基本用不到山炮。

所以沙俄和苏联军队很少装备山炮,反而大量制造野炮和榴弹炮,作为军队火力核心。

早在1939年德国和苏联一起武力占领波兰以后,苏军将领们知道战争迟早会发生,迫切需要更换军队的骨干野炮,也就是76毫米野炮。

当时苏联步兵师装备很多76毫米野炮作为火力支援,甚至可以将该炮平射用来对付当时装甲薄弱的坦克。

然而,苏联红军炮兵装备总监局对76毫米野炮没有好感。炮兵总局认为76毫米这个口径作为榴弹炮已经过时,未来红军步兵师需要更大口径的支援火炮。

如果作为反坦克平射炮,76毫米野炮的性能反而过剩。

此时德军最强的18吨四号坦克,炮塔装甲只有30毫米,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就可以将其击穿。而76毫米野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射穿49毫米倾斜装甲,威力明显过剩了。

因为上面说的种种干扰,Zis-3型的研发拖到1940年才开始。

此时苏联已经有了很多火炮研发成果,Zis-3型项目进展很快。

该炮在1941年就完成了设计,采用了比较轻巧的M43型5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采用了较为成熟的M1939师属炮(F22USV) 的制退复进机,以及加装了带炮口制动器的炮管。

Zis-3型的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它的战斗全重仅有1.2吨,行军全重为1.85吨,比前辈们轻了不少;该炮安装了炮口制动器从而提高了炮击精度,是二战中炮击比较精确的火炮;该炮的制退复进机提高了射速,最高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25发。

至于火炮射程和穿甲能力维持同30年代产品类似,分别为13.3公里和500米内射穿56毫米倾斜装甲。

性能不错只是一个优点,Zis-3型还是一种适合全面战争的武器。

Zis-3型一切零件都被设计为可以用流水线快速生产,大量使用了快速焊接技术。该炮生产时间仅为其前辈的三分之一,生产成本为三分之二。

火炮可以使用大量老旧的沙俄时代76毫米炮弹,也可以使用最先进的榴弹、榴霰弹甚至反装甲炮弹,非常适合储存大量老旧炮弹的苏联炮兵。

该炮将炮手从5人降低到4人,可以由卡车、吉普车、马车甚至几匹马进行拖曳作战。

Zis-3型研发成功以后一度不被重视,到苏德战争突然爆发的半年后,也就是1941年底,仅仅生产了一二百门。

到了1942年初,莫斯科会战刚刚结束,红军的巨大压力暂时得到缓解。在一系列恐怖的战役中,苏军损失了大量火炮,急需要补充。同时,斯大林认为现有的苏军野炮难以对付德国坦克集团,要求新式野炮必须具有反坦克能力。

由此,Zis-3型如鱼得水,得到了斯大林的认可,开始大量生产。

Zis-3型在1942年2月被正式命名为1942年式76毫米师级野战炮,到二战结束时制造了4万8000门之多。

苏军炮兵很喜欢这种轻便、炮击精度高、射速较快的76毫米野炮。

在1943年,苏军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1个45毫米反坦克炮营、1个炮兵团、1个迫击炮营和勤务保障分队,共9380人,装备火炮92门。除了包括48门45毫米反坦克炮,就是32门Zis-3型76毫米野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由于Zis-3型几乎是122毫米榴弹炮数量的3倍,显然是步兵师的主力火炮。

到了1944年底,苏联步兵师的Zis-3型提高到44门之多。

德国的投降宣布欧洲战事结束,转移到远东进攻日军的苏联步兵师,仍然装备着32门Zis-3型76毫米野炮。

有趣的是,早在二战后期,Zis-3型就被苏军高层认定为过时。

就火炮性能上,苏军认为师一级支援火炮的最小口径应该是122毫米。

76毫米炮弹重量为7公斤多,而122毫米炮弹重量则为27公斤以上,威力差距巨大。

实战中,76毫米炮弹难以击毁德军坚固的半永久和永久性工事,主要用于对付轻型的土木野战工事。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德军防御阵地水平越来越高,尤其城镇战越来越多。

苏军认为Zis-3型的打击力不够强,122毫米榴弹炮才能够胜任师一级的炮火支援。

那么,76毫米野炮恐怕要被下降到步兵团,作为团属火炮。

然而直到二战结束,苏联红军步兵团只是装备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和反坦克火炮,不装备野炮、山炮、榴弹炮。

换句话说,如果Zis-3型装备苏军步兵团,就要降低为团属的6门反坦克火炮来使用。

可惜,Zis-3型根本不能作为反坦克炮。

在德国装甲集团的冲击下,苏军可以是说反坦克炮领域的欧洲第一者。

其他口径不谈,仅仅苏军D44型8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就比Zis-3型强太多了。

这种火炮也就是T34/85坦克的主炮,使用普通的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射穿100毫米的倾斜装甲。

除了虎式、黑豹等极少数坦克正面装甲可以挡住D44型以外,德军其他坦克都是一炮就完。

显然,Zis-3型无论如何不是D44型的对手。

关键在于,D44型不是单一反坦克炮,还可以作为普通野战炮使用,有每分钟20发的高射速,可以远距离炮击16公里内的战术目标。

二战结束后,Zis-3型慢慢被苏军淘汰,从现役部队中消失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将大量库存和现役的Zis-3型卖给志愿军。

这倒不是坑志愿军,而是该炮更为轻便,比较适合朝鲜复杂的地形。

到1951年底,志愿军得到297门Zis-3型野炮,数量上超过了现役的两种日式野炮(日制38式野炮119门,日制90式野炮38门)。

志愿军对于Zis-3型很满意,认为它的战斗重量仅有1.2吨,就长身管火炮来说已经是很轻,甚至可以多匹骡马进行拖曳,不需要使用汽车。

当然,必要时候长度仅有6米的Zis-3型,可以直接装入卡车的后车厢运输,根本不需要进行传统野炮那样的拖曳。

在朝鲜作战,这一点就非常重要。

志愿军卡车长度就有6米以上,如果在尾部拖曳Zis-3,总长度就超过12米。

而朝鲜山路比较崎岖,有很多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公路平均宽度不过三到四米,只能通过一辆卡车。

在这种山路上,12米长度的卡车行驶困难,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危险。

只要美军战机稍微破坏一些路面,志愿军拖曳火炮的卡车就无法行驶。

Zis-3型则可以用卡车车厢直接装载,机动性就强了很多。

在战场上逼急了,Zis-3型可以由多名强壮的炮兵拖着短距离移动,战场机动性很好。

要知道,朝鲜战争中美军掌握炮兵和空中的绝对优势。志愿军炮兵无法持续开炮,往往一顿炮击以后就要迅速转移阵地,不然就很可能被美军火炮或者战机反击摧毁。

Zis-3型的战场生存力较强,这是志愿军非常需要的性能。

另外,Zis-3型的炮弹威力、精度、射程、射速,都可以满足朝鲜战场绝大部分野战要求,可以有效打击美韩军的野外阵地,摧毁坚固工事,消灭大量敌人。

Zis-3型可是经历过残酷苏德战争的成熟武器,堪称身经百战,实用性是极强的,没有任何明显的缺点。

志愿军很重视Zis-3型,战斗中不惜代价的维持炮弹供应。

在第五次战役后勤困难时期,志愿军仍然给每门Zis-3型装备了320发炮弹。

到了三八线对峙期间,每门Zis-3型的备弹量提高到750发。

随着Zis-3型的大量装备部队,志愿军战术有很大改变。

前五次战役志愿军是轻步兵战术,也就是在迫击炮、步兵炮和少量山野炮掩护下,以三三制原则分为多条散兵线,连续不断的从各个方向冲击敌人阵地,主要依靠步兵近战将敌人打垮。

这种打法对于地形、单兵素质以及敌人准备不足都有一定的要求,优点是不需要太多炮火掩护,缺点是可能出现大量人员伤亡,战斗结果难以预测。

随着Zis-3型大量装备志愿军,这些战术逐步发生了改变,炮兵变成了战场主力。

1952年10月,志愿军制定了进攻标准。攻击敌人的1个加强连,最多使用10个炮兵连,共46门火炮,包括18门迫击炮和28门长身管火炮。

攻击敌人一到二个排,掩护炮兵可以减少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至于攻击敌人1个营,炮火掩护需要加倍,还可以使用火箭炮部队,如1到2个火箭炮营进行一次齐射。

对于攻打敌人阵地的战术目标,也就是碉堡时,不再要求以往那种依靠步兵炸毁碉堡,而主要依靠火炮炮击。志愿军要求,使用Zis-3型进行靠近炮击,要求平均15发炮弹摧毁1个碉堡。在Zis-3型无法有效摧毁的时候,才使用大口径榴弹炮曲射炮击,要求25发炮弹摧毁1个碉堡。

除此以外,还有炮兵进行战略炮击,拦阻性炮击,压制性炮击等等各种形式的炮击战术。

志愿军认为,歼灭敌人一个排需要消耗各种炮弹1800发,消灭1个连为3000发左右。

总之,步兵不再是战场的主力,炮兵尤其Zis-3型则当仁不让成为大哥。

朝鲜战争中的优秀表现,让中国国营二四七厂(就是原来阎锡山建立的太原兵工厂)仿造Zis-3型,制造了新中国生产的第一门制式野战火炮,54式76毫米加农炮。

为此,毛泽东亲自为该厂写信,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好景不长,54式76毫米加农炮很快就遇到了Zis-3型同样的尴尬。

仅仅2年后的1956年,还是二四七厂成功仿造苏联D44型,推出了56式85毫米加农炮。

于是,54式又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往上在步兵师无法同122毫米榴弹炮相比,往下作为步兵团反坦克炮又比不过56式85毫米加农炮。

好在54式具有轻便的特点,1.2吨的战斗重量大大低于56式85毫米的1.7吨。

而中国的领土辽阔,地形复杂,需要不同种类的火炮,才有54式生存的土壤。

看起来已经落后的54式,仍然装备着南方和北方的很多解放军部队,直到七八十年代。

参加过中越战争的一个炮兵团长回忆:当时我们32师炮兵团共有3个炮兵营,分别装备12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54式122毫米榴弹炮和18门76毫米加农炮。1984年两山作战时,我们炮兵团的规模和装备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122榴弹炮增加到两个营,每连由4门增加到6门,这样一个团就拥有122榴36门。原来的76加也换装成了85加,一个85加营编制是18门。

原来12管的107火箭炮也换装成19管的63式130火箭炮,编制也是18门。另外还装备有当时我军刚研制定型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由于两山地区都是高山深谷,坦克无法作战,所以有用红箭-73打敌火力点的,那肯定是百发百中了,但价值很高,一发反坦克导弹当时也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到这时120迫击炮已淘汰没有参战。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54式参加了中印战争西线的作战。

1962年的中印战争,分为西线和东线。东线是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形极为复杂,很多地方连骡马都走不过去。只有几百公斤且可以拆卸的120毫米重迫击炮,都需要一个连才能搬运1门。

显然,东线根本无法使用任何长身管火炮,包括轻便的54式。

西线则有所不同,主战场在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狮泉河谷、班公洛、班公湖地区。

这些喀喇昆仑山脉附近的地形虽然非常复杂,最低程度比东线要平坦一些。

印军在这里驻扎着114旅旅部,4个步兵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7、14营,第8廓尔喀联队第1营和杰特联队第5营)共计4000余人。为增强二线机动兵力,印军又于9月、10月先后将第70旅所属的杰特联队第3营和库马盎第13营调至列城和楚舒勒地区,这样印度在西段地区的兵力增至5600人,其中印军第114旅的5个营3000余人分散配置在6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更有1300余人驻扎在侵入我国领土内的43个据点上,并依靠这些据点继续向中国境内挺进。

表面上兵力不少,因为印度高级政客和将军基本都是人头猪脑,压根没有想到解放军真的会全面进攻,没有进行任何作战准备。

印军3000多人分散在600公里地形非常复杂的边境线,等于每公里只有5个人而已,这是智障才会进行的军事部署。

至于1300多人分散在我国领土内的43个据点,等于每个据点仅有一个排的兵力。据点位置分散,难以互相支援,让印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话虽如此,印度好歹是第三世界的强国,印军修建的这些据点还是比较坚固的。

解放军想要速战速决,一举吃掉这些印军,依靠步兵班排的攻坚武器恐怕不够,最好要使用大口径迫击炮,尤其是长身管火炮进行支援。

为此,新疆军区在战前不惜代价做了准备,尤其增强了炮兵火力。

步兵第10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连,1个无后坐力炮排,负责歼灭加勒万河谷14号据点的印军,步兵第11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营,一个加农炮连,和一个无后坐力炮排,则主攻红山头6号据点。其余兵力负责迂回包抄,切断印军各据点阵地的联系。

西线的交通情况相对较好,也是崎岖难行、艰险万分的。

1956年,解放军从喀什地区叶城县出发,修筑了一条从叶城到阿里噶尔县的单行砂砾路。

路面情况极差,除了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卡车以外,由于路况险峻、通行条件极差,平均行车时速只能达到20公里。

这里最可怕的就是道路的危险性,不要说车辆转弯期间很危险,就算直路行驶时稍微走神就有可能坠入山谷。

这种情况下,笨重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56式152毫米榴弹炮和59式130毫米加农炮根本就运不到前线。

看来,前线可以使用的只有54式76毫米或者56式85毫米加农炮了。

然而,56式火炮长度就高达8.3米,炮管就有4.7米,用卡车拖曳等于加挂了一个集装箱。

对于喀喇昆仑山一线的盘山路,卡车拖曳56式火炮根本就开不过去,搞不好就是车毁人亡。

到了这种地步,长度为6.1米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也就是唯一可以运输的长身管火炮了,它可以直接放置在车厢中。

新疆军区为了运输12门55式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和4门54式加农炮到前线,历经了千辛万苦。

当时的司机回忆:苏制吉斯151卡车从新疆喀什出发,南下开往天文点防区。由于新藏公路在1957年建成时只是简易的沙砾公路,特别是从叶城往前走则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高原无人区,补给非常困难。而部队出发时,火炮装备已经让卡车全部满载,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携带足够的给养。官兵集思广益,通过临时加高车厢,增大装载容积等土办法,硬是在叶城多携带了三分之一的物资。而从叶城出发,行进到喀喇昆仑山区的崎岖山路上时,又遇到了气压过低导致汽车过早开锅,战士们遭遇高原反应等难题。

所谓过早开锅,是指老式卡车是采用冷却水来降温的。而高原的低压会使水的沸点降低,一般为100°的沸点,在这里只需要70°到80°就会沸腾。所以,平时开上一天也没事的发动机,在高原开上一两个小时就会出现过早“开锅”的现象,无法继续行驶。当时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开开停停,不让发动机过热。但这种开开停停会增加在高海拔地区停留时间,引起司机和车载官兵们的高原反应。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下,炮兵部队硬是咬着牙翻越海拔4200米的塞利亚克大坂和5200米的奇台大坂山区,经过4天4夜的快速行军,终于在10月13日中午抵达防区。

此时,部队官兵已精疲力竭,部队使用的苏制吉斯151型卡车也已经无法使用。官兵抓紧时间进行休整,恢复体能,同时指战员也利用这段间隙熟悉周边地形,重点对被印军侵占的红山头附近的地形进行勘察。

红山头是一个高地,是印军的主要据点群之一。同其他地区不一样,印军在这里依靠高地有利地形,精心修建了12个大小碉堡,互相之间用战壕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野战环形阵地。

印军在这里驻守不少军队,装备了大量轻重武器,是西线重要支点。

对于解放军极为不利的是,从印军阵地到我军阵地间,有一片地势非常开阔的沙石干河床。

印军地堡中有大量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可以轻松封锁这个河床。如果解放军擅自用步兵进行充分,很有可能成为印军火网的靶子,付出大量伤亡却毫无进展。

新疆军区才不惜代价,将54式加农炮运到前线进行支援。

炮弹数量有限,开战前解放军将54式加农炮推到距离印军阵地约1000米的河床边。

这种行为相当危险。印军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可以轻松覆盖这个距离的任何目标,一旦54式加农炮开火炮暴露自己,就很有可能被打掉。

然而,解放军炮手技术精湛,54式加农炮的炮击精度优秀,射速很高,才会如此艺高人胆大。

18日凌晨,天刚刚有些亮,解放军突然开始炮击。

印军措手不及,顿时慌作一团。很多印军士兵连衣裤都来不及穿,在军官呵斥下慌忙跳入碉堡内,操起轻重机枪乱射一通。

与此同时,4门54式根据早已测算好的目标,开始快速精确的炮击。

印军在这里的碉堡都是野战土木或者砖石工事,根本挡不住76毫米炮弹的攻击。

第一轮炮击结束时,大部分碉堡被炮弹摧毁,只有零星几个碉堡还在用机枪胡乱扫射。

到第二轮炮击结束时,印军碉堡几乎全部摧毁。

残存的几个碉堡中的印军,也丢盔弃甲逃走。

在30分钟的炮击内,解放军54式加农炮和迫击炮共发射了1100多发炮弹,摧毁了印军大量碉堡,击毁了弹药库,杀伤了大量印军。

此战持续了80分钟,解放军用了一个连的步兵就占领了红山头阵地,仅仅牺牲8人,负伤26人。

印军丢下的尸体就有42具,被俘20人。

此战中,54式加农炮的作用非常大,堪称头功。

随后,54式加农炮跟随边防部队在西段转战巴里加斯和班公洛地区,接连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数次战斗中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在进攻作战中,即便解放军步兵已经装备了大量火箭筒、无坐力炮等攻坚武器,射程最多不过几百米。长身管火炮则有至少数千米的射程,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随后54式加农炮就少有战绩,它已经过时了。

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中,解放军没有使用54式76毫米加农炮,而是使用了56式85毫米加农炮。为啥?

面对苏军的T62坦克,54式加农炮根本就无可奈何。

T62坦克车体前装甲厚度达到100毫米,倾角则分别为30度与35度,炮塔装甲更厚,正前方达到230毫米。就连56式85毫米加农炮也无法从正面击毁T62,只能从侧面或者后面进行攻击,更别说54式。

在中越战争初期的记载中,只有54式零星作战记录。

大家看看这段描述:山州汽车总站民兵76加农炮连奉命以火力摧毁1675高地的越军工事,为边防第11团2连攻占上蓬公安屯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8个夜晚的奋战,民兵炮连成功地在越军眼皮子底下秘密地构筑好了6个炮兵掩体,2条火炮进出道路,以及一些交通壕、猫耳洞、弹药掩蔽部,全连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1979年2月17日的上午7时40分,指挥部下达了炮击的命令。

而此时,战区的浓雾还没有散去,民兵炮连的战士们就根据之前测定的数据标定好射击诸元,全连6门炮在9分钟内,2次4发急速射击和2到4发等速射击,共发射炮弹85发。

首轮发射的炮弹群就将越军前沿的碉堡顶部炸塌,连越南国旗都炸飞了。

到了中午,大雾散去,目标暴露在眼前,炮连抓住时机,分别采用全连6发、8发急促射和等速射,对各个目标进行了25分钟的炮击,共发射炮弹102发,击毁了检查站营房、2个碉堡以及大部分外围工事。

而敌人的主堡垒还没有被完全破坏,随后民兵炮连确定了新的战斗方案,决定采取“先强后弱,集火打点,由表及里,层层剥皮”的战术。

炮连首先集中火力猛轰1号堡垒,那里是对我步兵威胁最大的。

战斗中隐藏在暗堡里的越军用高射机枪攻击我炮兵阵地,但是民兵炮连的战士们不怕危险,他们立即对敌人还以颜色,打出了2次4发的急速射,不但摧毁了敌人的火力,而且倒塌的石头滚到山坡上,还引爆了越军自己埋好的地雷,进一步为我军步兵的进攻扫清了障碍。之后,民兵炮连的战士们越战越勇,又打了2次炮击,彻底摧毁了上蓬公安屯残余调堡,越军吹嘘的“固若金汤”的据点,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片废墟。

下午16时30分,边防11团2连发起进攻,只1小时后就攻占了上蓬公安屯。

此次炮击越南上蓬公安屯战斗,我民兵炮连共发射炮弹231发,摧毁碉堡4个、营房2栋以及大部分外围工事,毙敌2名,伤敌28名,首战告捷,有力地支援的步兵战斗。

中越战争结束后,1979年9月1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功绩突出的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以荣誉称号。

这只是民兵参加的战斗,正规解放军的54式则没有作战经历:在参与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的49个团的炮兵部队共编有176个炮兵营,包括24个152榴弹炮营、58个122榴弹炮营、21个122或130毫米加农炮营、44个85加农炮营,29个107或130毫米火箭炮营、1个自行火箭炮营,共计大、中口径压制火炮1698门,火箭炮540门。

讽刺的是,我们的敌人越南有大量54式。

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将54式退役,一些火炮装备民兵预备役部队,一些则库存或者转交给北越等国进行军事援助。

越南装备了不少54式加农炮,还有一些从苏联得到的Zis-3型混编使用。

越军苦于76毫米炮弹的数量不足,在战争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趣的是,在2019年越南海军陆战队的训练中,出现了54式的身影,报道说这是越南军工厂大修后产物。

可见,越军到今天还在使用这些老旧火炮,而解放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退役了54式!

话说回来,这种火炮用了80年还能用于实战,可见性能多么优秀了!

1 阅读:307
萨沙1928

萨沙1928

坚持文章原创,每一篇都是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