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有今天的银行和典当行吗?1928年11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宋子文出任首任总裁。
老电影《林家铺子》的最后,有一个悲惨的画面。
知道林家铺子倒闭、林老板逃走后,大量贫民跑到林家来要账。
期间你推我搡的争抢,负责看门的士兵开枪威吓,人群大乱,出现踩踏现象。在拥挤的人流中,张寡妇的孩子被踩死,她则完全疯了。
看到这一幕,大家也许会很惊讶,一个杂货铺倒闭了,同这些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这么绝望的来讨账?
古代的商店也是金融机构的一部分。
我们从头来说。
全世界各国只要商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然会出现金融机构,中国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是隋唐时期的“柜坊”,它是银行的雏形。
隋唐之前,中国没有类似于银行的金融机构,也没有这个必要存在。
在秦汉以及先秦时代,老百姓很少使用货币。
先秦时期中国生产力不发达,国家民众百分之九十九是农民,一生不会离开自己的农田。
严格来说,一生不会出远门的农民们,不需要用什么货币。他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直接在村子附近进行各种交易。
比如说农民需要买一柄锄头,只需要背着2袋小米交给铁匠即可,根本不需要各种铜钱。
秦始皇统一各国货币,对于老百姓影响不大,主要是便于行走各国的商人。
老百姓用钱这么少,也就不存在各种金融机构。
到了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中国社会有很大发展。老百姓开始普遍使用铜钱,而不再用实物交易。
在那个年代,铜钱是无法伪造的,还可以代代流传,不像粮食那么存放时间久了就变质。
于是,即便底层农民也开始储存一些铜钱,地主人家更是如此。
刘备手下的将领糜竺,是徐州的豪门,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万,存库中有无数铜钱和金银。
刘备掌管徐州以后,糜竺兄弟将妹妹嫁给刘备为妻,更重要的是将自己仓库内大量铜钱金银交给妹夫作为军费,这就难能可贵了。
由此可见,当年没有什么金融机构,有钱人只是将各种货币堆放在家中。
到了隋唐时代,中国生产力又有极大发展,杨贵妃甚至可以在陕西吃到广东产的新鲜荔枝。
人民和商人手中货币越来越多,放在家中不太安全,也不方便,需要找个地方存放。
尤其对于商人来说,隋唐时代使用金银货币还很少,而且金银还涉及成色的问题,鉴定起来非常困难,民间交易都用铜钱。
谁都知道,铜钱是很重的。隋唐时代的“开元通宝”铜钱,一枚就有4克左右,一贯铜钱(原则上一贯铜钱价值一两白银)就重达七八斤。商业交易动辄几贯几十贯铜钱,拿着几十上百斤的货币交易很不方便。
于是,上面提到的“柜坊”就出现了。
“柜坊”就是单纯的存放钱物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保险库。
它同今天银行的区别是,今天在银行存钱会给你利息,古代在“柜坊”存钱还要支付存放费用。
在“柜坊”存钱以后,会得到一张类似于今天存款单的“凭帖”,以后拿着“凭帖”就可以来取钱。
有了“柜坊”以后,商人交易就简单的多。甲商人买货,谈好价格以后同卖家乙商人一起到“柜坊”。随后,甲商人从“柜坊”里取出若干铜钱,乙商人接着再存入“柜坊”,根本不需要将铜钱搬来搬去。
自然,老百姓可以将微薄的积蓄存在“柜坊”。只是这种事情不常见,毕竟“柜坊”存在倒闭或者跑路的风险,老百姓将少量铜钱藏在家里最保险,平时注意小偷就是了。
“柜坊”的功能单一,可以看作一个存放货币的金库。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经济大发展,尤其商业贸易极为繁盛,连纸币交子都出现了。
此时,传统的“柜坊”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了。
首先是宋朝政府建立了“便钱务”,这就是国有银行的雏形。
“便钱务”收取商人的钱款后,出具一张单据。商人拿着这张单据,可以到外地的国家“便钱务”取出货币,这就是异地存取了。
不要小瞧这点,“便钱务”的出现对商业贸易有着极大帮助。商人们不需要带着大量金银冒险四处奔波,这搞不好就有杀身之祸。
小说《醒世恒言》中有个“张淑儿巧智脱杨生”的故事。
考取举人的年轻公子杨元礼,家境颇为富裕,和同乡六个富贵的举人一起进京赶考。
其他举人贪图小利,在路上低价兑换了大量铜钱,沉甸甸的放在骡马上。
他们一行40多人,走到一处偏僻的寺庙中,被化妆为和尚的强盗盯上。
这伙强盗误以为沉甸甸的东西都是银两,决定杀人抢劫,再毁尸灭迹。强盗用美酒将这40多人灌醉,接着一刀一个,全部杀了个干净。
强盗们打开行李才发现,包裹里面主要是铜钱,只抢到约1000两银子却杀了40多人。杨元礼虽年轻却非常谨慎,觉得夜宿荒山寺庙必须小心,所以是唯一没有喝醉的。
遇到20多个强盗来杀人时,杨元礼拼死跳窗逃走。
书中描写的很生动:却说那杨元礼因是心中疑惑,和衣而睡。也是命不该绝,在床上展转不能安寝。侧耳听着外边,只觉酒散之后,寂无人声。暗道“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又少顷,闻得窗外悄步,若有人声,心中愈发疑异。又少顷,只听得外厢连叫嗳哟,又有模糊口声。又听得匹扑的跳响,慌忙跳起道:“不好了,不好了!中了贼僧计也!”隐隐的闻得脚踪声近,急忙里用力去推那些醉汉,那里推得醒!也有木头般不答应的,也有胡胡卢卢说困话的。
推了几推,只听得呀的房门声响。元礼顾不得别人,事急计生,耸身跳出后窗,见庭中有一棵大树,猛力爬上,偷眼观看。只见也有和尚,也有俗人,一伙儿拥进房门,持着利刃,望颈便刺。元礼见众人被杀,惊得心摇胆战,也不知墙外是水是泥,奋身一跳,却是乱棘丛中。欲待蹲身,又想后窗不曾闭得,贼僧必从天井内追寻,此处不当稳便。用力推开棘刺,满面流血,钻出棘丛,拔步便走,却是硬泥荒地。
众和尚不见杨元礼,也没工夫逗留,连忙向外追赶。又不知东西南北那一条路去了。走了一阵,只得叹口气回到寺中,跌脚叹道“打蛇不死,自遗其害。”事已如此,无可奈何。且把杀死众尸,埋在后园空地上。开了箱笼被囊等物,——原来多是铜钱在内,银子也有八九百两。
杨延和慌不择路,误入一个强盗的家里,见到了强盗的母亲和妹妹。
强盗母亲伪装打酒卖肉,其实是向儿子报讯来杀人。强盗的妹妹张淑儿是个善良的人,不忍心看着英俊的公子哥被乱刀分尸,说出了真相,让他尽快逃走,还赠送了路费。
杨元礼同样是善良之辈,唯恐逃走以后这个女孩会被强盗们杀掉泄愤,就演了一出戏。
杨元礼将女孩绑起来,又将屋内乱翻了一通,做出强奸未遂又抢劫财物的假象。
杨元礼由此逃生,后来考中了翰林学士,带着官府的捕头来报仇,将这伙假和尚全部抓住。
而张淑儿的强盗哥哥已经病死,杨元礼不念旧恶,不但宽恕了她母亲,还娶女孩为妻子。
这个故事中,杨元礼一伙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携带了大量铜钱,让僧人误以为是价值数万两的白银黄金,这才下毒手抢劫。
如果僧人知道众人只是携带约1000两银子,万万不敢杀死6个举人和他们的三四十个仆人。
“便钱务”的出现至少减少了商人路上的危险,杨元礼一伙如果只是带着汇票上路,也不至于变成刀下之鬼。
没多久,新事物“抵当所”又出现了,这就是当铺的前身。
国有的“抵当所”主要是将商人各种金银、珠子、绫罗绸缎等贵重物品,直接换成若干现钞,双方约定还款时间。
商人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将现钞和若干利息支付给“抵当所”,“抵当所”则将这些贵重物品返还给商人。
生意人都知道,只要生意规模大了一些,依靠自己的资本是难以维持的,必须设法借贷到大量资金。
我们以小说《林家铺子》为例,这就是江南小镇上的一个小商店,在我们看来根本不算什么。然而,想要维持林家铺子的运作,也需要不小的资本。
就债权债务来说,别人欠林老板接近3000块大洋,他自己欠别人2300多块大洋。
这一进一出,维持林家铺子就需要差不多6000块大洋。
这可是非同小可的数字。当时上海产业工人,月薪不过10块大洋,6000块大洋等于一个工人50年的收入。
可见,即便是这种小商店也要很大资本,林老板靠自己的积蓄是难以维持的,必须借贷。
“抵当所”的本质是一种商业贷款,这些贵重物品就是抵押物。
这让商人可以得到更多资金进行商业投资,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便钱务”“抵当所”都是国有机构,虽然信誉不错,功能却单一,操作生硬。很多城镇没有这些机构,官府对经营这些不热心。
于是,宋代就出现了很多民间金融机构,这就是私人银行“钱庄”,也叫作“票号”或者“银号”。
上面提到的林家铺子林老板的2300块欠账中,就有私人钱庄恒源号的600块大洋。
“钱庄”最初同国有机构没什么不同,主要业务是异地存取和小额贷款抵押。
然而,它慢慢发现进行不用抵押的商人信用贷款,借此获得更大的利息。
有些商人为了周转,愿意用很高的利息进行信用借贷,但国家机构不提供这种风险很大的生意。
于是,民间“钱庄”就顶了上去。
表面上商业贷款不需要商人抵押,但“钱庄”不是傻子,会对贷款商人进行详细调查,看看他是否有大量财产比如土地、房产之类,有能力偿还金额,这才会将钱掏出去。
当年商人大多很重视信用,即便做生意破产也要倾家荡产还债,自己还不清就让儿子偿还。
老赖也是有的,所以“钱庄”仍然有一定风险。
林家铺子的林老板从来信誉卓著,没有拖欠过任何一笔欠款,恒源号才借给他600块大洋。
在听说林老板周转困难时,恒源号立即变了脸,威逼他必须在过年前还清所有钱。
更夸张的是,林老板家里坐着来逼债的人,被迫拿出刚刚得到的两张价值100多块大洋的汇款单去恒源号兑换。结果,恒源号竟然违背常规,将汇款单直接扣下,还催逼余下的400多元。
后林家铺子倒闭以后,恒源号利用政府的关系,第一波进入商店来清理剩余商品,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损失。
可见,以前的私人钱庄也是认钱不认人,同今天的银行也差不多。
到了明代,“钱庄”已经相当发达,可以胜任各种金融业务。
此时中国民间开始大量使用白银,而不是铜钱。使用白银的好处是不需要负重,一两白银相当于以前七八斤的一贯铜钱。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为了同名妓王美娘过一夜,花费2年多时间存了12两白银作为嫖资。
如果放在以前,秦重就得雇佣个挑夫,挑着近百斤的铜钱去妓院。然而明代就方便的多,秦重直接让银匠把白银铸成10两和2两银锭,放在衣服口袋里即可。
白银和铜钱不同,存在成色和重量的问题。
白银交易前需要称重,尤其小额交易连一钱也不能弄错。
要知道,当年小商人做一整天生意,未必能够赚到一钱银子。
白银由于产地不同,铸造方式不同,成色存在很大差异。仅仅含银量方面就让商人头疼,必须专业人士来鉴定。
于是,“钱庄”又多了一项业务,就是进行各种货币的鉴定和兑换。
我拿着100两白银到“钱庄”存款或者汇款,对方会仔细鉴定成色,然而按照纯银标准进行记录,给我存储单据。
到了清代,中国古代的金融机构已经发展到顶峰,尤其乾隆时代开始出现大型民间商业“钱庄”。
道光八年(1828)江苏巡抚陶澍奏折称: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商人到苏州贩货,银达数百万两,“俱系会票往来”。
此时的“钱庄”虽然发达,和同时代的西方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关键在于,“钱庄”属于民间银行性质、不同之处在于,“钱庄”之间没有大面积实现金融联网。
小说《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为了整垮仇人银行家腾格拉尔,让意大利第一私人银行开具了一个“无限支付”的取款凭证。
在十九世纪,欧洲各大私人银行已经联网,你可以在甲银行存钱,然后去乙银行取钱,期间支付一些手续费即可。
为什么意大利银行会给基督山伯爵开具,从腾格拉尔银行“无限支付”的凭证?
很简单,腾格拉尔银行最多有一千万法郎的资本,只是中等商业银行。而基督山伯爵在意大利银行的存款有数千万法郎。
就算银行家腾格拉尔倾家荡产,将全部资本付款给基督山伯爵,对后者来说也不算什么,可以轻松支付。
中国的钱庄尚且做不到这点,主要还是某个钱庄在各地的分行进行商业支付。
而一个钱庄不可能在中国所有城市都办业务,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地域限制。
以上的金融机构都是针对商业,对于普通人又是怎么样?
对于老百姓来说,经常打交道的可不是什么钱庄,而是当铺。
中国私人典当行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同官方的“抵当所”差不多,区别是可以小额交易。
老百姓暂时缺少钱款,就将自己用不上的财物抵押到当铺,换取一定的现款。
接着,老百姓在一定时间内支付本钱和利息,就可以赎回原物。
如果超期不赎回典当物,它就成为当铺的财富。
汉代时,典当在民间非常普遍。吃软饭狂魔司马相如,就拿自己穿的袍子到集市上阳昌家里去赊酒,有了钱以后再去赎它回来。
宋代的时候,私人当铺大量存在,主要针对穷人做生意。当铺的接待员叫作“朝奉”,通常有个高高的柜台,柜台外面还有个大木板遮挡住门口,不让路人窥探。
当铺的特点鲜明,主要是穷人来典当,典当物多是不太值钱的东西。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当铺账本可以看到,小本买卖的当物多是衣服、织物等物品,最廉价的质物是一条“故白绫领巾”,仅值20文,那时候的一斗米都需要三四千文钱。
典当的基本都是穷人,“朝奉”的态度通常是蔑视和不耐烦的。
鲁迅回忆少年时期家庭的败落:“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当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
除了轻蔑以外,当铺还想方设法从穷人头上刮油。
小说《隋唐演义》中,秦叔宝落难在外地,没有钱支付食宿费,被迫将武器金装锏去典当。然而,当铺只当作废铜典当,根本给不了几个钱。
这就是当铺的利益最大化。一旦秦叔宝不能赎回金装锏,当铺就能以很高的价钱,当作武器卖掉,大大赚一笔。
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穷亲戚邢岫烟没钱请仆人们吃饭喝酒,被迫将暂时用不到的棉衣送到当铺。
有趣的是,邢岫烟是薛家薛蝌没有过门的妻子,而她的棉衣恰好送到了薛家的当铺里,还被薛宝钗调侃了几句“人没嫁过来,衣服先来了”。
其实,经营当铺是没有风险的。当铺支付的款项,一般只有原价的十分之一,最高不超过一半。
只要“朝奉”对典当物的估价不出错,当铺就不会有任何损失。
其实,当铺也分为三六九等。
最大规模的叫做当铺,拥有很多资金,可以接受价格很高的典当物,比如珠宝、古董甚至田产、房屋之类,最常赎回期可以达到3年。
当铺的利息为每个月3分,也就是百分之三,一年就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全年有三个月不需要给钱或者减免利息)。
显然,当铺的利息非常高,所以长期典当基本是不存在的。
比当铺差一点的叫做按铺,规模比当铺小很多,不接受大资金典当,最常典当期不超过2年,利息是每年百分之三十六,每月百分之三。
按铺主要出现在中小城市或者大的乡镇,这些经济不太发达、开不起当铺的地方。
最小规模的叫做押铺,是当铺的低配版本。
押铺数量最多,到处都是,基本完全针对穷人做生意。押铺是短期典当,最长典当期不超过4个月,利息也高达百分之十。
表面上押铺似乎很垃圾,它却接受各种物品,包括穷人好一点的衣服、鞋帽、被子。更重要的是,押铺不挑客人,只挑典当物,所以穷人一般只去这里交易。
除了当铺以外,底层老百姓最长打交道的也不是什么钱庄,而是最初提到的林家铺子那样的商店。
在古代,每个城镇都有那种声誉很好,传了几代的固定商店。而商店做大以后往往向附近居民吸储,作为本钱。商店会定期,付给存款的居民一些利息,
还是以林家铺子为例,它的老邻居朱三太,就将300块大洋的养老钱存在店内。朱三太不是白存的,每月可以借此得到3块大洋的利息。
作为一个单身老太太来说,这3块大洋也够一个月开销。
那么我们计算一下,朱三太每年可以拿到36块大洋,相当于利息为百分之十二,比今天银行利息高太多了。
为什么林家铺子愿意出高的利息?
还是急需要这些钱作为本钱。当时当铺之类的商业贷款利息惊人,往往要给三成利息,林老板觉得很不合算,也未必借的到。
林家铺子信誉很好,有一些相对大的储户,陈老七存了200块大洋,张寡妇存了150块大洋。其他还有几个储户,各种加起来有1000多块大洋,勉强能够维持铺子的运转。
当时做生意也不是现款交易,很多是先给货后付款的赊欠交易。林家铺子有1300块大洋的货款暂时收不到,必须有大笔钱款才能周转生意。
林家铺子倒闭了以后,朱三太、张寡妇的存款也就血本无归。他们拿着较高的利息,然而无论如何抵不上本钱,才会哭闹着拼命。
著名的小说《抗战时代生活史》、《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他的父亲是这样一个商人。
陈家经营当地有名的大商铺,陈存仁父亲30多岁的时候,一时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问题。
陈家店铺只是暂时周转不灵,挺一年半载等待生意好转,也就没事了。
然而,他们曾将一块土地抵押给一个钱庄借款,时间到了无钱还款。钱庄不愿意要这块地,几次派人到陈家商铺催讨。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地立即疯传陈家商铺严重亏空,就要倒闭。
于是,大量朱三太这样的储户跑到陈家来提款,连利息也不要了。
当年包括今天,任何一个商家或者银行都经不起这种挤兑。最终陈家失去了大部分本钱,雪上加霜真的倒闭了。陈存仁父亲只能转而给别人做伙计,从老板变为职员后心情郁闷,没几年就病死了。
除了同当铺打交道以外,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还是私人借贷。
这种私人借贷有一定的风险,往往局限于同乡、亲戚、好友之间。如果完全是陌生人,则要有完整的借据,有时候还需要提供保人。
一旦欠债者不能还钱,保人就必须代为支付。
不管什么时代放贷都是高风险的生意,有钱有势的人才能胜任。
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提到了禽兽一般的严贡生利用放贷骗人的事情:知县喝过一边,带那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
那人是个五六十岁的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立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着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问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当时拿回借约,好让他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
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抢走,还不发出纸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太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
严贡生明明没有实际上借出钱,却强迫乡农给利息,就属于诈骗行为,难怪知县发火。
《儒林外史》中,还写了一个利用借贷诈骗的事情:一日,毛二胡子向陈正公道“我昨日听得一个朋友说:这里胭脂巷有一位中书秦老爹要上北京补官,攒凑盘程,一时不得应手,情愿七扣的短票,借一千两银子。我想这是极稳的主子,又三个月内必还。老哥买丝余下的那一项,凑起来还有二百多两,何不秤出二百一十两借给他?三个月就拿回三百两,这不比做丝的利钱还大些?老哥如不见信,我另外写一张包管给你。他那中间人,我都熟识,丝毫不得走作的。”陈正公依言借了出去。到三个月上,毛二胡子替他把这一笔银子讨回,银色又足,平子又好,陈正公满心欢喜。
又一日,毛二胡子向陈正公道“我昨日会见一个朋友,是个卖人参的客人。他说:国公府里徐九老爷有个表兄陈四老爷拿了他斤把人参,而今他要回苏州去,陈四老爷一时银子不凑手,就托他情愿对扣借一百银子还他,限两个月拿二百银子取回纸笔,也是一宗极稳的道路。”陈正公又拿出一百银子交与毛二胡子借出去。两个月讨回,足足二百两,兑一兑还余了三钱,把个陈正公欢喜的要不得。
看看,陈正公两次进行短期借贷,都获得了高额利息。第一次借了210两,三个月后就拿到70两利息。第二次借了100两银子,2个月后拿到100两利息。
其实,这都是骗子毛二胡子给陈正公下的套,撒的鱼饵罢了:那一日,毛二胡子接到家信,看完了,咂嘴弄唇,只管独自坐着踌躇。陈正公问道“府上有何事?为甚出神?”毛二胡子道“不相干,这事不好向你说的。”
陈正公再三要问。毛二胡子道“小儿寄信来说: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与人。现在有半楼货,值得一千六百两。他而今事急了,只要一千两就出脱了。我想:我的小典里,若把他这货倒过来,倒是宗好生意。可惜而今运不动,掣不出本钱来。”陈正公道“你何不同人合火倒了过来?”毛二胡子道“我也想来。若是同人合火,领了人的本钱,他只要一分八厘行息,我还有几厘的利钱。他若是要二分开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倒不如不干这把刀儿了!”陈正公道“呆子!你为甚不和我商量?我家里还有几两银子,借给你跳起来就是了。还怕你骗了我的!”毛二胡子道“罢!罢!老哥,生意事拿不稳,设或将来亏折了,不够还你,那时叫我拿甚么脸来见你?”
陈正公见他如此至诚,一心一意要把银子借与他。说道“老哥,我和你从长商议。我这银子,你拿去倒了他家货来,我也不要你的大利钱,你只每月给我一个二分行息,多的利钱都是你的,将来陆续还我。纵然有些长短,我和你相好,难道还怪你不成?”毛二胡子道“既承老哥美意,只是这里边也要有一个人做个中见,写一张切切实实的借券,交与你执着,才有个凭据,你才放心。那有我两个人私相授受的呢?”陈正公道“我知道老哥不是那样人,并无甚不放心处,不但中人不必,连纸笔也不要,总以信行为主罢了。”
当下陈正公瞒着陈虾子,把行笥中余剩下以及讨回来的银子,凑了一千两,封的好好的,交与毛二胡子。
两人本来是朋友,没想到毛二胡子是个专门坑朋友的大骗子。他骗到了1000两银子的巨款,甚至都不用写借据。结果就是,陈正公根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要回1000两银子,几乎要破产。
好在陈正公有个叫凤四老爹的朋友,是个非常讲义气的江湖好汉。凤四老爹直接冲到毛二胡子家里打砸,要将他的商铺直接砸碎了。毛二胡子遇到这种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只能服软还钱。而凤四老爹非常讲义气,只是吃了几顿酒,拒绝了陈正公的100两银子好处费。
到了民国时期,各地就建立起新式的银行,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统统被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