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统一中国的刘秀,为什么被称为“光武中兴”,而非开国之君?

大城小事 2024-12-18 11:05:00

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这个看似普通的婴儿,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

据传,他出生的那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被视为大吉之兆。

刘秀从小就勤于农事,爱好读书,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当时正值王莽乱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公元22年,刘秀随同哥哥刘在南阳郡舂陵起兵,这一年,刘秀正式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第二年,同为宗室的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并在昆阳受命抵挡王莽的四十万大军。

面对强大的敌人,刘秀临危不惧,仅率两万骑兵偷袭昆水,向敌军大本营发起猛烈冲击。

传说当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河水暴涨,王莽新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四十万大军被刘秀两万人消灭于昆阳城下。

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刘秀的军事才能,也让他赢得了“位面之子”的美誉。

公元25年,刘秀平定河北,并称帝,国号沿用汉,史称东汉,其本人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随后,刘秀开启了东汉统一战争。

公元27年,刘秀派遣大将邓禹、冯异西征,在崤底之战中全歼赤眉军十余万人,占领关中。

同时,派遣盖延和耿弇打响山东之战,经过惨烈斗争,于30年将广大关东之地收复。

刘秀在统一东方后,转而向西,于32年平定隗嚣的陇西分割势力,然后南下对益州的公孙述展开攻击,36年公孙述战死,其手下率成都守军投降。

从刘秀登基,前后用了十一年时间平定天下,如果算上之前与王莽的战争,则是十四年之久。

虽然与刘邦八年建立西汉相比,时间更长,但刘秀在起义前不过一介书生,从未上过战场。

刘秀对王莽、绿林赤眉以及河北、山东、陇西及四川等势力逐一消灭,几乎未有败绩,使得自王莽新朝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中国再次归于统一。

论历史功绩和贡献,不亚于包括汉高祖刘邦在内的历朝开国之君。

为什么刘秀还要被看作中兴之主,而不是像刘邦、杨坚、李渊及朱元璋等一众太祖皇帝呢?

原因主要有三个。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之子刘发一脉。

在当时,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

随着汉武帝刘彻推出的削藩推恩令,刘发之后的爵位逐渐递减,到刘秀的父亲刘钦这里,只是一个济阳县县令的小官。

公元3年,刘钦病死于任上,不到九岁的刘秀成了孤儿,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平民。

尽管如此,他们毕竟是皇族后裔,家境依然殷实。

刘秀的哥哥刘常常结交侠义之士,自比汉高祖刘邦。

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赤眉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秀兄弟趁乱变卖家产,招兵买马,招募豪杰勇士,决定起事。

既然是起兵,就要师出有名,如果没有一个正义的名义纲领,那就成了谋逆造反。

刘秀深思熟虑,结合王莽篡汉以及王族宗室、地方豪强对新朝政府的不满,于22年打出“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聚集八千人马在南阳郡舂陵起兵,号称舂陵军。

这句口号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作用,对于不满王莽新朝的反对势力,复兴汉室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政治宣传工具。

正是在这一纲领的引导下,邓禹、朱佑等知名儒士纷纷归顺,二人后来都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成为刘秀的创业班底。

在征讨河北过程中,更是吸引耿弇等地方实力派前来归降,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河北邢台)即皇帝位。

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并于当年十月迁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建立东汉就代表自己是延续西汉的合法政权,在此后的平叛征服中,刘秀的行为只能在这一既定框架下实施。

在44年,刘秀尊汉宣帝、汉元帝为祖父、父亲,为父亲刘钦立皇考庙,从法理上巩固了自己作为西汉传承者的地位。

因此,从血缘上,刘秀只能被定义为中兴之君。

除了血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创业班底和掌权阶级由地主豪强和宗室贵族组成,刘秀不过是这些豪强大族推举出的杰出代表。

说到地主豪强,最早要追溯到武帝时期。

西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国力得到极大提升,粮食连年丰收。

但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土地兼并,有钱有势的宗室外戚等贵族地主积累百万巨资。

他们通过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从小农户手中购买和攫取大量土地,有产者成为地主家中的佃农。

当时的淮南王刘安、丞相田蚡以皇族外戚身份富甲一方,武帝后期到昭宣时期虽然进行遏制,但没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宣帝末期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到元帝刘奭执政的二十多年间,对这一问题始终没有重视,并失去最后的改变机会,导致土地兼并积重难返。

到成帝、哀帝时期,这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强成为规模庞大且稳固的利益集团,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一问题的后果就是贫富差距极为悬殊,阶级固化,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少部分人占有大部分土地,也就掌握最多的社会财富,并通过隐瞒土地田产,减少赋税,变相攫取国家税收,阻挠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施政,对政权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王莽建立新朝后正是看到这一问题,才决定实施公田制,即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把地的使用权向下分。

但这极大地触动地主豪强的利益,毕竟这等于革了他们的命,所以遭到豪强势力的极大反弹。

再加上王莽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另外,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各地豪强利用百姓起义之机,纷纷起兵倒莽。

刘秀就是其中之一。

刘秀的父亲、叔父虽然只是区区县令,不能和祖辈相提并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秀家族仍然是当地豪门大族。

史料记载,刘秀在起事前经常藏匿亡命之徒,官吏都不敢上门过问,可见其在当地的势力。

22年刘秀起兵之时,他的班底就由刘氏宗室和当地豪强构成。

比如,他的姐夫邓晨,祖上世代为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李通,经商世家,南阳豪族;刘祉,舂陵康侯刘敞之子。

与其说刘秀是起义,倒不如说他是以没落贵族的身份,代表豪强地主与王莽进行的统治者内部的博弈,只不过刘秀代表的利益更具广泛性。

在昆阳之战后,刘秀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这一政治联姻更能证明刘秀的阶级属性,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如果没有强大豪族的支持,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政治目的的。

而阴氏家族就是曾经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由于他的第七代子孙管修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

此后在征讨河北的过程中,刘秀又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而刘杨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代孙,在河北有相当高的威望,是刘秀收取河北的重要筹码,很显然,刘秀一路走来,正是依靠这些豪门宗室才一步步壮大。

另外,还有一点能够证明刘秀政权是西汉豪门大族的政治延续。

在刘秀创业班底的云台二十八将中,除了吴汉出身寒微,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出自豪门地主、地方官吏。

比如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从年轻时就与刘秀一同游学长安,妥妥的地主家庭;又比如,寇恂、耿纯、刘植等都是当地豪门大族,景丹、冯异、盖延、岑彭等在起义前也是新朝官员。

这样的班底与刘邦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刘邦不过是亭长,其余大部分是刘邦沛县老乡的市井平民。

比如樊哙是杀猪的、灌婴是卖布的、周勃是吹丧曲的、夏侯婴是养马的,汉初三杰中的韩信年轻时甚至靠别人糊口度日,萧何官最大,也就是个沛县主薄,只有半道加入的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

所以刘邦的团队具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政治包袱,而刘秀的团队只能延续西汉末年以来的豪强政治。

最明显的就是刘秀统一后针对土地兼并问题,实行度田制度,通过丈量土地来抑制豪强,但却遇到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甚至多地爆发武装起义。

要知道这距离刘秀统一中国仅仅过去三年,虽然刘秀通过分化瓦解成功镇压了叛乱,但豪强地主的政治根基却未能伤及半分,在刘秀之后,各地豪强死灰复燃,并最终导致东汉末期军阀割据,天下分裂。

另外,刘秀善待功臣虽然被传为佳话,但这不过是其无奈之举,因为刘秀本来就是豪强中的一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刘秀搞“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一套,必定会被豪强集团抛弃,刘秀成为下一个王莽也未可知。

汉武帝刘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西汉社会的主流思想。

到元帝时期,由于元帝个人喜好儒家经典,尊崇儒术,更是把儒家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的王莽就是把儒家那一套厚古薄今的思想运用到新朝改制中。

刘秀建立东汉后,继承独尊儒术的传统,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在巡幸鲁地时,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

对于王莽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正是刘秀继承西汉时期的尊儒思想,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峰。

从王莽新朝乱世到天下再次统一,历经近20年时间,百姓战死和病饿而死不计其数,到刘秀统一全国,天下人口“十有二存”。

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国,改革官制,加强尚书台权力,集中皇权,打击腐败,整顿吏治,缓解社会矛盾。

经济上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恢复农业生产,到刘秀统治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两千多万,经济也得到极大发展,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毛泽东就曾评价其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不过后世总会不自觉地将他与汉高祖刘邦比较,小编对此也不好下结论。

不过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少数民族政治家石勒曾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可见在行家眼里,高下立判,已有定论。

刘秀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更在于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简单的英雄个人的胜利,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