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灾难片如同如今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样风靡一时。这些影片吸引了无数观众走进电影院,其中包括《大地震》、《机场》和《海神号历险记》等经典作品。然而,灾难片的巅峰之作当属《火烧摩天楼》,这部影片于50年前的本月上映,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讽刺的是,《火烧摩天楼》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灾难片中,如《泰坦尼克号》和《独立日》。这两部影片同样拥有庞大的演员阵容和华丽的特效。该片在上映期间获得了广泛认可,包括八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原创歌曲、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三项大奖。更令人惊叹的是,该片仅以1400万美元的成本就创造了2.03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的成绩也足以让电影制片人们欢呼雀跃。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影片却不再容易在网上观看或租借。这意味着观众们要么已经忘记了它,要么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为了纪念《火烧摩天楼》上映50周年,我们有必要重温这部影片如何定义了灾难片这一类型。
该片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制作人欧文·艾伦,他在上世纪60年代凭借《迷失太空》、《时间隧道》和《深海潜航》等科幻电视剧崭露头角。到1972年,艾伦转型为灾难片制作人,并通过《海神号历险记》成功地打开了局面。而《火烧摩天楼》则是他实现更大突破的机会。
艾伦在该片的前期制作中最聪明的一点是说服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华纳兄弟影业共同合作制作这部电影。两家公司分别拥有了类似小说的改编权——福克斯拥有理查德·马丁·斯特恩的小说《塔》,而华纳兄弟则获得了托马斯·N·斯科蒂亚和弗兰克·M·罗宾逊的小说《玻璃地狱》。艾伦意识到,如果两家公司各自拍摄,将导致观众分流。一旦两家公司达成合作,他们便能够从两本小说中提取角色和故事情节,这可能是该片长达三小时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艾伦得以选择两个故事中的最佳部分。
在这部电影中,艾伦还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他亲自执导了动作场景,并确保自己在片尾得到了特别署名。其余部分则由约翰·古勒明导演。艾伦还与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再度合作,后者曾为艾伦的多部作品配乐,包括《迷失太空》和《海神号历险记》。虽然《火烧摩天楼》的音乐可能不是威廉姆斯最著名的配乐之一,但它确实赋予了电影一种永恒的品质。
据报道,史蒂夫·麦昆和保罗·纽曼都希望在《火烧摩天楼》中获得领衔主演的位置,而两家公司找到了一种方式让他们都如愿以偿。这是第一部采用“交错但平等”的演职员表的电影,在开场字幕中,两位明星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的对角线上。尽管麦昆的名气更大,但这部电影真正属于纽曼,他饰演的道格·罗伯茨是一位建筑师,在火灾发生后勇敢地拯救尽可能多的人。麦昆饰演的角色——旧金山消防局第五分队队长迈克尔·奥哈洛兰直到大火蔓延开来才出现,但他却是电影中最后出场的人物。
银幕偶像弗雷德·阿斯泰尔和詹妮弗·琼斯在影片中有感人的情节贯穿始终。阿斯泰尔饰演一位骗子哈里·克莱本,试图追求丽索莱特·穆勒(琼斯),尽管她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是琼斯退休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她和阿斯泰尔都充分展现了演技。他们的故事线在故事结尾处达到高潮,但我们不会在此剧透。
影片的其他演员阵容也非常出色,包括威廉·霍尔登、费·唐纳薇、理查德·查默斯、罗伯特·瓦格纳等人。由于故事的性质,许多主要角色在影片结束前都没有幸存。
《火烧摩天楼》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让剧情真正进入高潮,但灾难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吸引力。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就是为了看这座大楼燃烧,他们没有失望。尽管70年代办公室的设计在2024年看来有些可笑,但火灾效果在50年后仍然看起来非常逼真。
这部电影拍摄于CGI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其实际效果依然相当令人信服。当人物和建筑物着火时,很可能是使用了真正的、受控的火焰来完成拍摄。
现代观众可能会因为《火烧摩天楼》并没有直接进入灾难情节而感到不满。相反,影片跟随罗伯茨发现建筑的电线故障并可能危险的线索展开。尽管他在不到24小时内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轻松。在最初的45分钟里,影片还花时间描绘了克劳布恩和丽索莱特之间萌芽的关系,以及丹·比戈洛(罗伯特·瓦格纳饰)和他的秘书洛里(苏珊·弗拉纳里饰)之间的秘密恋情。
在主要角色中,丹和洛里是最早在火灾中遭遇不幸的人之一。电影对这对恋人的悲惨结局并不表现出多少同情,他们各自被火焰吞噬。这是一种可怕的死亡方式,而在电影结束之前还有其他人遭遇了类似的命运。罗伯茨面临的情况非常个人化,他不惜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帮助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逃生。奥哈洛兰的英勇行为同样重要,他也在火灾前线冒着生命危险。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角色们陷入越来越绝望境地的过程。即使在事情已经变得糟糕之后,情况还会变得更糟。
《火烧摩天楼》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火灾造成的伤亡导致了影片末尾的一些情感时刻。古勒明和艾伦并没有忘记给这部电影一些情感深度,这也是为什么它在50年后仍然能产生影响的原因。
现在,您可以在Prime Video上购买《火烧摩天楼》。
Post by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