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钨业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厦门氧化铝厂,1997年整体改制为厦门钨业。公司业绩整体上2020年之前呈平稳上升趋势,2021年~2023年业绩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其中三次业务调整的经营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业务上以钨、钼有色金属和电池材料为主、以稀土业务为辅,各业务由不同的子公司负责。
三次业务调整彰显经营能力公司2002年就已在沪市主板上市,当时的四项主营业务为钨钼有色金属、电池材料、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其中钨钼有色金属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80.18%,是主要营业收入来源。营业收入第二高的业务为房地产,占比为15.44%,但公司没有将第二大业务房地产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1、第一次调整,放弃房地产业务2009年,公司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值37.85亿元,占总营收的60.13%, 2014年以后,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开始大幅下降,目前该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不足1%。这是第一次业务调整,使公司避免了受到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下行的严重影响。
2、第二次调整,开发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在2016年,公司将电池材料事业部分拆,成立厦钨新能,负责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新能源行业,后来厦钨新能于2021年成功上市科创版。
厦钨新能成立后,总体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2020年~2022年新能源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最高值287.5亿元,占厦门钨业总营业收入的59.6%。第二次业务调整,公司成功把握住了新能源市场的进入时机,使营业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3、第三次调整,传统业务开发出新产品2023年,由于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供应充足,厦门钨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也受到影响,营业收入出现大幅下降,但是公司的净利润却不降反升。
原因在于厦门钨业2021年开发出了细钨丝产品,公司的钨丝产品中有细钨丝和粗钨丝,其中细钨丝的强度更高、导电性能更好、高温稳定性更好,被应用于光伏行业的高端钨丝中,公司自2021年开发出细钨丝产品后,产品销量快速升高,2021年销量为90亿米,2023年销量为868亿米(其中有760亿米为光伏钨丝),复合增长率达到210%,2023年该产品毛利率在40%以上,在光伏钨丝领域厦门钨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80%,相关子公司厦门虹鹭的营业收入为31.15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7.9%,净利润为8.33亿元,占公司总净利润的33%。
在新能源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公司以钨钼有色金属传统业务为基础,开发出了细钨丝产品,是公司又一次重要的业务调整,保持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趋势。
公司治理完善1、控制权厦门钨业的第一大股东为福建稀土集团,持股比例为31.77%,该集团由福建国资委控制,目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第二大股东为五矿有色股份公司,持股比例为8.6%,该公司最终由国务院控制;第三大股东为日本联合材料公司,持股比例3.58%;这两家公司均是在厦门钨业1997年进行体制改革的时期进入的。上海核威的实际控制人为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该单位由政府控制。
厦门钨业董事会中共有9位成员,其中3位独立董事,6位非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中,黄长庚、吴高潮及钟可祥是在厦门钨业及子公司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其中吴高潮和钟可祥在公司管理层分别担任总裁和常务副总裁,另外有两位洪孝亮和谢小彤来自于公司第一大股东福建稀土集团的控股股东福建冶金控股,副董事长王丹来自公司第二大股东五矿有色金属。公司所有董事、监事及高管合计持股仅为0.054%,如此小的份额相当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但是公司的经营水平没有因此而下降。
在公司董事会非独立董事中,有3位董事来自厦门钨业,他们所作的决策可能更多基于公司本身考虑,以公司利益作为出发点,另外3位来自股东公司,他们更多以客观视角来进行判断,对公司董事会决策起到了制衡作用。
2、外资背景厦门钨业于1997年组建时,就有日资和韩资的进入,日本国东京钨持股比例14.96%,另外韩国重石和日本三菱分别持股1.36%和1%,三家外资企业合计持股17.32%。
1997年,公司成立时的股权结构:
1999年,韩国重石退出,2014年,日本三菱退出。日本国东京钨现已更名为日本联合材料公司,2003年~2023年间,日本联合材料公司连续委派共计4位人员到厦门钨业任职副董事长,目前公司董事会中已无日方人员,2021年2月~2024年5月,从7.68%减持至3.58%,目前仍为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厦门钨业改制初期,外资进入给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另外,公司第三大股东日本国东京钨也是从事有色金属行业,与公司主营业务相符,在公司重要重要的经营决策中可以提供参考意见。
业务结构健康,抗风险能力强厦门钨业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氧化铝厂,1982年转产钨制品,四大主营业务分别为钨、钼等有色金属业务、稀土业务、电池材料业务和房地产及配套业务。
钨、钼有色金属业务是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以自有矿山采矿方式和向外采购获得矿石原材料。该业务较为依赖上游的钨钼矿资源,2023年,全球钨储量为380万吨,我国储量为18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7%,排名世界第一,公司直接和间接控制的钨矿山金属储量近200吨,占全国30%左右,这些原材料经公司加工后产出钨冶炼和粉末产品、超细晶硬质合金、灯用钨丝、钼酸铵和钼粉等产品,其中公司的灯用钨丝占全球市场60%以上。
2004年,厦门钨业开启电池材料业务,当时公司设立了钴酸锂生产线,开始涉足锂电池行业,但当时的产品不涉及新能源领域;2017年,公司正式进军新能源行业,2020年~2022年,因电池行业下游需求提升,公司电池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得到大幅提升;该业务的主要矿石原材料来源于采购,主要产品为三元材料和钴酸锂,2023年,电池行业产能过剩、供应充足,镍、钴和锂及正极材料价格均出现了下降,该业务营业收入也同样下降。
房地产业务在2014年占公司总营收的26.31%,但之后这一比例逐年降低,2023年占比仅为0.84%,该业务已经被公司逐渐放弃。
厦门钨业目前形成了以钨、钼等有色金属和电池材料为主,以稀土业务为辅的业务结构,并且在2023年新能源行业下行的背景下,公司电池材料业务的业绩出现下滑,但是钨钼有色金属业务的爆发使公司整体净利润保持了增长,维持了公司的平稳发展,这得益于健康的业务结构。
四、集团化管理,业务分工明确厦门钨业实行集团化管理,总部设立了各职能部门,负责集团的统一管理。具体业务则由各个子公司承担,这些子公司在总部的统筹下开展工作。
厦钨新能成立于2017年,由厦门钨业原电池材料事业部组建,并于2021年在科创版上市,主营业务为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目前,厦门钨业对厦钨新能持股50.26%,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董事会中目前共有11位成员,有两位来自厦门钨业,公司总体经营决策可由自身决定,说明厦门钨业对子公司的业务发展进行了充分授权。
另外,厦钨新能于2017年参股了同样为电池材料生产商的腾远钴业,主要从腾远钴业采购氯化锂,而氯化锂为公司产品钴酸锂的重要原材料,两家公司在目前保持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公司还与中伟股份、格林美和天齐锂业等新能源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生产所需原材料提供了保障。
厦门虹鹭成立于1992年,1998年被厦门钨业控股,主要业务为钨、钼等有色金属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开发的细钨丝业务,在2021年~2023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保持了厦门钨业利润的增长。
在厦门钨业总体业绩方面,厦钨新能和厦门虹鹭的对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大,其中2020年~2022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公司的三元材料营业收入大幅提升,同时公司的钴酸锂产品终端需求得到提升,营业收入也相应提升,该业务促进了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钨钼有色金属业务中,2021年~2023年,细钨丝业务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10%,同时该业务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其它业务,帮助公司维持了利润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