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再看电视剧时,会发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里,子女对父母的称呼大多都是“爹娘”。
而现在我们称呼父母,则是“爸妈”。
也许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转变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咱们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统一叫“爸妈”的?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爸妈”称呼最早叫什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爸爸妈妈"这一亲属称呼有着与现代大不相同的观念和习俗。
首先,在古代社会里,对父母的称呼一般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和礼数要求。
普通百姓家中,子女称呼父亲多用"父亲",母亲则用"母亲"之类的正式说法,很少直呼"爸爸""妈妈"。这是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也是等级观念的体现。
其次,古代士族或王室子弟对父母的称谓更加讲究。

父亲往往要加上"君""尊"之类的尊称,如"家君""家尊";"母亲"之外还有"母后""慈闱"等雅称。
甚至有的官宦人家在书信往来时也要避开父母的名讳。这些繁文缛节反映了古人对尊卑有秩的重视。
"爸妈"这个称呼对现代人来说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事实上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充分说明"爸妈"作为亲属称呼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根植颇深。
比如三国时期的"爸""妈"就分别指代父亲和母亲,但这种叫法后来渐被一些内涵高雅的说法所取代。

当然,也不是说古人完全不使用"爸爸妈妈"这样亲昵的称呼。
但一般只限于民间乡野或家中私底下使用,在正式场合或是待人接物时还是要恪守礼数的。总的来说,古人对父母的尊称比较讲究和委婉,直白的"爸爸妈妈"并不常见。
这种差异折射出古今社会观念的转变。现代人追求平等亲和,而古人则重视等级尊卑,前者更看重感情,后者则更注重礼制。
虽然观念有别,但其核心都是孝道精神的流露,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除了"爸妈"之外,历史上还出现过诸如"家尊""家慈""家翁""寿堂""椿庭""仙萱"等雅号,彰显着中国孝文化的独特内涵。
随着时代变迁和地域差异,"爹娘""阿爷""哥哥""姐姐"等称呼也广为流传,体现了中国称呼文化的多样性。
那么"爸爸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最早何时出现?
一种说法认为,早在清末时期,当时的光绪皇帝就有"皇爸爸""亲爸爸"等亲昵称呼,或许这是"爸爸妈妈"称呼广为人知的开端。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与婴儿发音特点有关,因为"baba""mama"是婴儿最初发出的音节,因而很自然地延伸为父母亲的称谓。
无论"爸妈"一词的起源如何,中国人对父母称呼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家国情怀与文化精髓。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父母亲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源远流长。而"爹娘"这一称呼,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普及、最贴近民心的一种叫法。
让我们回溯到遥远的古代时期。当时,中国版图辽阔,地域文化各异。在一些地方,人们习惯把父亲尊称为"爹",母亲唤作"娘"。
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就有"羌人呼父为爹"、"北方人呼父为爹"的说法。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个本来来自边疆地区的称呼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在唐朝时全面流行开来。

草原民族的影响是"爹"这个词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唐朝皇室和北方贵族,深受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风俗的影响,很多人对父亲都称"爹"或"哥"。
连皇帝李世民给儿子的信件落款,都是亲热的"哥哥敕"。
这种"父兄"不分的乱辈分现象,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着实有些异乎常人。但来自边疆的新鲜文化气息,很快就被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所借鉴和接纳。

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爹娘"已然成为人口最集中的中原地区最常用的父母亲属称谓。
明清两代,这个叫法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站稳了脚跟,成为举家老小对父母的标准称呼,也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重视家庭伦理的价值观念。
为什么会是"爹娘"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呢?这也别有深意。
从语言学角度看,"爹"保留了上古汉语中对"父亲"音节的古老发音;而"娘"一词虽起源很早,但在唐朝前后才被正式借用为对母亲的称呼。

将"爹"和"娘"并列,正好形成一对既传统又新潮的组合,恰如其分地尊重了父权传统,也照应了日渐提高的女性地位。
平民百姓家中人口普通,大多未受太多系统教育,更没有意识到"辈分纷乱"的说法。
对他们来说,"爹娘"两个字朗朗上口、简单有力,既尊重父母又充满慈祥的亲昵感,是最好的选择。
全国各地方言中,对"爹娘"的音变译音更是不计其数,足见其深入人心。

"爸妈"作为现代标准的父母称呼,直到近现代才重新开始出现。
但"爹娘"这两个字,以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我们今天说"爸妈",只不过是在"爹娘"的基础上,随时代变迁而做出相应调整,让亲属关系称谓与时俱进而已。
无论是新传统,抑或是陈规陋习,中华民族对家庭、家人的崇敬之心,才是永不过时的真谛所在。

汉字的传承和革新,在称呼变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手书结构到发音语音,汉字的变化推动着"爹娘"向"爸妈"的转变。
简单的两个字,承载了语言本源的力量,让中华民族最纯朴的家庭情感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这场变迁并非一蹴而就,缓步推进的过程中充满了动荡和冲突。走过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中国人对家庭观念和亲情表达方式有了全新的思考。

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个体主义的兴起,城市发展的加速,都让传统的等级意识和家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人们开始追求亲子关系中的平等,寻求更加亲昵的称呼。"爸妈"这一新式呼唤,应运而生。它打破了等级藩篱,彰显了平等互爱。
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称呼变迁。新时代的教育注重个体培养,强调独立思考,这与古代的以孝为纲常大相径庭。
家长们也顺应时代发展,更倾向于选择"爸妈"这一平等亲昵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在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中,进一步规范了新称呼在民间的传播。

新旧交替的百年时光,"爹娘"与"爸妈"两种称呼在城乡之间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城市文化更接受现代理念,因此"爸妈"之声在城中响起。而较为传统的农村,老一辈人仍延续着"爹娘"的习惯。
这种差异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不同称呼在代际传承中并存。
时至今日,称呼变迁的轨迹已走到了尽头。"爸妈"成为了全国上下家喻户晓的呼唤,这既是语言演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家庭观念的重大转变。

从尊重到平等,从生疏到亲昵,这种变革折射出新时代下中国人的家庭情感表达。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纵使称呼发生了变化,但亲情的力量却是恒久不变的。
无论"爹娘"还是"爸妈",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对长辈的孝心永远都在。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可贵之处,承先启后,古为今用。
新时代已然拉开序幕,年轻一代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爸妈"之称。

他们在新旧文化的交融中,寻找着对家庭的认同。传统和创新该如何平衡?如何在亲昵中保留尊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永恒课题。
总之,从"爹娘"到"爸妈",这种称呼变迁展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的高度统一,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的不懈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各地对父母的亲属称呼,发音虽然因语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不论是英语中的"daddy"和"mommy",法语中的"papa"和"maman",这些发音都与中文"爸爸"和"妈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发音上的相似性并非巧合,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和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对辅音"b"、"m"、"p"和元音"a"的发音最为敏感和容易掌握。

当婴儿开始模仿大人的发音时,最先能够发出的就是这些较为简单的音节。
因此,"爸爸""妈妈"以及全球其他语种中听起来极为相似的亲属称呼,都源自于人类语言获得的起点—婴儿时期最先学会的有限发音。
这些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音节,很自然就被用来指代人生中最亲密、重要的人—父母。
尽管人类陆续发展出数以千计的语言文字,但对父母最原始、纯真的呼唤,却早已烙印在每一个人的语言基因里,超越了种族、文化和地理的界限,见证了全人类的渊源和联结。
参考资料1.古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背后原因令人想不到——昌邑市广播电视台,2022年11月21日发布

2.父母为何被称呼为“爸妈”,又被称呼为“爹娘”?——新京报网,2021年2月13日发布

U-V
为什么有的地方喊父亲爹,有的地方喊爷
johnny
股票跌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