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教育的失败,培养不出中国画大师,根源在这里

墨客岛的小墨 2024-02-22 15:45:43

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包括中国画方面的人才。不过不容回避的是尽管每年毕业于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才很多,却没有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大师。大多数国画家的水平和面貌差不多。尽管一些人一门心思搞创新,也没能创造出一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面貌,多数昙花一现,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培养大师的角度来说,美院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这种现象与清末民初时中国画的状况有天壤之别,尽管那个时期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之中,不过对于中国画来说,却是一个相对比较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画出了很多彪炳史册的大家,像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都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随后这些大家又开枝散叶,培养的很多中国画高手。比如吴昌硕门下的潘天寿、陈师曾、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等都成为中国画的大家。齐白石门下也出了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铸九、许麟庐、陈大羽等许多高手。黄宾虹著名的弟子有李可染,邵洛羊、林散之、黄达聪等。这些中国画高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经过传统师承制培养出来的。

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三位中国画大师

如今美术院校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是却鲜有真正能够体现中国画特点的大家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究其原因与学校的这种教学体制不无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画教育历来是师徒传承,其实这与中国画的特点密不可分。南齐的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中国画的六法,具体内容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从此以后,六法就成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

李苦禅作品

六法当中的后四项容易理解,但是前两项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就不那么容易领会了,而这恰恰又是中国画的关键。这部分内容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既然不可言传,就无法在美术院校的课堂上传授,只有通过与师父的朝夕相处才能逐渐体悟这部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中国画才真正算入门了,接着就进入了中国画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古人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潘天寿作品

入门之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地下功夫,慢慢就能到达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这种进步一直可以持续到生命的终结。齐白石即是一例,他的画越到老年越精妙,尤其是其去世前画的《风中牡丹》更是显得生机勃勃,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进入衰年的老人所画。这种现象与西洋画完全不同,西洋画家到了老年,由于体力和精力下降便再难出精品。

齐白石最后一幅作品《风中牡丹》

而当下的院校制度起源于西方,特点是把一个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逐个掌握然后再综合。这种方法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有利于速成,不过用在中国画教学上却有不可克服的弊端。由于中国画要追求气韵,气韵的产生又要依靠整体,这种分解法破坏了整体,即使后来经过了综合,也只是堆砌,永远不会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这也是很多院校出身的国画家画不出中国画韵味的原因。

陈师曾作品

现代美术院校教育有高效、速成的特点,但是没有传统师承制包括气韵在内全方位教学优势。简单地否定师承制,导致中国画失去了培养大师的机制。两者的优势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大学教育可以继续沿用,在研究生阶段完全可以采用师承制,当然这个师承制必须是完全按照古法,不能有名无实。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1 阅读:7

墨客岛的小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