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发生了一起国际空间站漏气事件,所幸此次漏气事件并没有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经过舱内宇航员紧急排查之后,终于发现,此次舱内气压失常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直径仅有2mm的小孔。
仅仅是这一个小孔,足以让空间站上的所有人,以及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们,进入紧急状态。这个小孔是怎么产生的,真的有这么大的威胁么?
其实,此次国际空间站导致漏气的小孔形成的原因,目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人猜测,很有可能是太空碎片对空间站撞击形成的。
人们这样猜测,其实不无道理。现在,在国际空间站和卫星航行轨道上的太空碎片不计其数,有的直径可达一米左右,而有些小的如灰尘,仅有几个毫米大小,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统计。
虽然对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对于生活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威胁。
那么这些细小的太空碎片,究竟会对空间站造成多大的威胁呢?
实际上,太空碎片能够在太空中长期漂浮,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每小时15700英里的速度在其轨道上飞行。而如果这些太空碎片的轨道与人造卫星或者是空间站轨道相同,就容易发生撞击。尤其是空间站,由于其体积和接触面积都明显比卫星要大,所以受到撞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大。
一旦发生撞击,在超高速运动的作用下,轻则导致空间站外壳发生破损、穿孔,严重的甚至可能直接摧毁空间站,甚至引发爆炸。
而这次的国际空间站漏气事件中的小孔,就很有可能是太空碎片所为。
这次国际空间站漏气,由于发现修补及时,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国际空间站上所携带的物品,重量都是经过精密测量计算的。
为了减少空间站的质量,国际空间站内的氧气,并不是直接携带上去的,而是有一套循环的系统,通过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用于供给宇航员每日所需,而氢气则与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继续生成水,为下一次电解水提供原材料。
另外,宇航员在太空中产生的汗液、尿液等水资源,也可以被收集起来,经过层层过滤,继续投入循环使用。
所以,这次国际空间站漏气事件并不算重大的事故,只要及时发现,及时修补,就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原来,正常情况下,空间站由于密封效果有限,根本无法做到氧气完全不产生损耗,所以才发明了这样一套氧气循环系统。
那么,这么多的太空碎片是怎么产生的呢?
所谓的太空碎片,指的是报废的或者发射失败的太空飞行器,在太空中损坏变成大量的碎片。其中,有些直径可以达到10厘米甚至更大,有些只有几个毫米大小。
由于这些太空碎片的前身本就是一些卫星、空间站或者是其他探测器,所以飞行轨道多与正常运行的卫星、空间站轨道一致。
上面我们提到过,这些碎片的飞行速度是非常快的,对同轨道的卫星及空间站的危害,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撞击。那么,这些碎片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呢?
早期,人类探索太空的时候,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发射飞行器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有些时候,一些飞行器到达太空后,由于运行故障等因素,在太空中发生解体或者是爆炸,所产生的碎片一部分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向地面靠近,在大气层内发生焚毁,而一部分则停留在轨道内继续保持快速的飞行状态。
而一些已经到了使用年限的飞行器,可以选择继续维护修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如美国的哈勃望远镜,经过五次的维修,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而对于一些无法维修的飞行器,可以选择改变其航行轨道,要么是送入“太空墓地”,成为远离地球的太空垃圾,要么是使其靠向地球,飞行器在通过大气层时,大部分外壳会被焚毁,只有少部分合金无法被高温焚烧,坠落在地球上。
除此之外,还有不被推广使用的办法,就是由导弹进行直接摧毁。这个办法虽然不会对地球本身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会产生更多的太空碎片,危害飞行器的安全。
之前,印度为了证明自己在太空领域的水平足够先进,发射了一枚导弹,摧毁了一颗低轨道卫星。
但是,被导弹摧毁的卫星产生了大量的太空碎片,一部分碎片在经过大气层时被焚毁,一部分停留在卫星轨道内,对轨道内卫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一小部分由于爆炸的冲击力,暂时高于轨道飞行。
这次爆炸产生的大量太空碎片,导致其他飞行器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提高,所以,这种方式是非常不被推广的。
那么,人类发射的太空飞行器真的无法躲避这些太空垃圾带来的伤害吗?
太空碎片对太空飞行器的威胁是巨大的,所以研究人员也在努力想办法避免飞行器与太空碎片发生碰撞。
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太空中发射卫星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太空中的运行的飞行器也越来越多,体积也不断缩小,像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发的卫星,已经小到10个立方厘米大小。
这种小体积的卫星,由于表面积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与太空碎片撞击的几率,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性。另外,由于体积小,意外所产生的太空垃圾也相对减少,且危险系数也大大降低。
而空间站由于其特定的太空任务,需要为宇航员提供足够的生存条件,所以空间站对比人造卫星来说,体积庞大许多,受到撞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那么,空间站应该如何规避这些来自太空碎片的伤害呢?
首先,对于一些直径比较大的碎片,地面上是可以跟踪监测的,如果预测到有撞击空间站的风险,就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站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躲避,避免与大块太空碎片接触,降低空间站撞毁的风险。
而对于一些直径比较小的碎片,由于体积较小且数量较多,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无法跟踪监测,只能靠空间站去硬抗。不过,由于这些小碎片对空间站的伤害有限,是可以进行抵抗的。
虽然在地球上无法监测到小碎片,但是在空间站上是可以的。于是研究人员给空间站也增加了监测系统,虽然这些小碎片无法躲避,但是可以通过碎片监测,预判可能撞击的部位,宇航员就可以在撞击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修补工作,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外,研究人员也对空间站的外部结构进行了优化,但是由于空间站在太空航行时,对空间站的质量有一定的限制,在外壳上无法做到完全保护,因此在一些重要脆弱的部位,可以加装保护罩,以躲避太空碎片的撞击。
此外,空间站的外壳也经过特殊处理,碎片会在撞击到外壳的一瞬间被分散成多个小颗粒,再加上中间缓冲材料的作用,这些小颗粒几乎不会对空间站造成威胁,这样一来,也可以把太空碎片的威胁尽量降到最低。
从这次国际空间站漏气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太空碎片对飞行器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不加克制,太空垃圾越积越多,太空轨道被太空垃圾占据,长此以往,人类的科技将难以飞出地球之外。
所以,现在在发射飞行器之前,不仅要保障太空中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更要减少太空垃圾的产生,为此更要努力发展航天技术,早日打破制造容易回收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