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官场里,"候补"是个特别让人难受的位置。这些人虽然有机会当官,但具体啥时候能上任完全没个准数。当时候补官员还分好几种类型,估计很多人不太清楚这些门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清朝候补官员的那些事儿。
【候补分为不同的类型】简单来说,只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做官资格,并在吏部正式备案的人,都算候补官员。比如刚考中的进士,如果没被选去翰林院学习,就要到吏部参加职务分配。在正式任命具体官职前,这段时间都叫候补期。清代当官的路子挺多,不光是考中进士才行。举人、贡生、监生、荫生这些身份也能做官,还有些特殊途径。在国子监念完书的贡监生,按规定得参加朝廷考试,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将来能当什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他们也得等着补缺。举人这个身份挺特殊,虽然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乾隆年间开始,他们想当官只能走"大挑"这条路。这个大挑每六年才办一回,每次能选上的举人也没几个。在这之前,因为举人还没进入正式的官员选拔流程,所以严格来说还算不上候补官员。
在各种候补官员里,花钱买官的人占了大多数。朝廷有规定,只要满足条件的人给户部交够银子,就能拿到相应的虚职头衔,正式成为候补官员中的一员。朝廷卖官主要是为了填补国库亏空,所以不能光收钱不给职位。每年吏部都会专门留出一些官职给花钱买官的人,但这些空缺职位数量很少,一年到头也就二十个左右。晚清那会儿,花钱买官等着补缺的人比实际空缺职位多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就拿江苏来说,道台这种官职只有几个位置,但排队等补缺的道员有好几千人,这么多人抢这几个位子,能补上的机会微乎其微。县官这类低级职位更夸张,等着补缺的超过万人。对这些候补官员来说,这辈子都别想等到正式任命。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和正规途径获得官职的候补人员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地方官员推荐的。这些被保举的人,通常是因为在军队中立下战功才得到这个机会。
太平天国起义那会儿,湘军里不少人都立了战功。立大功的将领往往能获得提督、总兵这些高级军衔,甚至还能当上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地方大员。不过朝廷通常只给个空头衔,很少让他们真正掌权管事。立下战功的中下层军官,有机会被上级推荐担任巡检、知县或知州这类基层官职。不过这种提拔机会确实不多,除非立下特别显赫的功劳才有可能真正获得任命。
【有缺即用才是候补中的战斗机】清朝的官方记录里,像实录、会典这些资料中,"即用"这个词很常见。举个例子,新考中的进士通常要先去吏部报到,由皇上亲自面试。要是觉得哪个进士年轻有为、人品不错,皇上就会直接让他去当知县,这就叫"即用知县"。
即用知县这个职位并不是直接就能上任的。全国各地知县岗位都是满员的,必须等现任知县离职空出位置后,朝廷才会正式任命新人补缺。军队里立大功的人可以破格提拔,这是老规矩。要是前线军官打仗特别厉害,皇上会直接下命令,让他马上当官。这种提拔方式叫"开缺即用"。比如说有人立了功,本来要排队等知府的位置,但只要圣旨上写了"开缺即用",他就能立刻当上知府,不用等了。另外,文武官员要是因公牺牲,皇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也会照顾他们的后代。一般先给个候补官职的名额,等有职位空缺时优先安排上岗。还有一种任用方式叫"榜下即用",就是科举放榜后直接派官任职。这种情形比较少见,主要在清朝初期有过几例。比如顺治三年首次开科考试时,正值朝廷统一天下的重要阶段,新占领的各省份急需官员,导致大量地方官职空缺。
朝廷当时实在没那么多萝卜填坑,只好盯上新考中的进士。顺治年间头几届殿试放榜后,很多进士刚出宫门就去吏部领任命书,连家都不回直接赶去上任。史书上管这种选官办法叫"榜下即用"。这么多等着当官的人,吏部是怎么挑人的?说白了跟选现任官员差不多,主要看资历深浅来排顺序。以知县这个职位来说,候补人员排队总有先来后到,先拿到候补资格的人按理说应该优先安排。这里说"按理说",是因为实际安排时吏部还得看每个人的出身背景这些具体情况。当候补官员的资历年限相同时,吏部选拔主要看三点:第一看学历背景,正规科举出身的比非科举出身的优先;第二看学历高低,功名高的比功名低的占优势;第三看年龄,岁数小的比岁数大的更有优势。这就是当时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选官时,吏部主要不看个人能力。没当过官的人缺乏实际经验,很难判断他们是否有真本事。除非候选人以前在地方衙门做过师爷,在当地小有名气,这样的人才可能优先获得官职。
举个例子,左宗棠早年在湖南巡抚手下当幕僚。由于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突出,朝廷重臣称赞说"国家离不开湖南,湖南离不开左宗棠"。后来他被授予四品京官头衔,以候补官员身份在曾国藩部队任职,没过多久就被破格提拔为浙江巡抚。对左宗棠而言,担任巡抚这个职位完全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