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这个人在后世有许多争议,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他最后失败了呢?对成功者献上自己卑微的膝盖和对失败者尽情地落井下石,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吗?
但是,不管是捧项羽的还是黑项羽的,对于“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样一句话,应该是没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否定的。
所以,我们那些挖苦项羽失败了的朋友,请学会承认别人一些客观存在的非同凡响。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失败者就一无是处,也不是成功者就十全十美。

那么项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问题,咱们必须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著名的历史名言说起。
这话的真实出处是哪呢?如下: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确定陈胜已死之后,为了增强起义军内部的凝聚力,决定“召诸别将会薛计事”,这就是楚汉之争历史上著名的“薛城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七十岁的名士范增做了发言,对项梁提出了立楚后的建议:“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南公称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那么,范增讲这句话的真实目的的是什么呢?是建议和帮助项梁叔侄明确反秦旗帜!由于之前陈胜吴广反秦也是打着楚国的旗帜,所以咱不能说范增这么说、这么做就完全是错的。但是请大家注意,范增其实已经70岁了,秦朝这个时候一统天下才13年,相当于秦灭楚的时候,范增已经50多岁了。作为一个50多岁的名士,难道范增真的就没有受到楚国王室的照顾和恩惠吗?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范增让项梁叔侄把已经沦落到去放羊了的楚国王室后裔熊心拥立为“天下共主”,恐怕是公私难分吧!
讲句有可能略显偏激的话,项羽一辈子就毁在了这件事情上。

咱解释一下这个事情哈!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句话,但是大家知道有些人是怎么利用这句话给别人上套的吗?利用信息差、认知差玩阴谋阳谋呗!
第一,首倡义旗的陈胜、吴广都是打着“大楚兴”的旗号,你项梁叔侄还好意思去另外搞一条政治路线吗?反秦的原始爆发点在楚地、组织者是楚人、旗号是兴楚,你想另起炉灶?先掂量掂量自己吧!现成的炉灶你不用,你说你要另外搞一套,别人会怀疑你的动机的。
第二,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亲儿子、项羽是项燕的亲孙子,而项燕正是战死在秦国灭楚的战斗中,也就是说,项家的命运早已被打上了深深的楚国烙印。你爹、你爷爷是国家英雄,怎么他还尸骨未寒,你们就不想做楚国的忠臣了吗?在楚国王室后裔没有死绝的情况下,你项梁和项羽就只能接受“君是君、臣是臣”的现实。
第三,范增提出让项梁叔侄去寻找楚怀王后代并奉为天下共主,于他个人而言,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完美招数。于名来说,范增至死不忘故国的忠勇之名是无懈可击的;于利来说,原本已经在放羊的熊心被他这么一运作而成为了天下共主,那要怎么样才能还得上这份恩情呢?

咱们后面会抽丝剥茧地讲到,其实项羽这个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是相当有天赋的,并非大家所说的军事满分、政治不及格。项羽最终败在哪里呢?败在年轻单纯这一个点上。
比如熊心被他们叔侄扶持上位后,立马在他叔叔项梁死于定陶之战后,联合楚国的遗老遗少(主要就是范增这种前朝官员和名士)夺了项羽的兵权。那家伙,各种把项家军打散,然后就是巨鹿之战前夕那种紧要关头,也安排宋义为上将军、范增为末将军,一前一后地对项羽这个次将军进行钳制……这就是年轻的项羽不懂世道险恶的典型体现。他以为自己怎么对待熊心、范增等人,熊心、范增等人就一定会怎么对待他。

所以这里多说一句,年轻的朋友,不管你们多么有天赋、有勇气、有能力,该交的学费你们一分也少不了。少一分,你们最后就要用十倍、百倍的代价来为之买单!
其实但凡项羽市侩圆滑一点,就不可能有后面什么“楚汉相争”的故事了。什么拥立熊心,狗屁!人家陈胜吴广也打着楚国的旗帜,他们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了吗?还有景驹这个打酱油的,人家也是打着楚国的旗帜,他又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了吗?谁受益,谁出力,要拥立熊心不是不可以,总得让熊心拿点东西来入股嘛!要么是资本,要么是态度!怎么能让他轻易地实现空手套白狼呢?项羽稍微像刘邦那样有点生活经验,就知道这种情况下,熊心一定会变成一只白眼狼的。这是人性决定的,得来太过容易,珍惜就会简单粗暴。

项羽应该是从小丧父,因为他从小是跟着叔叔项梁长大的,只是不知道他父亲是随爷爷项燕战死沙场还是怎么去世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男孩子来说,叔叔是不大可能完全代替父亲的角色的。这个咱就不展开说了,反正有些东西必须要父亲去言传身教,比如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和感悟。
项羽从小就天赋异禀,叔叔项梁也算是对其倾尽心血了,把自己所掌握的军事和武力方面的知识对其倾囊相授。但项羽一学就会之后,表示自己非万人敌之术不学。跟孙悟空选兵器一样,不是金箍棒那样的神兵利器,啥宝贝到他手里都嫌轻。

项羽成年之时楚国已经亡了多年了,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家人的生活处境在不跪下当二鬼子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是不可能好到哪里去的。所以,我们后世之人在对比项羽和刘邦之时,总会拿项羽出身比刘邦高贵得多这一点来说事。落魄的凤凰不如鸡,项羽的出身确实比刘邦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优势也没那么明显。都是秦朝统治下的失意者,半斤配八两,谁又比谁好到了哪里去呢?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难以摆脱的桎梏,但是这一点对项羽来说是无效的。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了楚国地盘,年轻的项羽在人群之中居然发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呐喊“彼可取而代之”。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无知者无罪嘛,不需要负责的豪言壮语谁不会说?但是大家如果真正了解普通人在绝对权威、绝对气势下会是什么心态,可能就不会这么认为了。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秦舞阳跟荆轲去刺杀秦始皇时,难道他没有心理准备吗?没有鼓足勇气吗?但在面见秦始皇的时候,居然被秦始皇身上的帝王之气压迫得直打哆嗦。别看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嘴硬得不怵任何人,但真的见到了比自己级别高很多的大领导、比自己段位高很多的大老板,基本上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话都不一定能说利索,更遑论去抒发什么豪情壮志了。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项羽这个人是自带睥睨天下的气势的。这种藐视一切的气概通常还是后天难以培养的,必须是与生俱来的。同理,咱们也为隔壁的老刘点个赞,人家也曾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豪言壮语,所以老刘真的不是什么油腔滑调的老流氓出身,人家在心性、心志方面是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
简而言之,项羽其实注定就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他要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天赋和气魄把这个时代渲染得格外的激动人心、光彩夺目。

项羽和项家人早年的经历在史书中语焉不详,但是从一些细节之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过得是比较窘迫的。比如项羽的叔叔项梁曾屡次犯禁而又脱身,私下结交豪杰,这说明他们家一直都是秦朝官府重点打击的对象;又比如他的另一个叔叔项伯因为杀人潜逃从而欠下了张良一份人情债,也说明他们这一家子在秦朝官府心目中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黑恶势力”的存在。
混迹江湖多年之后,项羽和叔叔项梁终于等到了大泽乡起义这颗信号弹,然后趁势加入了反秦浪潮。

但白手起家永远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他们虽然能够凭借名门之后的身份去争取和笼络一些苦秦亲楚的势力,但那终究只是杯水车薪。起势永远都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
在项羽跟叔叔项梁到处去拉队伍期间,有一件事是值得大家去重点关注的。那就是项梁叔侄去拉拢会稽代理郡守殷通的时候,殷通表现得很有其他的想法,然后项梁找理由把项羽叫进去,项羽直接来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百人斩”,最后成功地接管了会稽郡。
也正是因为有项羽这个战神在身边,项梁起事之后就一直没吃过什么败仗,基本上是逮谁灭谁,逐渐成为了天下反秦势力中的最粗大腿。

也正是因为项梁以楚人身份和名义发展成了反秦的带头大哥,前面提到的范增等楚国遗老遗少终于纷纷爬起来了,纷纷“团结”在项梁叔侄的周围,并通过各种政治协商会议,把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奉为了天下共主,还让熊心跟他爷爷享用一个名号,还叫“楚怀王”。
熊心上位之后,项梁便在定陶之战战死了。反秦主力项家军一时间便变得群龙无首了,因为项梁战死的时候,项羽正和他的结拜大哥刘邦在外作战呢,根本来不及接管项家军主力和政治布局。结果熊心就趁势闪电出击,把项羽的兵权给剥夺了。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熊心他不久之前还是个放羊娃呀!这种快准狠的夺权手腕和布局,是当时的他能够独立完成的吗?所以,人性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不忍直视!那些楚国的旧臣呀!楚灭的时候独善其身,反秦的时候不敢冒头,但一旦项梁叔侄打开局面了,就如此迫不及待要把项家军当成工具人了,让人拿什么去爱他们呢?

可就在熊心一党正忙着架空项羽、分化项家军的时候,秦朝最后一位名将章邯在北方打出了摧枯拉朽之势,反秦的大局不保了。被打得危如累卵的赵国赶紧呼救全天下。而被抬为“天下共主”的熊心不得不发兵救赵了,因为不发兵救赵,以后就没有人会把你熊心和楚国当成反秦领袖了。
但即便如此,熊心等人依然想死死压制着天才指挥官项羽。熊心兵分两路,一路是由上将军宋义领衔主帅、项羽担任副将、范增担任末将,率领尚未完全打散的项家军充当主力的5万兵马北上救赵;一路是由被熊心视为重点拉拢对象的刘邦担纲主帅的几千人西进去收拢项梁兵败后的残余楚军势力,然后直捣黄龙、进击咸阳。还看似很公平地宣告天下:谁先占领关中,关中王就是谁的了。
有一说一,这种安排对项羽是极具侮辱性的。项羽都没有军事自主权,他拿什么去跟其他人争着先入关中呢?再说北上直面秦朝的长城兵团和章邯兵团这种精锐部队,跟刘邦一路向西打形同虚设的县大队,这是一个概念吗?要知道陈胜吴广当初都几个月之内就打到函谷关外了呢。公平?多么讽刺的表面公平呀!所以很多人对项羽离奇愤怒于刘邦抢先入关很不理解,扪心自问,如果换作大家是项羽,只怕会更加意难平。

没有任何意外,宋义率军走到安阳(非今日之安阳,离巨鹿战场尚有500余里)就不动了。只要项羽提出要进军,宋义便表示我是统帅我说了算。宋义在安阳停了一个多月,期间除了吃吃喝喝外,还特意干了一件让项羽特别恶心的事——不作为的宋义在自己儿子的前程上很想作为,他挖空心思地把自己的儿子运作成了齐国的国相,谁都知道齐国的田荣忘恩负义害死了项羽的叔叔项梁,这么做不是摆明在恶心项羽吗?
经历了各种极端打压之后,项羽终于如梦初醒了,原来这个世界君子很少、小人很多,真想干出点轰轰烈烈的事情来,除了依靠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靠不住的。项羽以自己的绝对军事威望悍然发动兵变夺权,杀死了宋义、逼服了范增,率领部队火速前进,以天人之资创造千古留名的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段位呢?这么说吧,在中国的军事史上,无论怎么排,它都不可能会掉出前十的。孤军作战、以寡敌众,一战打崩秦朝的国防信心,一战打得个旁边看菜下饭的其他诸侯趴着去项羽的营帐去尊奉项羽为天下盟军的上将军……这就不是一个普通名将干得出的事,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项羽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
所以说,天赋这东西从来都是强求不来的。类似于项羽这样的天赋怪,后世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个,韩信、霍去病、李世民……大家觉得还有谁呢?
别急!这样的巅峰代表作,项羽后面还有毫不逊色的彭城之战哈!

尽管后面接管秦朝江山的人是刘邦,但谁来了也得客观地承认,真正推翻秦朝的就是项羽。
可是,就跟我们今天的职场一样,不是谁的能力强、谁事情干得多、谁实实在在地立下的功劳更大,谁就一定能成为最大的明星、得到最大的体面,就在项羽以霸王之勇逐步打残秦朝的国防军事时,刘邦那个老六一路没怎么费劲就率先打进了关中,顺利夺得了灭秦的头标。
关于刘邦西进咸阳的过程咱们以后会详细介绍,这里只提两个细节:第一个就是刘邦出发时本部兵马也就几千人,等他进入咸阳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人马了,可想而知,这一路上是吃好喝好了的;第二个是刘邦为了确保自己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的,曾经掘开黄河渡口去阻止同为友军的司马乂所部,可见刘邦玩阴的是从来不含糊的。
世人都说项羽为人过于霸道,明明是刘邦抢先完成“怀王之约”的,但他就是要霸道地抢了本该属于刘邦的一切,这么说表面似乎没什么毛病。但实际上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觉得项羽真的该逆来顺受吗?

刘邦在咸阳爽了一段时间后,被张良和樊哙劝醒了,终于不甘地把群雄领袖的位置让给了项羽。然后,项羽入主关中后便开始分封天下,然后衣锦还乡。
这中间,无论是鸿门宴还是分封天下,亦或是项羽没有留守关中,在后世都是挺给项羽招黑的。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便一一解释,只能先笼统地说一句,其实项羽的选择和决策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比如鸿门宴时,项羽是真的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也没有杀刘邦的必要,而且之后项羽也并不是没有对刘邦起防范之心。随随便便地给项羽扣一个“目光短浅、妇人之仁”的帽子,这是很不礼貌的。

项羽自此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客观原因有很多,但主观原因就是他太年轻了,对人性和社会之险恶、狡诈严重不足。他所厚待的韩信、陈平、英布、张耳、魏豹、司马乂等等都先后背叛了他。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现实往往就是那么肮脏又无奈,背后只有自私两个字。
这么说吧,项羽的历史地位和功名是打出来的,而刘邦是混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说能混就不对,但我们绝对不能说真刀真枪打出一片天地是错的。
曾有人说,古往今来的文人之中,最懂项羽的人是李清照,这个话很讽刺,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有时候确实只有女人才更懂男人的高贵之处。

项羽之后再无项羽。因为自此之后,我们的价值观之中会多了许许多多的功利主义。很多人宁可去崇拜那些为了活命而不惜让所有人坠入深渊的枭雄,也不愿意认可明明可以逃生却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项羽没了,标志着中国真正有一定的贵族精神的时代和社会一去不复返了。也许只有大家读懂了后世司马懿家族为了获取最高权力而不惜让整个中华民族付出了长达四百年的黑暗沉沦时,才能明白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多么需要项羽这样的人。
君子有所有所不为,很多时候项羽让人感觉不够狠的地方,恰恰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地方。

项羽之殇,是一个时代之殇,是一个阶级之殇。不是项羽本人不行,而是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到了这个历史拐点注定要被滚滚洪流所吞噬。
一个二十多岁掀翻一个帝国的神勇之士,一个留下霸王别姬千古名曲的痴情之人,一个导演破釜沉舟的不世天才,一个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其实我们真的不应该再对他去苛责什么。当一个高贵的灵魂,倒在模糊的现实之中,孰是孰非孰又知道呢?
这一点,我们都要向刘邦学习!刘邦为了弄死项羽不惜一切代价,但在弄死项羽后,刘邦却是给了项羽极高的尊重和评价。厚葬了他、厚待了他的族人、甚至给项家人赐国姓,项羽的族人很多都成为汉朝的侯爷……生死之敌的尊重才是最能说明问题。
识别男人的往往是女人,识别英雄的往往是对手!
用户19xxx22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萍踪浪迹
成王败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