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让领导先走!以色列改变了战争规则,把高层作为首先打击目标,战争的消耗品,这将有益于人类最终结束战争。传统的战争模式高层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底层就是那个代价。而以色列“定点清除”(让领导先走),则将战争决策者置于风险前沿,使用首先承担发动战争的结果,从而威慑潜在的野心家和战争狂人。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若随后希特勒以下数十名纳粹高层被定点清除,二战或许会呈现不一样的历史。近期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中,以色列展现出强大的情报获取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通过“定点清除”战术,尤其是在未爆发大规模地面冲突前,就有效瘫痪了真主党的指挥系统,极大削弱了其作战能力。此前,除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之外,整个真主党领导层皆被定点清除。北京时间9月28日凌晨,正在美国参加联大的内塔尼亚胡在宾馆收到消息:纳斯鲁拉带着他的堂弟和女婿(预定的两名纳斯拉的继承人),在真主党总部和伊朗高官召开紧急会议,商量真主党中高层岗位的人选。军方请求内塔尼亚胡授权攻击真主党总部,将所有参会人员全部消灭掉。内塔尼亚胡批准了攻击行动。
随即,以色列军方的数枚导弹砸向这座大楼,剧烈的爆炸将整栋大楼炸成了齑粉。从9月17日BP机大规模斩首至今,以色列军方已经完全摧毁了真主党的指挥系统,炸伤了4千多名骨干成员,把他们打回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石器时代。中东平头哥虽远必诛,从不打嘴炮,再一次让人刮目相看!以色列选择定点清除(让领导先走)的战术,是特殊的安全环境和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选择。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大规模正规战争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巴解组织、真主党、哈马斯等组织发动的非对称战争。这些组织惯于化整为零,藏匿于平民之中,将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场所作为掩护,采用游击战、恐怖袭击等方式对抗以色列。这种“敌我不分”的战术给以色列国防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有效打击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平民伤亡,成为以色列必须面对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定点清除”战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结合情报收集、精确制导武器和特种作战的复合型战术,旨在通过精准打击敌方关键人物,瓦解其指挥系统、破坏其作战能力,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略目标。从技术层面来看,以色列拥有先进的侦察卫星、无人机、电子监听设备等,能够实时监控敌方目标的动向;同时,以色列还具备强大的网络情报收集能力,可以渗透敌方通讯网络,获取关键情报。在打击手段方面,以色列拥有精确制导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先进武器,能够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损害。
自2000年9月开始,以色列就大规模开始对哈马斯等组织进行定点清除。在此后的冲突中,“定点清除”战术的有效性在历次阿以冲突中得到了验证、通过清除伊朗、哈马斯、真主党等组织的领导人及骨干成员,以色列有效打击了这些组织的士气,扰乱了其指挥系统,使其难以组织有效反击。此外,“定点清除”还具有威慑作用,迫使敌方领导人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不敢轻易露面,从而限制了其活动范围,降低了其指挥作战的效率。
然而,“定点清除”战术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首先,其合法性受到质疑。一些人认为,“定点清除”违反了国际法,构成法外处决。其次,其有效性也存在争议。批评者认为,“定点清除”只能暂时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此外,“定点清除”过程中也存在误伤平民的风险,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尽管存在争议,“定点清除”战术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以色列应对非对称战争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的加持下,以色列的“定点清除”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其精准度和打击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然而,以色列也必须认识到,“定点清除”并非万能灵药,单凭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只有通过政治谈判、经济发展等综合手段,才能最终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总而言之,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战术是其在特定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下,为应对非对称战争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作战方式。它体现了现代战争中科技、情报和精准打击的重要性,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未来,以色列需要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一战术,并积极寻求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地区冲突。
此前,不惜一切代价,底层就是代价。让领导先走!此后,不惜一切代价,高层也成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