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前说能自动驾驶,出了事立马改口是辅助功能!天下套路都被车企玩明白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汽车自燃事件,最让老百姓生气的根本不是车烧了,而是车企的“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销售人员吹得天花乱坠:“这车能自动躲障碍物,开车睡觉都没问题!”可一撞上车,家属要数据的时候,车企立马改口:“驾驶员得自己盯着啊!”

就拿这辆烧毁的小米SUV来说,宣传时吹牛“智能系统能提前预警”,但实际撞车前系统只给车主留了1秒钟反应时间。有人算过账:正常人打喷嚏都得闭眼0.8秒,这是救命还是催命?
更损的是用户合同。买车时大字写着“智能驾驶”,合同角落里藏着句话:“出事了车主自己负责”,这字小得要拿放大镜看。网上有人吐槽:“这不是卖车,这是卖免责声明送四个轮子!”
说句大实话:
买车千万别信广告词,什么“自动驾驶”“智能避险”,都当故事听!
看看特斯拉就知道了,之前拿“自动驾驶”当噱头被告了多少回,罚款还没广告费的零头多。
二、营销吹上天 安全落了地车企的发布会个个像科幻大片:续航1000公里,五分钟快充,自动泊车....但现实中的新能源车:“充电一小时排队三小时”“下雨天雷达变瞎子”。去年全国烧了2000多辆电动车,六成跟电池和智能系统有关。
看看他们怎么坑人:
低配车不配安全:小米这款车,低配版直接砍掉关键雷达,光靠摄像头认路。到了晚上路灯昏暗?下雨玻璃起雾?车企的解决方案居然是:“建议加钱买个高配”——合着穷人的命不算命?
数据成了糊涂账:撞车都烧死人了,家属要行车数据,车企拖了三天才给个支离破碎的记录。懂行的人一看就火大:自动刹车根本没启动!水泥墩子在系统眼里可能就是空气。可你猜车商怎么说?“静止障碍物不在识别范围”——难不成路上掉个冰箱大家还得自觉躲开?
人命不如测试数据好看:现在车企测试最高就64公里/小时撞墙,但现实高速随便一脚油门就上100。就像考试拿小学题目练手,真上战场能顶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都看不下去了:“某些车企天天吹技术突破,碰撞测试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标准!”
最近群里有个爆料特别扎心:某品牌宣传“实验室续航1000公里”,实际七折起步;自动变道功能演示拍了20次才成功1次——合着我们真金白银买的车,还没人家实验室的模型靠谱?
三、治治车圈吹牛病 得学三招防身术大伙不是反对技术进步,但不能拿老百姓当小白鼠啊!想要不被忽悠瘸了,这三招防套路攻略收好了:
第一招:立法给车企上嚼子
甭管宣传说什么“自动”“智能”,广告上必须用巴掌大的红字写上:“这玩意儿会撞!会烧!能死人!”
抓住虚假宣传直接罚销售额20%,看他们还敢不敢编故事。
第二招:数据全都晒出来
行车记录实时上传国家平台,车主手机随时能查。
成立专门调查组,成员得有车主代表和理工直男,别让车企自己当裁判。
第三招:买车牢记防骗三连问
销售吹功能时,直接打断:“出事了能赔我命不?”
签合同前拿手机录像:“麻烦把免责条款大声念一遍。”
试驾不挑晴天专选暴雨天,让销售表演自动泊车。
最损的是网友总结:“现在新能源车有三宝——用户协议、临时工、已离职的领导。”话说回来,有车主在车上贴了条标语倒是提神醒脑:“本车智能系统随时失效,请用人类大脑驾驶。”
棋子
智驾就是卖车的噱头,实际上一点卵用没有,还增加事故率,你到底是闭眼还是盯着它?盯着它更紧张更累有个屁用么?闭眼吧,要命真不想开车那就不要买车不就行了!
用户10xxx22
你未成年嘛,还是你的驾照买的?你坐在驾驶位就要为整个车的安全负责!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还跟三岁小孩一样,摔倒了怪地不平?明明是辅助驾驶,你偏要当自动驾驶,修路已经改到对向车道行驶,车辆几次提示速度过快了,还不当回事,看看车内视角,前排两个座椅都放到了超过B柱20公分以上的位置,基本是躺着在开,喷子怎么不提,巨婴怪谁?
baba
没事,粉粉们会自我洗脑安慰他们自己的[呲牙笑]
匠人
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