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

赋墨尘 2025-04-25 17:27:40

【前言】

汉朝刚露头角那会儿,刘邦可真是个机灵鬼,他没一股脑儿地扔掉秦朝的老规矩,反倒觉得里头有些玩意儿挺中用,于是就拿过来,左改改右补补,整出了个汉初特有的“郡国一块儿来”的制度。这么一来,他自己呢,也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那把最风光、最威风的龙椅,成了大伙儿都得低头喊“万岁”的皇上。

可这事儿就闹出笑话来了,你想啊,刘邦刚当上皇上那会儿,他老爹刘太公还硬朗着呢。刘邦一跃成了天底下头号大人物,连自个儿的亲爹见了他,都得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好。

要说在古代,老子给儿子磕头,那可是大不孝的事儿。可刘邦当上了皇帝,那地位,嗨,比天高,谁还能比他更牛气?偏偏刘太公呢,还是个平头百姓。按规矩,百姓见皇帝得行礼,这可咋整?皇帝老子和百姓爹,这礼数咋摆,真是个难题!

刘邦随手翻了翻史书,嘿,还真让他瞅着了个妙招儿,这招儿灵得很,以至于后来那些开国的大佬们都跟着学了,一学就是两千来年。

【一、流氓翻身成皇帝】

您要是提起刘邦,大伙儿准保会笑称他为“街头龙袍客”。这事儿得从他还没威风八面,还在老家沛县那会儿讲起。那时候啊,他简直就是村里巷尾那溜达来溜达去的“闲散大使”。别看他后来风光无限,想当年,那可真是个地地道道,满街溜达不着四六的“溜达爷”。

您知道吗,那会儿刘邦啊,手头可不太宽裕,说白了就是没个正经活儿干,兜里比脸还干净。全指着家里那点口粮活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到了饭点儿,刘邦那是掐着点儿往他大哥家窜,就为了省下一顿饭钱,跟白吃白喝似的。更逗的是,他还时常领着一帮子狐朋狗友,一块儿去大哥家蹭饭,那场面,可真够热闹的!

可偏巧他大哥走得早,家里头就剩下大嫂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忙活。那会儿,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甭提一个女人要扛起整个家了,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大哥家本就过得紧巴巴的,可刘邦这小子还老爱来蹭饭,这让大嫂心里头直犯嘀咕,但又不能直接跟小叔子翻脸。有那么一回,刘邦又领着朋友来了,大嫂心想,得想个法子让他们知难而退。于是,她故意拿起锅碗瓢盆乒乒乓乓地一顿捣鼓,那动静大得,明摆着告诉人家:“嘿,咱家饭可没了!”

刘邦一听,心里就明白了,这是要让他自个儿张罗饭局啊。他二话不说,领着朋友们就出门搓了一顿。等酒足饭饱回来,一瞅大嫂家,嘿,桌上摆着热乎饭呢!这下可好,刘邦乐呵呵地打趣起大嫂来:“您这是藏着掖着干啥呢,生怕我们多吃一口是怎么着?”

您瞧瞧,就连刘邦后来当上了皇上,给自家人封赏那会儿,心里头还惦记着那档子事儿呢。他觉得大嫂那会儿可真让他丢了大人了,于是呢,就给大嫂的儿子封了个“羹颉侯”。您听听这名字,可不是嘛,刘邦这肚量啊,说实话,也就那么回事儿,不怎么宽广。

可就算这样,刘邦在讲究家庭面子的事儿上,那是一点不含糊。他一当上皇上,立马就把老爹刘太公接到宫里来住,让老爷子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也好歹享享福。

可他偏偏漏掉了一档子事儿,这世上哪儿能容得下俩皇上呢?他自己当上了大汉的开国皇上,那他老爹刘太公,该往哪儿摆呀?

【二、受父亲跪拜违反礼制】

您知道吗,古时候的人们,那可是把孝道看得比自个儿性命还金贵。这事儿啊,不光是儒家在那里吆喝,就连那春秋战国,诸侯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孝”这个字眼儿,也是大伙儿嘴边上挂着的,谁也不敢轻易怠慢。那时候,孝啊,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是人人都得照着做的规矩。

说道孝道啊,它讲究的是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打小起,孩子们就得明白,自个儿在爹娘面前那是矮一截的。见了长辈,得毕恭毕敬地请安,还得好好侍候着。尤其是那些个大官贵人家,更是把这套规矩看得比天还大。为啥呢?这不光是“孝道”里头的讲究,更是宗法制那套玩意儿的要求嘛!

可您瞧瞧,刘家那摊子事儿,简直是孝顺这事儿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都不顶用了。你说这事儿咋整?老理儿到了这儿,全抓瞎了。

刘邦,刘太公家的小子,按理说,见老爹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您瞧瞧,人家刘邦,那可是坐在龙椅上的一国之君,尊贵着呢!刘太公就是想赏他点什么,也没法儿让他比当皇帝的儿子更风光。除非吧,刘邦一挥手,说:“得嘞,爹,这皇位您来坐!”那刘太公成了皇上,刘邦拜拜老爹,这才名正言顺。不过,这事儿,想想也就罢了。

可这么一来,大臣们铁定不买账。你想啊,他们心服口服的是那把天下硬生生打下来的刘邦,而非刘太公那个土里土气的庄稼老汉。他?能算哪门子君主呢!

刘老头儿心里明镜似的,晓得自家小子如今今非昔比,成了大人物,可不是随便谁都能见着的了。于是乎,有那么一天,他干脆领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地上了门,说是去瞧瞧自家那出息了的儿子。

这事儿可真够呛!虽说刘邦那小子算不上啥大孝子,想当年项羽那家伙把刘太公给逮了,还扬言要把老爹炖成肉汤,刘邦呢,倒是说了句“分我一碗”这种离了大谱的话。但话说回来,他这话可不是当着他老爹的面儿说的呀!

瞧瞧,眼下这场景,老爹还有那些个长辈们,齐刷刷地给自己磕头,这不是明摆着要给咱刘邦减寿嘛!刘邦我一瞧,得嘞,赶紧伸手把老爹刘太公给搀了起来,嘴里还嚷着:“打今儿起,老爹您就不用再给我行礼啦!”这一句话,轻松愉快,就把事儿给办了。

可光这么着哪成啊,刘太公的身份地位到底咋摆弄明白,这事儿可把刘邦愁得不行。你说吧,给他封个高官显贵吧,好像不太对味儿;不封吧,又显得咱这当儿子的不地道。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难题!

要是刘太公在刘邦当上皇上之前就两腿一蹬,走了,那事儿可就省事儿多了。咱们只需给刘太公安上一个“皇考”的名头,就齐活了。你想啊,“考”不就是指那已经归西的老爹嘛,那“皇考”不就是皇上那已经不在人世的老爹嘛。

可眼下刘太公还硬朗着呢,哪儿能活着就给人冠上“先考”的名头,这不是明摆着咒刘太公早登极乐嘛!对刘邦来说,这事儿太不地道了,得让人背后戳脊梁骨,臣子们也得私下嘀咕他不是个东西。

刘邦心里头一犯嘀咕,就开始捣鼓起那些老掉牙的史书来,琢磨着能不能从那些礼法规矩里头淘换出个解决办法。嘿,您还别说,这一翻可真让他给翻着了,而且那例子,近得就跟隔壁老王家的事儿似的!

【三、“太上皇”的由来】

要是时光能倒流个几十年去,那会儿秦始皇刚把六国给收拾利索了,成了整个地界的老大。他还给自个儿这牛气冲天的位子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号:皇帝。

秦始皇一统江山,自个儿当上皇上后,就开始给那些亲戚们改头换面,重新封号了。就连他老爹,原先的秦庄襄王嬴异人,也得换个新称呼。这事儿,秦始皇办得那叫一个利索,丝毫不含糊。

在秦朝还未站稳脚跟那会儿,大伙儿管上上任的王啊,都习惯叫“先王”。可这不,新国家一建立,头儿的名字也跟着升级换代了,成了“皇帝”。你说这“先王”再喊出口,不就显得有点儿过时了吗?

要是随便喊一声“先皇”,那倒也简便,后世不少皇上都这么糊弄过去了。可咱们这位秦始皇,他的身份那是独一份儿的,这么叫,哪儿能显出秦家皇族的尊贵呢?得嘞,他老人家一拍大腿,有了主意,干脆把秦庄襄王给捧上了天,尊称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嘿,秦家的排面儿,那可是足足的!

刘邦一瞅见这称呼,心里头那个美呀!为啥呢?因为这秦始皇跟他那简直是撞大运撞一块儿了。秦始皇当了皇上,回头就给老爹追了个大大的封号,他呢,也一样,坐上龙椅后,也得给老爹整个响当当的名头。

您瞧瞧,虽说秦庄襄王那会儿早蹬腿儿去了,可他的境地跟刘太公那是一模一样的遭遇。刘邦心里头琢磨的,就是这么一个名头——听着比皇上还金贵,其实手头半点实权没有的玩意儿!

打那以后,刘邦干脆利落地跟手下大臣们说了这个想法,说要照着秦朝那套来,把老爹刘太公捧成太上皇。大臣们一听,都觉得这主意挺靠谱,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唱反调。

您瞧瞧,刘太公这一出,可真是绝了!他老人家一不小心,就成了咱们国家头一号活着的“太上皇”。更逗的是,他这辈子压根儿没坐过龙椅,却偏偏戴上了太上皇的帽子,独一份儿的事儿啊!这事儿说出来,谁信呢?可它就是这么发生了,刘太公,您可真是个传奇!

【结语】

刘邦这一手,嘿,可真叫后头的皇上们心里头直点头。打那以后,皇上们就照着刘邦的路子,稍微动动脑子改巴改巴,不少朝代头一任皇上,都给老祖宗们脸上贴金,愣是把往上数好几辈的爷爷奶奶啥的,都给封成了皇帝。

这么一搞,开国的大佬们可真是聪明绝顶。他们不光能给自家脸上贴金,还能顺溜地把老祖宗、老爹捧成太上皇,嘿,这可真是既得了面子又得了里子,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事儿嘛!

0 阅读:9
赋墨尘

赋墨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