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清淤试验,互利共生效果,模式推广评估

小董养殖 2025-02-21 14:30:48

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清淤试验,互利共生效果,模式推广评估

在养殖的世界里,像大闸蟹这样的水产可是个宝贝。大闸蟹,肉质鲜美,在市场上那可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美食。大闸蟹的特点可不少呢,它的蟹壳青亮,蟹爪有力,蟹肉饱满,蟹黄或者蟹膏更是一绝。从价值上来说,它不仅有市场价值,能为养殖户带来收益,还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泥鳅呢,也是个挺有趣的小生物。泥鳅身体细长,表面有黏液,游动起来很灵动。它的价值也很独特,泥鳅肉质细嫩,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而且泥鳅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营养市场也有一定的份额。

现在咱就说说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这种养殖模式。在传统的养殖场景下,大闸蟹塘是有痛点的。就拿养殖环境来说,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塘底的淤泥会越来越多。像在江南水乡的一些大闸蟹养殖场,塘底淤泥如果太厚,会影响水质,这水质要是不行,大闸蟹的生长发育可能就会受到限制,容易出现生病的情况。而且,清理淤泥可是个大工程,既要花费人力,又要投入不少成本。

我之前就了解到一个北方养殖户老张的事儿。老张在河北那边有自己的养殖场,他之前就是一直单纯地养大闸蟹。每年到了养殖后期,他就发愁塘底的淤泥问题。他想清理淤泥吧,又得停工好多天,还得花钱雇人来弄。而且他发现,淤泥一厚,大闸蟹的活力好像都不如以前了。

那泥鳅清淤是个啥原理呢?泥鳅可是很厉害的“清道夫”。泥鳅每天在塘底钻来钻去,它会在淤泥里找食物,这样就把淤泥翻动起来了,让淤泥中的有机物更快地分解转化。比如说一些烂掉的藻类、残饵啥的,泥鳅翻动淤泥后,这些物质就能更好地被其他生物利用,水质也就跟着变好了。

有个养殖户老李,他在江苏的某个大闸蟹塘口进行了混养试验。老李说,刚开始他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选择了当地常见的泥鳅品种,这种泥鳅适应本地的水温,在南北地域上有不错的表现。他还对比了一些冷门绿植,你想啊,植物在土壤里的作用在塘底也有一定相似性。像苦草,它是冷门绿植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根系很发达,在水底能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还有狐尾藻,它能在水体中大量吸收营养物质,这就好像是大闸蟹塘里的清洁员;菹草呢,它在低温环境下很活跃,可以在大闸蟹的一些冬眠阶段维持水体的一些微生态稳定;轮叶黑藻,它的繁殖能力不错,在南方湿热环境的塘里能快速占据优势;金鱼藻,它是很耐低氧的植物,这在夏季闷热的大闸蟹塘里就很关键。而泥鳅呢,它和这些绿植的作用有些是互补的。

老李在混养之前,他的塘里大闸蟹的发病率比较高,大概在百分之十五左右。混养泥鳅三个月后,也就是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变化,他发现大闸蟹的发病率降到了百分之十左右。而且大闸蟹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原来从小蟹到成品蟹需要8个月左右,混养泥鳅之后,7个多月就差不多能长成了。

这南北地域差异在养殖里影响可大了。在南方,像广东那边的池塘,水质偏甜,水温较高。南方的养殖户陈姐说,她在自己的大闸蟹塘混养泥鳅的时候,发现因为气温高,泥鳅的繁殖速度比北方要快一些,所以泥鳅清理淤泥的频率也更高。但是南方的蚊虫多,会影响塘口的环境,需要额外注意。

在北方,比如辽宁那一带的养殖场。由于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而漫长。一位养殖场老板王大哥说,他在冬季会减少泥鳅的投放量,因为低温下泥鳅的活动能力下降,泥鳅对淤泥的翻动也就减少了。但到了春天,随着水温升高,他就加大泥鳅的投放,让泥鳅赶紧开始工作。

那这种大闸蟹和泥鳅混养,泥鳅清淤的模式要怎么评估这个互利共生的效果呢?首先是看水质的变化,像前面提到的各项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等。还有大闸蟹和泥鳅的生长状况,包括大闸蟹的个头、肉质,泥鳅的体型、活力等。然后就是产量的改变,以前可能一个大闸蟹塘亩产大闸蟹七八百斤,混养泥鳅后,产量提高到了一千斤左右,同时泥鳅的产量也能达到一定的数量。从成本方面看,减少了淤泥清理的成本,还有就是减少了疾病防治用药的成本。

再举个例子,在湖南的一个大闸蟹塘,这个地方地貌上靠近山洼,水源充足但水草有时候长得不太好。养殖户赵大爷采用了这种混养模式。他说,在鱼虾和泥鳅的粪便滋养下,山洼地带来的那点养分被充分利用起来了,大闸蟹和泥鳅都养得不错。而且不同品种的泥鳅,比如有些泥鳅体表更光滑,游动迅速,更适合在塘的中心区域活动;有些泥鳅鳞片厚实,在塘边活动更自如。

随着时间推移,比如一年到头这么个周期。不同季节里,池塘的生态在不断变化。夏季高温高湿,是大闸蟹生长的快速期,也是水质变化的关键期。泥鳅此时活跃起来,它们的排泄物又能成为有益的肥料。到了秋季,收获的季节,大闸蟹饱满,泥鳅肥美,这种模式下,收获的成果让人欣喜。

那这种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泥鳅清淤的模式能不能推广呢?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推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养殖户们得了解这种混养的技术,要是不懂技术,可能就会失败。在南方,有的养殖户觉得南方水质好,不需要泥鳅清淤,这种观念就得改改。在北方,有的养殖户觉得北方的池塘规模小,不适合这种大规模混养。还有就是种苗的供应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种苗供应,养殖就没法持续推进。

这种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的模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怎么更好地选择适合当地水质和环境的泥鳅品种,怎么更精准地控制混养的比例。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比如水资源的利用更加严格,这种模式也需要做出调整。

那这种模式在大规模的渔业养殖产业发展中,又该怎么定位呢?是在所有的虾蟹池塘里都可以推广,还是只适合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养殖规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那如果未来这种模式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呢?是优化养殖技术,还是调整养殖的策略?这也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的。

在这个水产养殖的领域里,大闸蟹塘口混养泥鳅这种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它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身边的这些养殖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研究素材,但是未来它到底会走向何方,我们都在期待着更多人的探索和研究。

0 阅读:0
小董养殖

小董养殖

分享养殖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