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奶牛TMR配方,青贮取用量化,大型牧场案例,成本降低1.2成
在北方干冷的大型牧场上,荷斯坦奶牛可是宝贝。这荷斯坦奶牛啊,可不是普通的牛,它体型大,产奶量也很可观,是很多牧场的“摇钱树”。不过,养它可不容易,成本控制和奶牛健康管理都是难题。像以前不少牧场因为饲料配方不合理,奶牛光吃成本高不说,还影响产奶量。
我就听说过德州的一个肉牛养殖场张经理的事儿。他虽然养的是肉牛,但也有一些借鉴。当时他想降低成本,就像现在荷斯坦奶牛养殖想降成本一样。他试了好几种饲料配方,都不太理想。后来看到有的地方用TMR配方效果不错,就研究起来。
先说说这TMR配方吧。就像咱们做菜得拿捏好各种调料一样,牛的饲料也得搭配好。荷斯坦奶牛需要各种营养,像粗饲料、精饲料啥的。以前有些牧场粗饲料准备不充分,奶牛营养跟不上,产奶量就下滑。比如说,在云南有些牧场气候偏热一些,和北方牧场环境不同。云南牧场的牧草种类比较丰富,像一年生的狗牙根,在当地就挺适合养殖奶牛的。
现在很多牧场都在用青贮饲料,这也是个难点。青贮取用咋量化呢?这关系着奶牛营养均衡。有的牧场青贮饲料取多了,放久了营养流失;取少了,奶牛又不够吃。就像我隔壁老李养了几头奶牛,一开始也没太讲究青贮取用的量,结果奶牛状态不好。后来专门去问了专家,才调整过来。
说到成本降低1.2成这个数据,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有个朋友在南方潮汕地区的牧场工作。他给我分享过一个成功案例,在那个牧场的荷斯坦奶牛养殖中,原来一直纠结怎么降成本。后来通过优化TMR配方,科学量化青贮取用,还根据不同季节天气情况和牛群状态灵活调整,还种植了大刍草这种冷门牧草来替代部分成本较高的饲料。这一系列措施下来,一年时间成本就降低了1.2成。
再就是南北地域差异,北方干冷,牧场更注重粗饲料的抗冻保存和储存量的规划。比如东北某大型牧场,冬季大雪封路,充足的粗饲料储存就很关键。那里的牧场会储存大量的苜蓿青贮,不过以前因为量化不准,经常出现青贮快过期浪费的情况。现在借鉴科学管理方法,合理规划每天的青贮取用,不仅减少了浪费。
对于荷斯坦奶牛的TMR配方,不同的牧场还得根据当地青贮饲料种类和数量来优化。像有些牧场周边有种植籽粒苋这种冷门牧草,籽粒苋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适量搭配能丰富奶牛的采食选择。合理加入这种青贮牧草,奶牛吃得开心,营养也全面了。
还有啊,养殖场的规模不同,TMR配方和青贮取用量化也不一样。一些小型家庭牧场人少牛也少,可能粗略估计还能应付。但大型牧场牛群数量庞大,就得拿出科学严谨的方案。我记得有个网友分享他去参观内蒙古的一个大型荷斯坦奶牛场。牧场根据奶牛不同生长阶段、产奶量,分群制定TMR配方。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精准量取青贮饲料,根据每天的天气变化和牛群采食情况,动态调整青贮的日投喂量,一年下来,饲料浪费明显减少。
在南方一些地形多山、气候又热又潮湿的牧场,管理荷斯坦奶牛成本更高。我就听说过广西的一个牧场,由于地形起伏大,饲料运输和分发都不容易。而且高温高湿季节,饲料容易变质。后来在专家指导下,根据当地丰富的竹芋资源,将其加工成青贮饲料。竹芋这种冷门牧草营养不错,经过科学处理后作为TMR配方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饲料种类,还降低了对传统饲料的依赖,一年时间成本降低了不少。
再看这养殖的时间跨度影响。比如在三年时间里,一个牧场如果一直按照老的喂养方式,成本可能居高不下。而尝试新配方和量化青贮取用后,第三年成本可能有明显下降。这就告诉我们养殖不是靠老经验一成不变,要多尝试新东西。
说到绿植,那可是牧场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咱先说说冷门的黑麦草,它耐寒性不错,在北方牧场能好好生长。还有紫羊茅,在寒冷湿滑的环境下很坚韧,能让奶牛在冬季有饭吃。和常见的紫花苜蓿比,黑麦草纤维含量更高些,粗蛋白含量稍低,但产量可观。在南方,有一种冷门的宽叶雀稗,它在贫瘠土地上也能长得好。和玉米秸秆这种常见饲料比,宽叶雀稗的适口性强很多,粗蛋白和矿物质含量都挺高。
还有黑麦这种冷门的绿植,它生长周期不算短。和黑麦草比,它前期生长慢,但后期比较耐践踏。而且黑麦的茎秆比较结实,不容易倒伏,奶牛吃起来也不费劲。在山东某个大型养殖场,以前主要依赖豆粕等常见原料。后来尝试种了黑麦,把它加工成青贮加进TMR配方,一年下来发现奶牛体重增加了,产奶量还稳定,同时饲料成本降了不少。
荷斯坦奶牛养殖成本降了1.2成,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每个牧场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像山区的牧场,饲料运输成本高,牧草种类受限于地形。平原地区的牧场则可以利用大片土地种植适合的牧草。而且时间因素也不能忽视,不同季节气候不同,牧草生长速度快慢不一样,产奶量也有起伏。养殖户得时刻盯着这些变化,调整TMR配方和青贮取用量。大家觉得在荷斯坦奶牛养殖中,还有哪些因素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成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