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孙嘉淦以清廉著称,赢得百姓爱戴。然而,在他告老还乡时,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e6b6b618ed531032a2cf02cb16e9a3.png)
他命人准备了十几个装饰精美的大箱子,浩浩荡荡地运回家乡,引发了众人猜测。
消息传到乾隆耳中,他感到十分疑惑,这位素以清廉闻名的官员为何带回如此多的箱子?乾隆立即派钦差拦截查看,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这些箱子里究竟藏着什么?孙嘉淦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孙嘉淦:乾隆朝的清廉风骨孙嘉淦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虽清贫,但他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清晨的炊烟和田间的劳作声伴随了他的童年,在一间简陋的学堂中,孙嘉淦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之路。狭窄的木桌,陈旧的书卷,构成了他求知的全部世界。
少年时期的孙嘉淦,每日挑灯夜读。他常用竹简抄写经文,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
他的勤奋与才智在乡里颇为出名,甚至有人称他为“书中圣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502fefffad44d6a6c44f567f9faaa3.jpg)
在乡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迈出了通往仕途的第一步。而经过层层考试,孙嘉淦最终考中了进士,进入朝廷为官。
他的第一份官职是在地方担任县令。
担任县令期间,他坚持自己,而在一次接到农民的申诉,称有人强占田地,甚至威胁他人。
孙嘉淦则不畏事,亲自前往田间,面对地痞的刁难,他毫不退缩,最终公平解决了纠纷,还百姓以安宁。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孙嘉淦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青天大老爷”。
他的清廉和刚正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被调任到更重要的岗位。他处理事务时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情。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贫苦百姓,又或者是亲人家属,他都一视同仁。
有一次,一位亲戚请求他为家人谋取一个职位,孙嘉淦严辞拒绝。他甚至对家人表示:“为官清正,乃我职责,不容亵渎!”
因治理地方的出色表现,孙嘉淦被调回京城,升任刑部侍郎,后又升任尚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51e92cc72a0de566de6a4a4325e5b7.png)
在一次朝会上,乾隆曾当众赞赏他的清廉,并委以重任。孙嘉淦也曾数次上奏乾隆,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在税收、军备等方面的问题。
“赋税不公,百姓难堪其重;兵备松弛,国防岌岌可危。”这些直率的言辞常常让朝中官员心惊,但乾隆却欣赏他的敢言。
乾隆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对孙嘉淦说:“你的奏折虽有些过激,但对我朝大有裨益。忠言逆耳,方显忠诚。”
从此,两人形成了君臣间难得的信任关系。
尽管在朝廷中声望颇高,但孙嘉淦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
他的官邸并不豪华,甚至连府内的桌椅也是简单的木质制品。据记载,他的饮食十分节俭,常常是一碗粗粮粥加几样素菜。
到了晚年,孙嘉淦因年迈体弱向乾隆提出辞官还乡。
为充脸面拉十几个大箱子告辞官后,孙嘉淦踏上了归乡之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5605232ae8470a3570243dfc1cdff6.png)
为了避免乡亲们误解他在朝廷几十年的功绩,他特意准备了十几个大箱子,并命人将这些箱子精心装饰。
箱子外观漆黑光亮,上面贴着金箔花纹,看起来气派非凡,仿佛装满了珍贵的财物。箱子被稳稳地放在牛车上,每辆车都配有专人护送,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
沿途百姓见到这一场面,无不侧目而视。人们议论纷纷:“孙大人真是清官,这些年居然积攒了这么多财物,看来在朝中定是功勋卓著!”
也有人怀疑:“清官孙尚书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箱子?难道也带回了朝廷的赏赐?”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猜测,孙嘉淦都没有解释,仍然指挥队伍前行。
孙嘉淦拉着十几个箱子归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乾隆耳中。
一向对官员行为十分敏感的乾隆,对这一消息感到疑惑。他深知孙嘉淦的性格和为人,清廉刚正的孙嘉淦从不积蓄财物,怎会带着如此多的大箱子回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975f97013f1faa9f5fd664c858a231.jpg)
乾隆对此事心存疑虑,担心可能有隐情。为了弄清楚这件事情,乾隆命人派出钦差,截住孙嘉淦的送行队伍,亲自查验那些大箱子的内容。
他同时嘱咐钦差,对孙嘉淦要以礼相待,既不能惊扰,也不能贸然定性此事。
钦差的队伍出发后,很快在京城通往乡间的官道上找到了孙嘉淦的送行队伍。
队伍停下时,马车上的箱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钦差下马,带着乾隆的圣旨走向孙嘉淦。
孙嘉淦见状并未慌乱,他迎上前去,恭敬地接过圣旨,听闻乾隆希望查看箱子内容时,便亲自指挥仆从打开箱子。
第一只箱子的盖子被缓缓打开,然而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整齐码放的砖头和石块。
钦差十分惊讶,又检查了第二只箱子,结果同样如此。直到最后一只箱子被打开,所有的箱子内都是砖头和石块,没有一分钱财物。
钦差疑惑地看向孙嘉淦,后者坦然地解释道:“我担心自己清贫归乡会让乡亲们误以为我在朝中无所作为,因此才装满这些砖头石块,虚张声势,让乡亲们以为这些年我是满载荣光而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1c7159e2420c249b8b6d3986dc2f9c.png)
钦差听后颇为感慨,当即将此事如实回报乾隆。
乾隆得知此事后,并未对孙嘉淦的行为感到不满,反而为他的坦率和清廉感到欣慰。
他认为,孙嘉淦宁愿用砖石掩饰自己的贫穷,也不愿辜负乡亲们的期望,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展现了他对家乡民众的深厚情感。
为了表彰孙嘉淦多年来的清廉和对朝廷的忠诚,乾隆下令将箱子中的砖头和石块全部换成真正的金银财宝。
这些金银来自皇室赏赐,用于改善孙嘉淦归乡后的生活,同时也让他的家乡更加繁荣。
几日后,箱子重新装满,这次的分量明显比之前更重了。钦差亲自押送这些箱子,护送孙嘉淦回乡。
当孙嘉淦回到家乡时,村口早已聚满了迎接他的人群。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彩带,高声呼喊着“孙大人荣归故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清廉的乡贤与社会贡献孙嘉淦荣归故里后,将大部分乾隆赏赐的金银财物用在了乡村建设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515710edf18dcce1acccb7472921e5.png)
他着手修缮了几条通往邻村的道路,方便百姓通行,同时还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石桥,取名“清廉桥”,以表达他一生坚持廉洁为官的信念。
桥梁建成后,村民们深受其益,逢年过节时,乡亲们总会前往桥边祭拜,以示感谢。
此外,他还用部分赏赐修建了一所乡学,聘请京城学识渊博的夫子前来教书育人。
这所学堂后来被乡人称为“清风书院”,不仅让更多村里的孩子有机会读书,也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
孙嘉淦没有将这些贡献夸耀于众,他的低调让这些善举更显难能可贵。
乡亲们则从心底尊敬他,每逢节庆都会主动前来拜访,给他送上自己种的蔬菜或编织的竹篓,表达感激之情。
尽管乾隆给予了大量赏赐,孙嘉淦的晚年生活依旧简朴。他住在乡间的一座普通庭院里,房屋虽整洁,但没有奢华装饰;每天的饮食依旧简单,饭桌上常见的只是粗粮和蔬菜。
孙嘉淦在家乡生活了十余年后,于85岁时安详辞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7ce3c429079815c70688b7a9071d32.png)
他的去世让乡亲们倍感惋惜,全村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乡里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祠堂内摆满了百姓送来的挽联和供品。许多村民站在“清风桥”上,为这位清廉而慈爱的乡贤送别。
孙嘉淦辞世后,他的家族继续秉承他的教诲,清廉治家,热心公益。
他所建的“清风书院”在后来的年代中不断扩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才之士。而那座“清廉桥”也成为了乡里的一道象征性建筑,提醒后人不忘孙嘉淦的清廉精神。
总结孙嘉淦的一生,是清正廉洁与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从官场到乡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他的事迹不仅被乾隆皇帝称颂,也深深铭刻在家乡人民的记忆中,成为一段代代相传的佳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b1822fab0b899b844f883e2f22425a.jpg)
他的归乡虽因十几个箱子的故事引起波澜,但正是这件看似普通的插曲,展现了他坚持清廉、心系家乡的高尚品格,为清代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信息来源:《宰相刘罗锅》里的段子 原来是这个山西人的真事! 虹眼微观
清朝诤臣廉官孙嘉淦 运城新闻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995942e6c57d8f2a6788c4b48b781d.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0dfaa64dbde1b58735c6699084a0d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