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毛主席接见西德总理:欧洲未来一定会爆发战争,美国靠不住!

呱呱聊历史 2023-09-20 06:53:10

1975年10月30日,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访华的联邦德国(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一行。

施密特是现代德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其为人精明强干,因能言善辩号称“大嘴施密特”。

1975年他与法国总统德斯坦一道率先发起“八国集团首脑人会晤”,任内大大巩固了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的地位,并成功启动了欧洲单一货币体系。

他魄力极强,为维护欧洲的内部团结成为首位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德国总理,并且在美国和苏联两大国之间游刃有余,其政治手段不在西德首任总理阿登纳之下。

这一次,施密特带来了交通邮电部长、外交部长、总理府国务秘书、联邦德国驻华大使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来到中南海游泳池的。

一开始,毛主席并没有确定接见施密特的安排,直到这一天早上10点钟当时的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突然接到电话,说毛主席要见西德总理,包括施密特在内的所有人都高兴得不得了。

政治强人施密特

从好友基辛格那里,施密特已经听说了毛主席是怎样和基辛格及尼克松交流的,这些西方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小小的书房里仿佛学生一般,只能用尽全力感受毛主席的高深莫测。

对于尼克松访华之后发出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论断,毛主席曾经不客气地评价道:

“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着海洋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

撇开花里胡哨的辞藻,只有毛主席才能把中美关系的本质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毛主席接见施密特的时候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他连自己站起来走路都困难,但还是坚持着自己和客人们一一握手,并说“你好”。

施密特从这位已经82岁的老人身上感受到了惊人的毅力,多年之后他回忆说:“毛泽东身边有3位翻译,他们不时地重复自己的话,或者向毛的秘书确认,因为毛的口齿已经不太清楚,但他的思维却依然异常地清晰。”

毛主席会见施密特

在合影之后,毛主席坦率地对客人说:“我的腿已不听使唤了,说话也不利索了。”

作为一位老练的政治家,施密特与毛主席在短暂客套之后立即转入了对自己所关心的国际关系的讨论,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的思想交锋十分激烈。

特别是在西欧与苏联的关系上,双方的意见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不同。

施密特认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和平解决已经证明苏联在对外政策的实际行动中比其宣传性言论更为谨慎。

这位西德总理对欧洲的共同防御力量十分信任,他明确地坚持:“我们的共同防御是足够强大的,可以使一次事实上的苏联的进攻或通过威胁施加压力的做法,成为对莫斯科的一种相当大的风险。”

他论点的基础是:只要西欧对苏联保持充分的力量均衡,那么西欧国家就无需惧怕苏联的军事冒险性。

施密特与法国总统德斯坦

而毛主席则坚定地相信在欧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说:“形势在10年或20年之后会起变化。请相信我,你们同苏联人会打一仗的。你们西方的威慑战略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

施密特则争辩说:“我们的防御能力不是假设的。包括北约国家的军事力量在内,我们的反击将是非常实际而极为有效的。我们从这种安全中赢得我们对苏联的行动自由。”

毛主席说:“尽管如此,还是会爆发一场战争。”以至于多年之后施密特还是觉得“毛泽东始终坚信斗争(包括军事斗争)是难以避免的。”

见施密特如此坚持,毛主席并没有过分地纠缠这个话题,他选择了转向其他内容,并认为相信“唯心主义”的施密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门徒。

康德是欧洲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学说对马克思、恩格斯均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并不完全支持“经验论”,而认为人的预想和经验一样重要。

随后,二人的谈话又转移到了18世纪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他的大作《战争论》上。

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毛主席很早就读过《战争论》,并对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论断极为欣赏,他同时又提到:就战略问题来说,防御战比进攻战好,通常是进攻者遭到失败。

  毛主席随后举了几个例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帝国集中兵力主动进攻法国,一开始德军获胜,但在进攻巴黎大门的马恩河战役中遭到法军挫败,双方打成僵持局面,最后德意志帝国遭到失败。

1939年希特勒纳粹德国进攻欧洲,虽然在“闪击战”中取得一系列巨大胜利,但其坚持主动进攻的战略最终因为攻击苏联遭到破产。

几年之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又调集几百万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在第一年中确实占领了解放区的很多地方,但随着解放军将战争转向外线,仅仅三年国民党政权就完全溃败,被逐出大陆。

就拿最近的例子来说,越南战争开始后,美国几届政府先后调动了超过50万军队干涉越南局势,但死亡5万多人,受伤十多万人,因此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为此毛主席调侃说:“他们国内现在许多人对此大叫大嚷。美国太害怕死人。”

美国退伍军人游行反对越南战争

一直精神紧绷的施密特轻松地笑了笑,但他没想到毛主席这句话后面潜藏着更加深刻的道理,随后毛主席的见解让他不由得竖起了耳朵。

毛主席接着说:“永恒的和平共处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欧洲太弱。如果欧洲在今后的10年内不能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联合起来,它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欧洲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美国。”

  这让施密特深感遇见了知音,从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等10个欧洲国家签订《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开始,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已经持续了26年。

欧洲所有有远见的政治家几乎一致同意:欧洲各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作为世界上一个独立、强大的政治力量存在。

但现实却十分残酷:欧洲内部的国家、民族众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

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希特勒都试图用强权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但没有多久就分崩离析。

拿破仑帝国成了黄粱一梦

面对毛主席的善意提醒,他难以正面回答,只能委婉地说:“如果欧洲的统一来得比我今天所相信的更早,那么欧洲将是很强大的。”

  随后施密特主动向毛主席提问:“日本在亚洲事务上起什么作用,日本的安全与美国有没有关系?”

  毛主席一针见血地说:“单是日本难有大的作为。”

因为日本实在是太缺乏战略资源了,甚至都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所以日本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同美国结盟。

但这样一来,美国的盟友越多,套在它脖子上的绞索也就越紧:除了向日本提供保护之外,美国还要向韩国、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几十个国家提供保护。

此外还当然包括当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除此之外,美国更把自己的战略重心放在欧洲和中东,对亚洲实在是鞭长莫及。

驻扎在欧洲的美军

毛主席最后下结论说:“美国人想用10个指头按住10个跳蚤,但这是谁也办不到的!你们欧洲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仰人鼻息是下策。”

至于美国人靠不住,归根结底还有很重要的一条:美国人很害怕死人。

  这次谈话的时间大大超出了计划,达到了近3个小时,施密特在告辞时握着毛主席的手说:“你的话对我观察国际形势很重要。在我之前,已有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拜见过你,以后还将有许多人前来,询问你对世界形势的估计,这使你承担了责任。你的话有重大意义。”

施密特所没有想到的是:直到16年后苏联解体,欧洲也始终没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更是把一体化的梦想推得更加遥远。

尽管北约一再东扩,但到了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欧盟仍旧是一盘散沙,克里米亚危机爆发的第二年施密特去世,直到他去世之前,这位德国前总理依然相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施密特去世7年之后,俄乌冲突爆发,毛主席“在欧洲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论断最终得到验证。

无题

而欧洲战争的爆发与毛主席生前指出的三大因素:西方迷信所谓“战略威慑”、西欧不团结、美国靠不住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界上可能没有先知,但一定有伟大的智者,其智慧足以洞彻古今,甚至达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

8 阅读:1217

呱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