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响,各省公务员考试要推迟,各地考研复试也要延后。
在这段毫无预见的空闲时间里,反而让许多人产生了迷茫。
一
最近,在我栏目里留言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他们在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上产生了疑虑。
预感自己能过考研复试线的同学会纠结:
到底是好好准备省考呢还是专心准备研究生复试?
笔者认为,这两者没有优先级,也不会给出一个二者皆可的模糊且不具有参考性的回答。
我不打算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见仁见智。
今天,我和你一起辩证思考一下体制内外的关系,或许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启发。
(图片源于网络)
谈到考试,在古代的中国,只有科举。
而在现代中国,各类考试却数不胜数。
有些考试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学上、有书读,
比如大家都经历过的小升初、中考
和绝大多数人经历过的高考以及将会有更多人经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些考试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拥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资格
比如考了会计证可以做会计相关的工作考了法律从业资格考试(曾经的司法考试)
可以从事律师或与法律相关的行业还可以考建造师、考各类细分的工程师
还有一些考试就是考来一个饭碗
一个能解决生计问题
或宏大抱负的饭碗
这就是热了许多年的公务员考试。
曾经的科举考试
说好听些,是实现政治抱负,造福一方百姓。
说现实些,无非是考取功名混日子也可实现旱涝保收。
(图片源于网络)
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公考就是现代的科举。
受欢迎便可理解
因为是传统(调皮脸)
其它考试,比如考研,考完后许多人或许还要继续考。
而公考之后
上了岸,便可以过上旱涝保收的体制内稳定生活
简言之,公考是千千万万人解决稳定的最优途径。
二
为什么体制内的稳定会受许多人的追捧?
原因其实很简单,
体制外不稳定的因素实在太多。
创业做生意,也许会暴富,但一夜返贫身背巨账更是常态。
进公司打工,即使是大型民企知名外企
终究也无法回避为几个人或一个家族打工的身份
在公司老板眼中,员工永远只是打工仔
患病、受伤后被公司一脚踹出的案例不计其数。
而在体制内,是为国家打工,而国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
这样一来,进了体制,就是为人民打工。
而狭义的人民概念,便是指体制外的人们。
作为人民的公仆,体制也会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这便是大家所追求的稳定。
网上有人说,
体制内是站着领钱,跪着花钱
体制外是跪着领钱,站着花钱
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道出了体制内外的核心差异。
看来,身份问题决定了公考热度。
然而,这真是个好现象么?
体制外的工作者,
是财富创造的主力军
而体制内,
主要是合理分配财富
是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
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因为挣钱不易。
但是,
体制内真的需要那么多分配财富的人吗
很明显,从几千人争一个岗位的现实情况
便可以看出:不需要
考不上的人,大部分流入社会
进公司或开辟了自己的疆土
这值得点赞!
国家经济正因为有了体制外亿万人民的力量
才能实现腾飞。
而在体制内,
稳定的饭碗真是那么好端的吗?
随着国家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反腐力度进一步的增强
使得许许多多想在体制稳定的饭碗里捞一笔的“伪公仆”
纷纷倒戈
想要拿到体制内的稳定
同时又想拿到低风险的高收益
那么体制内外都没地儿可容!
(图片源于网络)
三
考公前,先问问自己内心:
这碗饭到底适合自己吃吗?
体制内的人大概分为这三类:
一类是经常向体制外的成功人士抱怨工作劳累收入低
但却迟迟不做出任何改变、离开了体制依旧懊悔不已
这类人不是骗子便往往是平庸鼠辈。
有一类人,在体制内不动声色,冷暖自知
熬到一定年岁或做了官或平平凡凡享受着稳稳的幸福。
这类人是铁了心的进体制,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悄悄走完。
还有一类人,无法心甘情愿被体制内的各种规则磨平了闪着光的棱角
便趁年轻便扔下众人所求的标签
背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走出体制围城。
最终千辛万苦找到了自己的蓝海
成为了体制外创造财富的人。
这几类人,我们不做任何价值评价。
活在世上的每一个生命
都不容易。
选择没有对错,
你可以告诉自己:考研吧!
我不在乎稳定,我只想多去拥抱不确定!
即使会饥寒交迫
也不愿禁锢在“何不食肉糜”的可悲之中
做最坏的打算,
多彩生命的画卷需要用苦难来勾勒!
你也可以对自己说:考公务员吧!
稳定来之不易
平凡的生活才是生命的常态……
有人说,
考公是现实主义,是为了饭碗和肉身;
考研是理想主义,为的是精神和灵魂。
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做官为民可以是考公的理想主义
考研为名也可以让考研变得很现实
许多看似前后充满矛盾的都是过来人用时间来实践的结果
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写到这里,考研考公你是否心中已有了答案?
©原创文章*侵权必究©未经同意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