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时期的中原大地,战火和纷争几乎成为了每天的常态。如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形成了后梁、南吴、前蜀、吴越、于阗、契丹、南汉等七国之间的纷争。然而,谁能想到,这片纷乱的土地上,曾有一位出色的君主,差一点就能一统天下。
他,就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不只是一位战场上的勇士,他更是一位充满雄心壮志的政治家。然而,他的命运如昙花一现,最终死于叛乱,成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朱温篡唐自立后,中原大地陷入了新一轮割据称帝的纷争之中。地方节度使们纷纷割据称雄,李存勖便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击败后梁的战役中逐渐展露头角。尽管朱温的后梁军队实力强大,但是由于朱家内部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最终后梁败于内部的家族纷争,李存勖便趁势而上,用智谋和实力平定了后梁的局势。
李存勖在灭掉后梁之后,声望达到顶峰,建立了五代时期最大的疆域。然而,光辉的背后是削藩的巨大挑战。李存勖面对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等实力强大的藩镇,实施削藩的政策。他的此举引发了动荡,仅成德一地就在削藩中发生了多次兵变。李存勖以血战代价平定了成德的叛乱,然而魏博却因朱温父子的腐败治理而成为地方隐患。
李存勖不仅面临着成德和魏博的威胁,义武的局势也令人担忧。对于成德、义武两镇,李存勖一方面接受他们的投靠,另一方面策划削藩。与后梁贞明七年(921年)初骄横成德军士不堪削藩首先哗变,义武在李存勖的密切注视下也变得异常紧张。成德叛乱导致李嗣昭、李存进两位大将战死,最终镇压住了成德的骄兵悍将,同样的手段也在义武应用,但代价巨大。
削藩政策引发的动荡并不仅局限于成德和义武,后梁内战后,魏博骄兵再次崛起,朱温一死,使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拥兵割据。杨师厚去世后,魏博军迅速投靠李存勖,双方又展开激烈大战,李存勖击败后梁名将刘鄩,但自己也险些殒命。魏博最终在李存勖的带领下对后梁展开进攻,后梁灭亡后,李存勖再次开始削藩计划,魏博反叛不断威胁新成立的后唐。
李存勖显然没有忘记削藩的大业,他的削藩计划通过裁撤武将和重用宦官展开。李存勖于924年起用宦官监军,企图削弱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而这一切反应激化了地方势力的不满。
在魏州的叶寺反叛中,李嗣源被迫反叛,与魏州军合流,最終成為新皇帝。公元926年,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而李嗣源顺势上位后,上位后,李嗣源的第一反应即是清剿魏博反叛力量,迅速平定动乱,魏博反叛的血腥传说也最终随之终结。
不可否认,李存勖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华都非凡,他的削藩政策本质上便是为了解决自唐以来困扰中原的藩镇割据。然而,魏博的反叛和由此引发的兴教门之变可以说是李存勖生前最大的政治博弈的失败。
虽然他的王朝最终没有走向统一天下的辉煌,但李存勖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掌握,足以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铭记,不应将他仅限于饱受戏伶误国的偏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