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燕然山铭》东汉班固撰文,留在国外的摩崖石刻

老王文化 2024-03-16 08:29:55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汉·班固

2017年,国外一支考古队,在其国内一处山脉发现了刻有汉字书法的崖石,经中方专家辨认确定,此崖石上面刻着的的确是中国汉字书法,而且这块石刻的创作时间距今约有两千年。这个消息,很快引发了国内考古界和书法界的重视。

石刻发现地全景

在国外的山脉中发现了刻在崖石上的汉字书法,而且是两千年前留下来的。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是两千年前,有中国人到过这个国家,并在这里现场刻下了这些汉字。要么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在两千年前,跑到中国把这个刻好书法的崖石背回国安置到这山崖上。显然,第二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没有人能将如此大的崖石整块吊装到峭壁之上。

中方专家

这块崖石上汉字书法石刻的辨认工作,由考古队里的中国专家来负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崖石风化得太厉害,对这件石刻书法的内容的辨认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中方专家需要逐字分解、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句,才能准确确定那些残损的书法。但是专家们依旧满怀着热情,一字一句地辨认这块石碑上的文字。

这块崖石上刻有二十余行汉文,经过大量的核对和考证之后,最终中国专家才确定了这是一篇二百余字的纪功性质的铭文。刻写的时间大约距今已有一千九百三十年,铭文内容的作者乃东汉文史大儒班固。将铭文完整辨认整理还原之后,中国专家齐木德道尔吉等成员集体都被震撼得久久不能言语。

铭文拓本

是班固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吗?并不是。班固的文章当然不差,但这篇铭文的重点,显然不是作者班固,而是文内所述的事件。读完这篇铭文,身处异国的专家仿佛又回到了,两千年前古人在此刻石时的场景:“大汉铁骑在此彻底击溃匈奴蛮夷,遂刻石纪功。”原来此处在两千年前早已是华夏疆域。

《封燕然山铭》

释文▼永元元年七月份,国舅窦宪将军奉天子之命率军出征,将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勇往直前,武器装备亦是精良无比,简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打得匈奴是丢盔弃甲,最终大军跨过了涿邪山、渡过了安侯河,终于登上了燕然山!

两千年前在此地发生的事情,在这篇《封燕然山铭》一文中,全部予以了记载。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年窦宪率领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的摩崖文字,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宣扬了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后以“燕然勒功”作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

专家齐木德道尔吉

历代以来,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之事有多次记录,包括清代名将左宗棠部下张曜所访得之拓片,但具体位置一直未被确认。清代以来,在离杭爱山不远的新疆天山的东部,接连发现了汉与匈奴战役往后留下来的石刻,有些间隔燕然勒铭的年代只有四年。直到两位牧民在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避雨时发现了一处汉字摩崖石刻。蒙方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并邀请他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

中蒙两国专家合影

2017年8月15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当地称此山为Inil Hairhan,北纬45°10′403″,东经104°33′147″,海拔1488m)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石刻凡260余字,考察队已成功释读其中220余字。

杭爱山地理位置

石刻记载当时汉朝班固军队北上作战,将侵扰此地的匈奴民族击退之后。为了宣扬国威,一位名叫窦宪的将军便命人刻下了这篇铭记,以此来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这一仗不但帮咱们的老祖宗报了仇,还扩宽了大汉的疆土、扬我大汉之神威。

从石刻记载内容来看,完全可以想象那场战役的残酷程度。汉朝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并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虽然战争很残酷,但这一次彻底灭了匈奴后世,使得中原汉族,就此得以安宁。

专家在两千年后再读此文时,这里已经是外国—蒙古国。

但是,这并不能抹灭在2000多年的汉朝时期,这片土地曾经属于汉王朝的疆土,而这座杭爱山在当时则被称为“燕然山”的历史。

这处铭文不但是历史的见证,同时还是一件书法至宝,在历史和书法、艺术等文化方面均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专家此次带回的拓本,也使得之前出现的各种伪造的《封燕然山铭》拓片无所遁形。

—END—

0 阅读:0

老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