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0日下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逝世。在生命弥留之际,他还吩咐身边工作人员要记得缴纳党费。
去世后,根据陈云生前遗言,大脑和器官被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 。
为革命奋斗70余年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上海青浦练塘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家贫,2岁丧父,4岁丧母,由舅父抚养长大。
8岁那年,陈云被舅父送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可是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很早就辍学了。后来在练塘公立国民颜安小学校长的帮助下,他才免费获得了重新上学的机会。
在学校里,陈云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班主任张行恭是位思想进步的爱国人士,经常在课堂上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年幼的陈云心中,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油然而生。
“五四运动”爆发后,反帝运动在各地风起云涌。
陈云与同学们参加了童子军,一起上街游行,号召民众站起来抵抗帝国主义,坚决不当亡国奴。在这个过程中,陈云展露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也逐渐萌发了立志报国的思想。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工人运动在上海蓬勃开展。为了支援罢工工人,陈云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组织青年工人上街募捐。
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1925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陈云说:“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在此后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历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1934年,年仅29岁的陈云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他跟着大部队参加长征,在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组织赋予的使命,尤其是为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生高风亮节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国家副总理的职务。他长期主持财经工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被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陈云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他曾立下规矩:“不收礼,不吃请”,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风骨。
20世纪60年代,陈云的饮食标准是每餐一荤一素;到了90年代改成了中午一荤一素,晚上是两个素菜,荤菜就是鱼丸、肉丸之类。
他说:“鱼翅海参是山珍海味,以前是地主吃的。”
90年代的一个除夕夜,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带领同志们向陈老拜年。当时陈云正在吃晚饭,桌上只有豆腐和荷兰豆两个菜,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王力平等人见了,不禁感慨万千。
建国后,陈云无论到哪里工作或者休养,都要秘书提前告诫当地领导,嘱咐不要打扰地方的正常工作。所以,不管他到哪个省市,都不会有出现地方干部前呼后拥迎送的场景。
这个“不接不送,不请不到”的规定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
陈云不仅严于律己,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苛,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他的几个孩子在上中小学时,根本看不出来是干部子弟。
陈云自己衣服穿旧、穿破了,还要缝缝补补接着穿,长征时期的一件背心一直用到了60年代,后来被捐给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孩子们的穿着就更不讲究,通常是大哥穿了小弟穿,大姐穿了小妹穿。
在陈云的教育和培养下,几个孩子都相继成才。
长子陈元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三女儿陈伟兰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其他几个子女也都在别的领域各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