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10首适合祭奠追思的古诗词!

静心墨守 2025-03-29 05:13:19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它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感恩与孝道:扫墓祭祖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敬重,传承了孝道文化,维系着家族血脉亲情。

亲近自然与生命意识:踏青等习俗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轮回与不息,珍惜当下时光,重视生命的价值。

传承与纪念:清明节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后人铭记先辈功绩,传承家族和民族的精神。

相关诗词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迷氛围和行人的哀伤之情。

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以乐景写哀情,对比鲜明,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01

《卜算子-月下柳千垂》

刀丛斩诗

月下柳千垂,隐约西窗路。辗转花前迷濛雾,不见伊人语。

春曙黄鹂啼,应是芳心许。细柳丝丝轻抚脸,却道清明雨。

赏析:

《卜算子-月下柳千垂》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词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下的思念之情。词中通过“月下柳千垂”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朦胧的氛围,柳枝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绪。紧接着,“隐约西窗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朦胧感。“辗转花前迷濛雾,不见伊人语”则表达了主人公在花前徘徊,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却又迷雾重重而无法相见,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种无奈与惆怅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阕“春曙黄鹂啼,应是芳心许”转而以春天的生机盎然来暗示心中的希望与期待,黄鹂的啼鸣让诗人想象着美好的未来,仿佛伊人芳心已许,情意绵绵。连细柳也轻抚着脸庞,仿佛是伊人温柔的爱抚,猛然却发现那是清明的雨水流在脸颊。“清明雨”让诗意瞬间反转,将情感拉回现实,带来一丝凉意与淡淡的忧伤。

整首词通过对月、柳、雾、花、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融入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既有对美好回忆的追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更有现实中的无奈与感伤。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02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宋·张炎《朝中措》

【译文】

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上涨淹没了渡口的沙滩。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着我走过,仿佛责怪我这个时候还不思故土,而对他乡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

只有到那莺啼燕舞的珠帘绣户,云裳雾鬓的琐窗朱阁,在欢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时只听得归鸦啼鸣。归去时随手折了一枝杨柳,走到客舍门前,这才恍然醒悟:此处哪有自己的家门!

【注释】

渡(dù)头:渡口。

翻:却,表示转折。

天涯:远离家乡的异地。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借指歌楼舞榭。

杨柳:古时清明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的风俗。

03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宋·赵令畤《蝶恋花》

【译文】

我有心减去罗衣,却没有尽退春寒,一任珠帘垂地,我独守在这深深庭院。枝头上的红杏还剩下几许?我伤心流泪,只怨恨清明时节无情的风雨。

为消磨长日我点燃沉香,孤独的我痴对香烟一缕,昨夜饮酒今晨醒得迟,满是恼春情绪。飞燕又没带来他归家的音信,看屏风上西江水路,更引起我无限愁情。

【注释】

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沉烟:点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恼:撩惹。

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04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05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译文】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06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这首诗以“人面”“桃花”为主线,通过今昔对比,创造出了一种空灵、蕴藉的意境。前两句描绘出去年今日,诗人在南庄看到的美丽景象,“人面”与“桃花”相互映衬,展现出青春的美好与动人。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再来此地,“人面”已不知去向,唯有“桃花”仍在春风中绽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惆怅之情。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清明节独游都城南庄,偶然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次年清明节再访,却不见其人,于是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

07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主题与寓意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时间为清明,细雨纷纷,渲染出一种忧愁哀伤的氛围。“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指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在这特殊的日子,又逢细雨,更添愁苦,几乎要神魂散乱。接着“借问酒家何处有”,展现出行人想要借酒消愁,于是向人问路。最后“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那里有酒家,给行人带来一丝慰藉。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闻,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清明雨中行旅图,表达出在清明节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羁旅愁绪。

08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宋 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赏析:

惠风和畅,阳光暖暖,杨柳枝轻轻摇曳,花园的小径上,暗香涌动,如此良辰美景,怎不令人难忘。

可是,这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清明节过后,就接连遇上了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楼绣户。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啼鸣声,不由得又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春愁,可是这莺儿究竟在哪里呢?

伫立窗前,极目远眺,搜寻莺儿的身影,它在茂密的绿杨影里,还是海棠亭畔,抑或立在红杏梢头?

朱淑真虽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但也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多愁善感,此词既是因回首往事而愁。

午睡醒来,听莺儿鸣啭,唤起春愁,往事历历,昔日美好春光又浮上心头,雨横风狂时节一去不返。

雾锁朱楼,愁情无限,一去不复返的何止春光,还有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个春日的午后,女词人的愁绪无从排解,挥之不去,就像寻不到莺儿那般,无从来去,无处可觅。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生于仕宦之家,家世显赫,才华横溢,与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

世上难得两全法,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指引所嫁非人,朱淑真搭上了一生的幸福,凄苦半生。

09

白居易 唐代《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庄重时刻,也是人们外出踏青、尽情享受大自然美好春光的绝佳时机。据史料记载,踏青这一习俗在晋代便已盛行,至唐代更是蔚然成风,且融入了插柳、放风筝等诸多丰富多样的活动。白居易的《清明夜》,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在这一特殊节日里的生活画卷。

诗的开篇“好风胧月清明夜”,瞬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幽而美好的画面:微风轻拂,明月在朦胧的夜色中洒下柔和的光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诗意的氛围。“碧砌红轩刺史家”则进一步将环境具体化,精美的碧玉台阶和朱红轩阁,彰显出刺史府邸的华丽与典雅,也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所处环境的欣赏与喜爱。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这两句,着重刻画了诗人的个人行为和内心世界。“独”字凸显出此时诗人独自一人,“绕回廊行复歇”描绘了他在庭院回廊上徘徊漫步,时而驻足停歇,仿佛陷入沉思或沉浸于某种情绪之中。而“遥听弦管暗看花”则表明,尽管孤身一人,但诗人并未感到孤独寂寞,反而能悠然聆听远处传来的弦乐之声,默默欣赏着绽放的花朵,这种情景既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又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珍视。

10

《长安清明》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赏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光启元年(885年),李克用又进逼京师。经过多年的战争洗劫,长安城早已满目疮痍。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至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在长安应进士试。此诗当作于这个时期。

  这首诗语言清新,诗人通过写清明节时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

  首联描写自己独伤春,朝与野之人游春、赏春。开头诗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灭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

  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近臣的节俗。一个“初”字,暗示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

  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的色彩鲜艳夺目,所见所闻热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

  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快乐。然而,所谓的“升平”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繁荣,感受到了国势岌岌可危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闲淡地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

0 阅读:5
静心墨守

静心墨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