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农村老人也不可避免地会步入老年。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体力大不如前,疾病也随之而来,养老问题成为他们绕不开的难题。与城市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相比,农村养老却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面临诸多挑战。
回顾农村老人的过往,他们大多出生于建国初期,在物质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成长。为了国家建设和家庭生计,他们辛勤劳作,养育多个子女,送公粮、承担家庭重担。
不少家庭为了供孩子读书负债累累,即便孩子跳出农门,也面临着城市生活的重重压力;成为农民工的子女,生活同样艰难。当他们耗尽心血将子女养大成人,自己却已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养老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但如今,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一对夫妻可能要赡养多位老人,力不从心。加上生育观念转变、家庭规模缩小、劳动力外流,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大量农村老人成为缺乏经济来源和子女照料的空巢老人。
他们疾病缠身,每月微薄的养老金难以维持生活,生病不敢就医,生活捉襟见肘。子女虽有孝心,却往往因能力不足而无法承担起养老重任。
农村养老问题重重,首要难题是经济保障水平低,国家给予的基础养老金太少,难以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养老服务主体欠缺,养老院等设施服务质量不高,无法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医疗健康保障也严重不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对于部分老人来说都是沉重负担,更别提报销外的高额医疗支出,导致许多老人有病只能拖着。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国家应健全养老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将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 500 元以上,并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加快完善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将农村养老置于乡村振兴的首位,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只有解决了农村老人的收入保障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坚实基础,才能让农村老人体面、有尊严地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