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绿林军起义前的社会概况
西汉末年,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元帝和哀帝会经提出一些所谓“盐鉄私营权”、“限田限奴婢”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结果仍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反而促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西汉王朝也就摇摇欲隆。这时,大地主、豪强、贵族的代表人物王莽,用欺骗的手法于公元8年夺取了刘姓政权,为了巩固他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些改制的办法。如:
1.改民田为“王田”:规定土地不准买卖,一家男子不满八人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要分给亲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则按一夫一妻分田百亩。王券本想借此限制土地象井,由于遭到大地主豪族的反对,兼并仍然未能制止。许多为生活所迫出卖土地的贫苦农民和买土地的中、小地主,却反而遭受严刑。在怨声载道的情况下,“王田制”便自动地废除了。
2.改奴婢为“私属”:表面上禁止了买卖,实际上是承认私人占有奴婢。玉莽又动辄把成千上万的所谓“罪人”没收作管奴,使社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3.推行苛刻的刑法:人民稍有违犯即被杀害,或罚作官奴。“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在路上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弄得“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人民的生存权利也被剥夺了。
4.改革币制:先后改用了二十八种货币,屡次用不合理的比价以小易大,以轻易重,大量套取民财。“每一易钱(改用货币),民用破业而大陷刑”,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
5.推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洛阳等六大城市设五均官,叫“五均司市”,职掌平均物价、发放贷款及征收三种税收(大工商业税,不生产税,小工商业税),实际上是对工商业加重税收和统制。又令市官收贱卖贵,操纵市场,凡是贷款到期不还的就罚作罪徒。“六筦”就是官卖盐、鉄、酒,官家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及上述的五均赊贷法。推行之后,连上山打柴、下水捉鱼都要纳税。这样横征暴敛,人民的生路都被断绝了。
此外,在人民极度不满的情况下,王莽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便对匈奴、西域、句町、高句丽等民族发动侵略战争,强征穷苦农民出征,前后人数达百万。徭役烦苛,天下骚动。
王莽当时虽然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企图解决这些矛盾,但他这些改制的措施完全是违反历史发展的。所以改革的结果,不但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也引起地主阶级的不满。人民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加上连年水旱蝗灾,饥然交迫,无法生存。
当时全国人口约五千九百万,因役、刑、饥、疫、战乱折磨而死的不计其数,史称“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人民生路断绝,除了起义反抗,别无他路可走。天凤四年(公元17年)琅现海曲(今山东日照县境)的妇女吕母首先举起反抗王莽斗等的旗帜,接着在黄河南北及江汉地区先后起义的,有绿林、赤眉、东海力子都、城头子路、铜马、高湖、重连、青犊、大形、五幡、尤来、大枪等数十部分,数达百万人,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其中以绿林、赤眉实力最强。与此同时,小商业者、大商人、大地主及地方豪强,也乘机而起,他们或自己组织武装,或混入农民军内部,反对王莽政权。
第二节 绿林军的发展壮大
一 建立根据地和争取主动
天凤四年(17年),荆州地区(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阳地区)发生大饥荒,农民靠吃树叶野菜度日。新市(今湖北钟祥东北)的贫苦农民数百人在王匡的领导下,起来反抗王莽暴政。不久,新市人王凤、南阳人马武、颍川(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王常、成丹等也聚众前来参加。这支起义军选择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属荆山地区)为根据地,所以历史上称为绿林军。绿林军起义后,为了避免敌人注意,向统治力量薄弱的附近乡村发展。几个月后,就逐渐壮大,组成了一支八九千人的农民武装。
在绿林军起义后不久,山东农民于天凤五年(18年)在琅琊(郡名,郡治在今山东诸城)人樊崇领导下,也发动了起义。一年之内,就发展到万余人。接着,琅琊人逢安、东海(郡名,郡治在今山东郯城)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也聚众参加,共推樊崇为领袖,很快地扩大到十余万人。这支纯粹由饥饿农民组成的起义军,均用红色涂眉,因此被称为赤眉军。
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震撼了王莽统治集团。最初,王莽忘图以招降、收买的办法来进行无解,但各地起义军并未受骗。地皇元年(20年),王莽为加强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调整全国的军事组织,设置五个“大司马”,分别指挥各路兵马;并在洛阳设置指挥中心,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均分别兼任大将军,偏、裨将军,校尉等军职。全国共组织了百万以上的军队,对起义军采取了全面的进攻,并以东方作为重点,企图同时消灭赤眉和绿林两大起义军。地皇二年(21年),派将军景尚、王党进攻赤眉,遭到失败;同时又派荆州牧(荆州的最高长官)率领精兵二万,围攻绿林军。
王匡等得悉上述情况,认为绿林军兵力居于劣势,若固守绿林山待敌前来围攻,必然陷于被动,不如主动出击,乘敌人在运动中出其不意地给以打击,于是率领部队迅速向敌人的前进方向挺进。到达云杜(今湖北沔阳西北)附近时,王匡将主力预伏于路旁,并派马武率领一部兵力截敌退路。当王莽军到达后,绿林军突然发起进攻,王莽军遭到奇袭,各自溃散。绿林军斩杀数千人,缴获全部辎重。荆州牧率领残部企图脱逃,又遭马武截击,全部被歼,荆州牧也被俘虏。绿林军乘胜攻占竟陵(今湖北天门东北),回军攻占云杜、安陆两城,又俘虏王莽派去巡视河南的大司马士(大司马府中最高级的官具)。从此,绿林军的威名大震,人民更踊跃地参加,力量迅速发展到五万多人。为了扩大影响和分化敌人,绿林军在回到根据地以后,就将俘虏的荆州收和大司马士释放了。
二 联合反王莽武装,击灭王莽荆州军
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首领王匡同姓名)、更始将军康丹率算十余万东攻赤眉。成昌(今山东东平)一战,全军复没,廉丹及其将校二十余人被杀,太师王匡逃回洛阳。
赤眉军乘胜发展到河南濮阳一带,与绿林军形成互相呼应之势,威胁着洛阳,有力地掩护了绿林军的发展壮大。王莽派国将真家驰援太师王匡,准备再向赤眉进攻;又派大将军阳浚守敖仓(今河南察阳北),司徒王导镇兵十万屯洛阳,企图确保这一龄略要地,以屏障关中。
王莽在派军东攻赤眉的同时,又派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率军进攻绿林。
此时,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绿林军为了离开疫区,井避免与严尤军决战,乘赤眉在东方连续挫败王莽军队的机会,于地皇三年(22年)四月分兵两路向外发展。由王常、成丹率领的一部,称“下江军”,南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王莽军的注意力,以利于主力的行动;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的主力,称“新市军”,北入南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南阳),准备相机进图关中。七月,新市军顺利地进到桐柏山区的随县一带,平林(今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聚集农民千余人,称“平林军”,响应绿林起义。犯法逃匿平林的汉宗室没落贵族刘玄,投机革命,也在这时参加了平林军。同年冬天,春陵(今湖北枣阳东)的刘姓宗室、又是大地主兼商人的刘縯、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皇帝)兄弟,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日盆壮大,怀着“复高祖(刘邦)之业”的政治野心,聚集宾客、子弟七八千人,称“春陵军”,打着反王莽的旗号,也投入新市、平林的起义队伍。
绿林军容纳这些地主武装参加革命,对扩大反王莽的力量起了一定作用。此时,下江军已转移到随县地区与主力会合,声势更为浩大。更始元年(23年)一月,在沘水(唐河支流,此处指泌阳西一段)击破王莽荆州兵十余万,歼灭二万余人,杀了主将甄阜、梁丘赐。取得巨大胜利之后,又转兵向西,在淯阳(今河南新野北)击溃严尤、陈茂军,严尤率残部逃至颍川。绿林军获得大批俘虏和装备,部队扩大到十余万人,随即进围宛城(今河南南阳)。由于农民起义形势的胜利发展,要求建立政权来统一指挥和行动,而当时农民在王莽统治下,所受的痛苦远较西汉时代为深,所以在反王莽的斗争中,地主阶级“复高祖之业”的号召,就具有欺骗的作用。这时刘玄、刘縯等人已在农民军中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部份农民将领的信任,也有了复辟的本钱。由于绿林军大部分将领反对拥有实力难于控制的刘縯,支持没有实力、表面懦弱的刘玄。刘玄就于同年二月在淯水即皇帝位,年号更始。但实际领导权仍掌握在农民出身的绿林军将领们的手中,刘玄还不敢违背绿林军中基本农民群众的意志。这个政权的建立,对于以后推翻王莽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不过,破落地主出身的刘玄取得了最高地位,就必然逐渐给农民起义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农民军最后的失败。
云杜之战是绿林军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键。胜利的原因在于能够力争主动。绿林军不待敌人逼近根据地,就集中兵力主动地出击敌人,保持了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而一战消灭了荆州兵拜生俘其主将,其作战指导是卓越的。王莽虽然拥有优势兵力,采取战略进攻,妄图同时消灭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但由于政治上不得人心,军队陷于两面作战,兵力分散,致被起义军各个击破。
第三节 昆阳之战
一 战前形势
当荆州兵被绿林军击破时,赤眉进入豫州,活动于濮阳、陈留一带,洛阳受到威胁。王莽当时仍决定使用主力于东方,于更始元年(23年)二月,再派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等率兵三十万东攻赤眉,派严尤、陈茂等率兵十万南击绿林。后又得知绿林军已建立政权,围攻宛城,拜进到滍川,严尤军仍停滞于颍川郡,深深地感到关中所受威胁十分严重,于是慌忙变更计划,把主力转用于南方。三月,派大司空王邑赶到洛阳,会同大将王寻征发各郡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向绿林军进攻。王莽军向洛阳集中时,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妄图以压倒的优势一鼓而下宛城,歼灭绿林军。王莽虽根据情况变化,转用主力于南方,但在东方仍受赤眉军的钳制,并没有改变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
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即以主力围攻宛城,准备尔后西图关中;另以数万人,由王凤、王常、刘秀等率领,乘严尤、陈茂军停滞于颍川郡的时候,先敌一着向北推进,防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攻略宛城,拜相机进取洛阳。王风等进到滍川地区,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院(今河南舞阳北)郾城等城,与宛城形成犄角之势,造成尔后作战的有利态势。五月,刘秀泰命率领数干人由澄川进到阳关(今河南再县西北),与由洛阳南下的王莽军先头部队接触后,由于了解敌我力量悬殊,仍撤回昆阳。
二 双方决策
1. 绿林军方面
王邑军在颍川和严尤等会合后,四十二万军队齐向昆阳逼近。如何对付这一强大的敌人,绿林军将领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城中只有八九千人,众寡悬殊,不易取胜,“欲散归诸城(即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回到根据地另图再举之意)”。而刘秀却主张坚守昆阳,待机破敌。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今兵谷旣少,而外寇强大,拜力御之,功庶可立(胜利可能取得);如欲分散,势无具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在议而未决的时候,王邑军先头已逼近昆阳城北,情况非常紧急。刘秀根据上述理由,再度向大家说明成败关系重大,终于使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主帅王凤决心亲自担负当时最艰互的任务,与王常等督率八九千人守城,另派刘秀乘夜出城,到郾城、定陵一带去集中兵力,准备破敌。这里可以看出绿林军的战略是:坚守昆阳,争取时间,集中兵力,内外夹击,歼灭敌人。
2. 王莽军方面
王邑军刚到昆阳,就遭到绿林军的坚强抵抗。王邑恃势逞威,立令先头部队十余万人将昆阳包围。屡吃败仗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指刘玄)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严尤的建议当时如被王邑朵纳,则战争的形势可能会引起不利于绿林军的变化。但王邑却置之不理,傲慢地说:“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他决定先破昆阳,再攻绿林军主力,于是陆续使用全部兵力四十二万,把昆阳层层包围。严尤又建议说:“围城为之阙(围城须让开一面),可如兵法,使得逸出(逃走),以怖宛下(使在宛的绿林军害怕)。”王邑还是不朵纳,坚决要先打下昆阳。他只知依仗优势,完全不从战争全局出发,哪是要害,哪是绿林军主力,一无所知。这样狂妄轻敌,就必然要加速王莽军的溃败。
三 决战经过
王邑、王寻拒绝了严尤的建议,对昆阳城加紧围攻,鸣金击鼓,喊杀之声闻于数里之外。为了加速破城,王邑命掘地道进攻,井出动了高楼一样的巨型“冲车”冲撞城门,又下令万弩齐发,箭如雨下,形势非常紧急。绿林军在全城人民坚决的支持和配合下,英勇顽强地击退了王莽军的多次进攻,始终坚守危城,屹立不动,给以后全歼王莽军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王邑、王寻却未意识到顿兵坚城对他极为不利,还以为攻占昆阳易如反掌,却忙着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反将攻城一事搁在一边了。六月,刘秀率领从定陵、郾城集中的援军一万多人,向昆阳前进。为了消除军中敌心理,刘秀亲率精锐的步骑兵千余人为前锋,距主力军四五里列成阵势。王邑、王寻恃众轻敌,只调数千人迎战。绿林军奋勇进攻,斩杀王莽军数十人。经此小胜鼓舞,将士们斗志昂扬。刘秀也发覚了王莽军士气低落不敢作战的弱点,于是乘胜前进,连续突击,全军上下,无不奋勇争先,又斩杀约千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此时,绿林军主力已攻克宛城三日,但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军斗志,便制造宛城已被攻克的战报,用信射入城中;又故意将信件遗失,让王莽军拾去传播。这一重大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内的绿林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莽军则由于久攻昆阳不下,士气愈见沮丧,有利的形势便转向绿林军方面。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乘敌人恐怖和主将轻敌的弱点,精选“死士(勇敢的战士)”三千人,迁迥到城西,出其不意地涉过昆水向敌之要害-指挥部发起猛烈的冲击。王邑、王寻见绿林军兵力不多,仍盲目轻敌,自率万余人迎击刘秀,但又怕部队混乱,下令各军不准擅自行动。王莽军的士兵都是被胁迫而来的,因痛恨王莽,全无斗志;诸将又借口王邑有令在先,互不救拨。
王邑、王寻的部队经绿林军的猛冲猛打,队形大乱,王寻被杀。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阵容已乱,就乘势出击,内外夹攻。王邑全军崩溃,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正遇大风暴雨,滍水暴涨,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成千累万,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回洛阳。昆阳之战就在绿林军歼灭王莽军主力井尽获其全部辎重和装备的光辉胜利中结束了。
第四节 进军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一 昆阳战后的形势和王莽的战略
昆阳大战王莽主力被歼灭后,农民起义的风暴很快地席卷全国,各地的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莽,正如史书所记载的:“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杰,翕然(聚合)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韶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此时,王莽鉴于主力被歼,众叛亲离,远的郡国业已无法统治,便决定固守洛阳和长安两大战略要点。他调回在东方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固守洛阳,又任命九个将领,称“九虎”将军,统率最精锐的北军(即御林军)数万人在华阴回谿一带布防,作垂死的挣扎。王莽又害怕“九虎”不肯替他卖命,将他们的妻儿老小扣押在宫中作为人质。这时,王莽的国库里还藏有搜刮来的黄金六十余万斤和许多珍宝,“九虎”要求王莽散财励士,王莽爱财如命,只发给每人四吊钱,士兵们非常不满,更无斗志。
二 绿林军入关的部署及作战经过
绿林军在昆阳大捷、攻下宛城后,立即确定了北图洛阳、西夺关中、消灭王莽的方针,于同年八月分兵两路前进:一路由王匡率领北上,攻取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取长安。
北攻洛阳这一路,沿途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九月,就顺利地攻占了洛阳,俘虏王莽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西进的一路进到武关时,析县人邓晔、于匡,弘农人王宪等起兵响应,使大军能够顺利地入关,在华阴击败“九虎”,六虎被杀,三虎退守渭口,也被完全消灭。起义军迫近长安,城内人民群起响应。王莽还想效法秦二世将囚徒组织成军,负隅顽抗。但囚徒们都不愿替他卖命,一过渭桥,就各自逃散了。九月一日,绿林军进入长安,王莽被人民杀死在渐台(水池中的台)上。绿林军在消灭王莽后,十月即移都洛阳;更始二年(24年)二月,又迁都长安。经过七年艰苦斗争的绿林军,终于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赢得了反王莽斗争的胜利。
评述
王莽复古改制,本想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实际上却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这就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他的反动统治,也就必然为人民的铁拳所粉降。绿林起义军为推翻暴虐统治而战,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反王莽斗争中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是王莽失败和绿林军胜利的根本原因。推翻王莽统治,绿林军诚然起了主要作用,但各地起义军在配合作战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赤眉军在东方的有力牵制,和铜马、高湖等起义军在河北的广泛活动使王莽陷于多方面作战,才使绿林军得到发展壮大,从昆阳大捷一直打到长安。因此,应该肯定地说,这是整个农民起义军的胜利,也是全国人民反王莽斗争的胜利。
昆阳之战是消灭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众的一个典型战例。王莽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绿林军不过两万人。在双方兵力二十比一的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绿林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光辉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现从现从政治、军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1.政治方面
绿林军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它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兵力虽少,但都是饥寒所迫而起来斗争的农民所组成的,人人勇敢坚决,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因而首先在政治上就具备了战胜敌人的决定因素。而王莽军代表的是反动腐朽的势力,进行的是反人民的非正义的战争。兵力虽占优势,但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士兵大都是临时胁迫来的农民,他们痛恨王莽残暴,谁都不愿替他卖命。部队貌似强大,实际上没有什么战斗力,这就注定了王莽军的必然失败。
2. 军事方面
绿林军坚守昆阳、乘机反攻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坚守昆阳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运用,原因是:(1)绿林军在云杜、沘水、淯阳连续击败王莽军队之后,士气高涨,战斗力强,有战胜王莽军的信心和经验。而坚守昆阳,正可以集中兵力,稳定阵势,提高士气,巩固内部。何况昆阳城小而坚,利于固守。从当时整个形势看,东有赤眉军在陈留一带牵制敌人,北有靑犊、铜马等起义军在河北互相呼应,南有进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的声援,附近还有定陵、郾城可以集结兵力。
从整个态势上看,绿林军是具有可守的条件的。如果放弃昆阳,不但丧失了主动权和各地农民起义军相互配合的大好形势,而且还可能使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招致失败。(2)王莽集中全国军队南下,目的在于消灭绿林军攻宛的主力。绿林军坚守昆阳,就有力地牵制住王莽军兵力,掩护进攻宛城主力的侧背,打破了王莽的战略意图,并保障了主力攻占宛城,为尔后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是撤离昆阳,攻宛主力势必腹背受敌,使全局陷于不利,这就会演成刘秀所说的“如欲分散,势无具全”。(3)王邑主力已经进到昆阳城下,绿林军“欲散归诸城”实为形势所不许。即使能从昆阳撤退,而王邑就会用全力去进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绿林军仍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更谈不上歼灭敌人,推翻王莽的统治了。王凤朵取了集中力量、“拜力御之”的积极防御,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原因。(4)绿林军实施坚守昆阳、集中外面兵力、乘机反攻、内外夹击的战略,是很成功的,也是很独特的。当时主力围攻宛城未下,不能回师相救,若闭城固守待拨,城中兵少粮缺,实际上是坐以待毙。只有一面坚守昆阳,一面集中外面兵力,乘机反攻,内外夹击,才是取胜之道。坚守昆阳和集中外面兵力是两个主要关键。没有前者,就不能使敌人顿兵坚城,给刘秀以集中兵力的时间;没有后者,就不能摧毁强敌,获得全歼敌人的胜利。在反攻阶段,绿林军的打法更为出色。他们重视初战,乘敌松懈而击之,发挥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气概。取得初战胜利后,又抓住敌人恐怖可击的战机,连续突击,出其不意,直捣城西敌人的要害,打破其首脑部,使王邑全军陷于瘫痪,然后守军及时配合出击,内外夹攻,全歼强敌。这些卓越的指导造成了以弱击强的光辉范例。
反之,王邑、王寻等人,狂妄自大,骄傲轻敌,不去进攻宛城,却去攻打昆阳,以致四十二万大军被一个小小昆阳所牵制,陷于被动,形成顿兵坚城,给绿林军造成集中兵力、内外夹击的机会。当刘秀回救昆阳时,不阻之于远方,反以相等的兵力迎战,致首战失利,影响军心士气。及至刘秀以“死士”三千人向其要害指挥部突击时,仍只以万余人迎战,命令各部不准擅自行动,有强大的兵力不用,等于没有优势,放弃了主动权。这些都是主观指导的错误。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改制的失败,王莽政权被绿林起义军推翻,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政权集团,因此失败是他唯一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