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心魔,吴承恩已经说明
在一本书中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角色,并非是西游记独创,在它之前的唐传奇已经有类似的文本。
西游记之后,红楼梦也不甘落后地继续沿用了这种情节,如书中的“贾宝玉”和“甄宝玉”。
国外的小说中也有这种情节,近现代,金庸的《侠客行》依然能把这种情节写得不落窠臼,石破天和狗杂种也是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西游记》为什么要设计两个一模一样的猴子相斗的情节呢?其实如果我们从“心魔”的角度来理解,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孙悟空的心魔是什么?首先肯定不是色,他是灵明石猴,女娲补天石所化,不管对男人还是女人,他都“铁石心肠”,不会动心,没有美丑之分。
比起很多修道之人,孙悟空赢在了起点太多,第一步他就轻而易举地过了色关,一路上所有女妖精都动不了猴子的心,这点就注定了他有道心和佛缘。
那么,他的心魔就只剩下无拘无束了,但是,常人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无拘无束可以,孙悟空无拘无束就不行了,因为他力量太大,神通太多,随心所欲就会伤害太多太多的人,所以,必须要从外在上用紧箍咒束缚他,内在上让他慢慢修明白和感悟。
其中打死六耳猕猴,就是去掉他自己的心魔,杀掉“负面的自己”。
以下几点可以论证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心魔。
一,在六耳猕猴出来之前,孙悟空性情大变。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师徒四人从琵琶洞脱险后,遇到了土匪盗贼拦路抢劫,孙悟空把他们全打死了,唐僧因此不高兴,原文:
“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
可以看出,孙悟空的“性情大变”并不是突然的,而是多年积累的、与生俱来的,对于小妖怪,他从来都是全部打死,不会放过,唐僧可以不过问妖怪,但不能容忍打死人。
同时,徒弟三人的嫌隙也是日积月累的,平时,孙悟空就爱拿大、使唤、吆喝八戒,八戒也嘴大,爱挑拨离间,吴承恩明显是从动物的身上来写“人性”,明明是在外历险,却有点红楼梦“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的味道了。
还有就是,这一回六耳猕猴还没有出现,回目却写明“道昧放心猿”,字面上是说道路遇阻,唐僧放逐了孙悟空,第二次驱逐他。
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孙悟空的道蒙昧了,他把自己的心魔放出来了。
孙悟空的心魔,就是乱打乱杀,无拘无束。
二、六耳猕猴出来时,吴承恩的写法。
第五十八回回目叫做“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可见“二心”是一体的,灵明石猴和六耳猕猴本来就是一个猴子,是一个本体分裂出来的。
六耳猕猴的所作所为,是孙悟空想做但不敢为的事。
孙悟空心中肯定也想把唐僧修理一顿,但他不敢去做,他已经受了五百年的惩罚,况且唐僧周边还有神佛护佑,他放出来的心魔就去做了。
此外,六耳猕猴对同类是这么做的,第五十七回:
“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
孙悟空是不吃同类的,他的心魔则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六耳猕猴就是“负面的孙悟空”。
三、多次提到二心和无心,明指心魔。
第五十八回诗: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北讨南征空扰攘,东驰西逐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从“人有二心”来看,既是孙悟空有“不睦之心”,也是他心魔的心,颔联颈联都是说为了名利忙碌,最终都会成空,只有“无心”,斩去心魔,斩掉“负面的自己”,一心观照己身,不起负面念头,一起就化,才能成大道。
孙悟空执着于“齐天大圣”的名头,因为自己在四人中最神通广大,有骄慢之心,好杀生,无好生之德,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这些也都是他的心魔。
至于“静养婴儿结圣胎”,则是道家结元婴的说法,这里是佛道合一,两家本来也有很多共通之处,《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道家推崇婴儿的状态,不仅仅是由于柔和,更多的是婴儿没有杂念,没有各种胡思乱想,婴儿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想到什么,马上就去做了,婴儿没有心魔,不会被心魔所束缚。
大人则不然,大人做事要考虑周全,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同时看得太多、想的太多,每天的杂念、不好的念头都是成千上万地涌现,甚至有亿万个念头,而修行就是要转化这些念头,觉知本我,从这场大梦中醒来,不至于让不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变成行动。
两只猴子打到西天时,如来说: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就是让猴子“观照”自己,一定要和心魔“了结”。
第五十八回末尾的诗:
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
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除丹自成。
“神归心舍”也就是孙悟空的本心回来了,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感觉不要留意执著甚至要祛除,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都是异曲同工的,都说明不要执着于表象,而是要时时守住自己的本心。
所以,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六识心魔”,你六识感觉到的名利是假的,只有“死而不亡者”才“寿”,真正对后世有功绩的人,才会“永恒地活着”。
孙悟空不知色,所以不色,唐僧知色,但不色,八戒知色也色,孙悟空的心魔,更多的是来自“意”,就是不满,求不得,人生之大苦也,为正确的道路孜孜以求,这样的不满是对的,为不好的念头和一己之私的爽快,这样的不满,是大错特错的,私欲,需要扼制,需要转化。
之后的情节是三借芭蕉扇,孙悟空杀心明显大减,放了铁扇公主生路,不过玉面公主却被八戒杀了,再之后的“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更是说明了斩去心魔、觉察本我之意,孙悟空也能安安静静地清扫佛塔了。
在红楼梦中,甄宝玉依然代表了名利的一面,从入世科举、倾轧争斗去尝艰辛,贾宝玉则选择了厌弃名利和出世,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一面。
以上,六耳猕猴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六识心魔”,是另一个他。
比歪解说的好多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