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中,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民族不屈的丰碑。
赵登禹将军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飘扬在抗战的历史长空。
他出身贫寒,却胸怀报国之志,他手持大刀,在喜峰口砍出一片传奇,他临危受命,在南苑的炮火中留下“忠孝难以两全”的悲壮遗言。
1937年7月28日,这位年仅39岁的将军壮烈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本分与民族的脊梁。
今天让我们走进赵登禹的故事,穿越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去感受一位英雄的家国情怀。
一、贫寒少年,武艺铸魂1898年5月,赵登禹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据《赵登禹传》记载,他的父亲赵希贤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母亲王氏勤劳持家,家中兄弟姐妹七人,生活拮据得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7岁那年,赵登禹被送进村里的私塾,跟着一位姓刘的先生识字读书。那时的他,瘦小却倔强,每天清晨背着破旧书包,踩着泥泞小路去学堂,渴求知识的眼神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然而命运无常,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中顿失依靠。私塾的学费成了奢望,赵登禹不得不辍学回家,帮母亲挑水、劈柴,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但贫穷并未磨灭他的志向,13岁那年,他和二哥赵登尧找到当地洪拳名师朱凤军,跪下磕头拜师。
朱凤军见他身板虽瘦却筋骨结实,有点练武的天赋,便收他为徒。
从此赵登禹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夏日汗流浃背,冬日手脚冻裂,他从不叫苦。
经过常年的训练,他精通太极、八卦、少林拳术,刀枪剑戟样样娴熟,尤其擅长徒手夺刀和赤手夺枪,乡邻们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
那时的中国正值清末民初,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凌,赵登禹常听村里老人讲起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屈辱,幼小的他攥紧拳头,对二哥说:
“国家这样乱,咱们得学本事,将来报国!”
1914年,16岁的赵登禹瞒着母亲,与二哥及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德决定投军。
他们背上干粮,步行20多天,跨越900公里,从山东走到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据冯玉祥回忆录《我的生活》中记载:
“赵登禹初来时,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但眼神清亮,干活麻利。”
一开始他被编入一团三营,给连长佟麟阁当副兵。军营里他从不偷懒,站岗一丝不苟,训练格外卖力。
1916年,冯玉祥巡营时,见他身手敏捷,能徒手夺下卫兵的刺刀,对其大为赞赏,当即调他做贴身警卫。
从此赵登禹跟随冯玉祥东征西讨,参与讨伐张勋复辟、直奉战争、北伐战争,在战火中磨砺出一身胆魄。
1930年中原大战后,部队被张学良收编,赵登禹升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〇九旅旅长,驻山西辽县。他日夜练兵,亲自教士兵刺杀术,他常说:
“战场上,枪炮不如人,咱们就用血性压倒敌人!”
可以说赵登禹的少年时代就像一株野草,虽生于贫瘠之地,却在风雨中顽强挺立。他的武艺是他立足乱世的根基,更是他报国梦的起点。
那份对民族苦难的痛感,早已在他心中埋下火种,只待时机成熟,便熊熊燃烧。
二、喜峰口大捷,大刀扬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铁路,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1933年初,日军进犯热河,攻占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
此时赵登禹驻守山西,闻讯怒不可遏,他对部下说:
“国土沦丧,匹夫有责,咱们军人不上,谁上?”
3月9日,他奉命率一〇九旅驰援喜峰口。
喜峰口位于河北遵化与迁西交界,是长城险要关隘,扼守华北咽喉。
据《长城抗战史》记载,当时日军第十四旅团已占领东北高地,配备重炮和机枪,火力凶猛。赵登禹率部赶到时,天色昏暗炮声隆隆,他立即下令反击,亲自提刀冲锋。
战斗中,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左腿被弹片炸伤,鲜血汩汩而出。卫兵急忙搀扶,他却推开众人,撕下衣襟包扎,继续指挥。他对士兵喊道:
“军人死在沙场,是本分,没什么好怕的!”
这话虽简单,却如战鼓擂响,战士们士气大振。
经过两天两夜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日军依仗装备优势,屡次发起冲锋,赵登禹部队却凭血肉之躯死守阵地。
后来他发现日军夜间松懈,便决定夜袭敌营。
3月11日晚,他挑选500精兵组成敢死队,亲自带队,每人身背大刀手持手榴弹,借夜色掩护准备偷袭日军。
他们避开日军巡逻翻过山脊,悄无声息地摸到了距日军营地百米处。赵登禹一声令下,敢死队如猛虎下山冲入敌营,大刀砍向熟睡的日寇,营地顿时喊杀声震耳。
赵登禹一刀劈倒敌哨兵,又连砍数人,战士们紧随其后,炸毁日军炮兵阵地和弹药库。此战歼敌500余人,日军第十四旅团损失惨重。
喜峰口大捷震惊中外,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北平《晨报》报道:
“赵旅长率大刀队夜袭敌营,杀敌无数,民族之光也!”
音乐家麦新谱写《大刀进行曲》,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传遍全国,赵登禹和大刀队一时间名扬天下,成为抗战初期的传奇。
赵登禹用冷兵器对抗热武器,用血性弥补差距,那是大刀砍出的民族尊严。
在那个国弱民穷的年代,他的胜利如同一针强心剂,让亿万同胞看到希望。他的名字不只属于战场,更属于每一个不甘屈服的中国人。
三、卢沟桥事变,临危受命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驻屯军在卢沟桥挑衅,炮轰宛平城。第二十九军219团团长吉星文指挥还击,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据《卢沟桥事变史料》记载,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实为侵略预谋。消息传到河北任丘,赵登禹正在132师驻地操练部队,他拍案而起:
“日寇欺我太甚,军人不上战场,还指望谁?”
他立即下令全师进入战备,整装待发!
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南苑成为战略要地。军长宋哲元急召赵登禹,任命他为南苑临时指挥长官,负责守卫这一北平门户。据宋哲元回忆:
“赵登禹忠勇可嘉,关键时刻,非他不可。”
赵登禹深知任务艰巨,南苑若失,北平危矣。他率一个精锐团连夜赶往南苑,途中在廊坊遭遇日军拦截。敌军以机枪和迫击炮猛攻,赵登禹部队伤亡过半,他提刀冲锋,喊道:
“弟兄们,鬼子没什么可怕的,杀出去!”
战士们士气大振硬是撕开缺口,于27日夜抵达南苑。
到达南苑后,他顾不上休息,亲自勘察地形,他部署便衣队沿南苑外围警戒加固工事,又电令132师主力火速增援。他对士兵们说:
“日寇不除,国无宁日,咱们守住这里,就是守住北平!”
那一夜他彻夜未眠,检查每一处阵地,只待日军来袭。
四、南苑血战,忠孝两难1937年7月28日清晨,南苑的天空被硝烟笼罩。日军从丰台、通县调集重兵,飞机轰鸣大炮齐发。
据《长城抗战史》记载,日军出动20余架飞机、数十门重炮,对南苑阵地狂轰滥炸。赵登禹站在前沿,手持驳壳枪,高喊道:
“弟兄们,咱们是中国人,绝不能让鬼子得逞!”
他再次带头冲锋,与日军短兵相接。
战斗从黎明打到午后,枪炮声震天,日军一次次冲锋,赵登禹部队一次次反击,阵地前尸积如山。
赵登禹的左臂被子弹击中,鲜血染红衣袖,卫兵劝他撤退,他却说:
“我退了,谁来守?国家怎么办?”
他撕下布条包扎,继续指挥,不久他的腿部和肩部再次中弹,此时他已经站不稳了,随从含泪再劝:
“师长,您不能再撑了!”
他咬牙说道:
“你回北平,告诉我母亲,忠孝难以两全。若我牺牲,叫她别伤心,我死得其所!”
说完他拄着枪,重新投入战斗。
据随从回忆,赵登禹说完这话,眼中既有不舍又有决绝。他深知此战凶多吉少了,但他选择了国舍弃了孝,那句“忠孝难以两全”是他对母亲的告别,也是对民族的誓言。
南苑血战是赵登禹生命的绝唱,他用血肉之躯告诉我们,忠孝两难的抉择虽撕心裂肺,却是英雄的宿命。
每每想到他拄枪作战的身影,我心中既悲壮又敬仰:这样的男人,是民族的魂,是国家的根!
五、写在最后战斗持续到7月28日下午,南苑防线多处失守,上级下令撤退,赵登禹率部边打边撤,试图突围。
据《赵登禹传》记载,日军在南苑至大红门公路设伏,机枪密集扫射。赵登禹乘车指挥,行至御河桥时汽车被炮弹击中,他摔下车身负重伤,但仍然挣扎起身喊道:
“弟兄们,不要怕,跟我冲!”
士兵们含泪反击,却难敌日军的强大火力。最终赵登禹双腿被炸断,倒在血泊中,用尽最后一口气说道:
“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可悲伤的……”
39岁的生命,就此殒落。
他的遗体被掩埋在大红门青纱帐中,后由龙泉寺方丈冒险收殓。据寺中僧人回忆,方丈闻讯后叹道:
“赵将军为国捐躯,吾辈当护其英灵。”
僧人们连夜出城,在高梁地找到遗体,藏于寺中八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赵登禹家人寻至龙泉寺,其女赵学芬泪洒灵前。
1946年7月28日,北平各界在中山公园公祭,次日灵柩安葬于卢沟桥东二公里西道口山坡,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上将军衔,以表彰其功勋。
赵登禹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朽,他的大刀,他的热血,他的“忠孝难以两全”,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
今天我们享受太平盛世,却不能忘了那些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赵登禹的墓碑无声,却诉说着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每逢清明鲜花铺满他的墓前,人们缅怀这位英雄,也在叩问自己:
若国难再临,我辈何为?
参考资料:1. 《赵登禹传》 张明金 1998年
2. 《长城抗战史》 李新民 2005年
3. 《人民日报:纪念抗日英雄赵登禹》 194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