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永胜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主题歌,再加上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深情演绎,让我从心底生出对世事苍桑的感动,总觉得歌词的作者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后来发现,写这首《临江仙》词的叫杨升庵,明代中叶四川人,是有明一代四川出的唯一一位状元郎。这位状元不仅在做学问上拔了头筹,在做事的认真上也颇值得称道,是个蹉跎了一生大才子。
(一)“议大礼”小我失名位
公元1521年的3月,明武宗朱厚照年纪轻轻病逝,他身前无子,堂弟朱厚璁继位,这位就是明世宗。世宗有个心愿,趁自己登极荣耀之时,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杌)为皇考。
可是,首辅杨廷和携子杨升庵等朝廷大臣认为,继统的同时就要继嗣,你朱厚璁接的是朱厚照的班,就应该尊人家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生父只能称皇叔考。
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君臣之间争了三年(1521—1524年),最后朱厚璁不耐烦了,就干脆来了个我想怎么做是我的事,你们做臣子的少管我的家事。
于是,把这帮不赞同他意见的官员们,该在朝堂之上打屁股的撅起猛打,该下大狱的就关进了铁栅栏,该罢官的立马打背包回家。
牵连进这场争议的300多人中,有不少人被当廷打死,不少人死于狱中。
(明世宗)
杨升庵这位二十四岁就中状元的年青才俊,本来在入仕的道路上已经顺利进军了,无奈就因为在这次礼仪之争中站在父亲一边,被廷杖两次后居然侥幸活了下来,于是,被贬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一去就是三十六年。
这明世宗,做皇帝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太坏。他即位之初,对国事尚有些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了“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的清理庄田令,使朝政为之一新。
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继承了朱家皇室血统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品性,一旦在朝堂上坐稳了位置,根本听不进内阁朝臣的意见。
所以,当臣子的和他“议大礼”争的面红耳赤时,他耐着十二分的心听他们喋喋不休,最后竟然置若罔闻,利用他的君权在握,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了。
论说,这种事在历史上也不是明朝才有,朱家想怎么做还不是人家做皇帝的说了算。可是杨升庵这些自以为是的大儒们非得引经据典说皇帝的不是。
其实,他们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人家朱姓的朝廷里做官,你平民百姓的官是人家封给你的,说白了你拿的是人朱家的俸禄,就得听其言观其行,为朱家王朝卖命。
再说,皇帝叫谁是父亲,关不了天下百姓的苍生,关不了天下兴亡的根本,充其量,也就是做儿子的感激老子的养育之恩,给弄个名份,做个偿还。
杨升庵这帮人,可能也是平日里让黑墨灌多了,让那些纲常伦理糊了头脑,竟然把脖颈挺的和皇帝老儿拗起来了,这还能有你做臣子的好事吗?
更何况,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厚璁并非一个天纵英才。他为了逃避做皇帝的职责,干脆躲进西苑,设醺炼丹,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有识之士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
你杨升庵和这样连自己的名誉都不当回事的人较真,也亏了你做忠君孝臣的本份。正应了那句: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二)离“大廷”小我成大我
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中锻造人、历炼人。官场上走的顺的,清史留名却不见文章;官场上遭遇逆风逆水的,倒是“立功立德又立言”,宋朝的苏轼、辛弃疾莫不是如此。
在云南谪居的三十多年里,杨升庵远离朝廷的是是非非,以一己之力行传播文化之实,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明史·杨慎传》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给有明一代树起了一座文化丰碑。
可以想见,在当时被看作的“瘴疠之乡”“蛮荒之地”,漫长的流放生活,没有摧垮杨升庵做人做事的决心,他把壮年人生的一腔热情,毫无保留地泼洒到为当地百姓传教授业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创立了第一个汉学派,设坛讲学、传经布道,全方位地传播汉文化,致使明朝文坛中心一度出现南移的现象。
直到今天,云南百姓最受崇敬的三尊“神”依然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有文化学者称,如果说现在新疆有“东突”搞恐怖,西藏有“藏独”搞分裂,而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云南却始终与中华大家庭其乐融融,那么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当年杨升庵当年在云南长期出色的“文化统战工作”。
而且,在羁绊压抑的岁月里,在几乎难以觅到典籍参考的闭塞的边疆地区,杨升庵克服了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困难,边走走看,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著述多达100余种,完成了《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等等,内容涉及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等十多个学科,为中华民族研究明代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在这种难得的寂寞中,杨升庵修炼成了一位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
论诗,王夫之说他是“三百年来最上乘”;
论词,明人周逊称他为“当代词宗”;
论学问,王世贞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在与妻小远离、行动又受当局都监视的情况下,杨升庵默默地忍耐着,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对民众的苦难、对君王的薄情,都洒脱地背了起来。
历史上,在这种挫折面前,概然而当的只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但苏还有妻子相随,日常起居享受着天伦之乐,而且有生之年,多次异地作官。
朱厚璁却残酷地剥夺了杨升庵随带家眷的权力,只让他在云南独步行走。就是在这种形支影单中,杨升庵却没有沉沦、没有落魄。他深入少数民族中间,用他勤勉的双手、不倦的教诲,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大任,用他一生的著述、一世的影响,为自己写下了一篇感悟苍生的人生大传。这功劳真是堪比开天辟地!
他是一粒火种,给蛮夷之地带去了开智的文化食粮,他是一团琼浆,以一己之躯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向心力。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啊!处无为之地而硬是趟出一块有为之阵,在人生的落难处却树起了执着生活的标杆旗!当我们许多人在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抱怨不已时,当我们在为自己难有出头之日而忧心忡忡时,想想明朝中叶的杨升庵是在做着什么吧!
历史不能忘却,也需要常读常新。
【作者简介】乔永胜,1973年6月生,太原市作协会员。地方大学毕业后,参军奉献十余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致力于用现代综合知识解读历史人物。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